/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数学学科
单元名称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对应主题单元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对应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意识 几何直观□数据意识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对应标准要求 (一)数与运算1.内容要求(1)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2)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学业要求(1)能熟练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二)数量关系1.内容要求(1)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2)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2.学业要求(1)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结构图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小练习”,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10以内的数的认识基础之上,主要通过数一数、讲一讲、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例或情景中,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学会用加减算式表示。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20以内的数”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打下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运算能力的发展。它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加法” 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情境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初步建构加法模型,并会用多种方法计算出加法结果。例1通过4只白兔和2只灰兔的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现在有几只兔子?学生通过数一数知道是6只兔子,数兔子的时候,可以先数4只白兔,也可以先数2只灰兔,再用小圆片摆一摆,在经历“说”和“摆”之后,将“合起来”抽象成“+”,从而抽象出加法算式,因为数兔子有先后,所以加法的两个加数也可以有先后顺序,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加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例2通过一张7只蝴蝶图,给出加法算式“4+3= ”培养学生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从一个一个地数,到接着数,再到用更快的方法“4和3合成7”,得到计算结果。 “讲讲算算(1)”主要是通过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教材上半部分“3+2= ”“1+5= ”两个加法算式及相关情境对加法的内容进行了简单复习,下半部分出示了7个小朋友在踢球,两个小朋友跑过去的图片,旁边框里的文字是:原来有7个小朋友在踢球,又来了2个小朋友。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踢球?7+2= 。既提出了问题引发了小朋友思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示例,在下面的练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还要学会根据图片用较为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最后一部分的“做加法,编故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讲讲算算中,学生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减法”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情境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初步建构减法模型,并会用多种方法计算出减法结果。与加法相反,减法把蝴蝶图作为例1放在了前面,4只蝴蝶,飞走了1只,还剩几只蝴蝶,学生可以在情景图中直接数蝴蝶的只数,接着通过摆一摆,体会“飞走”、“拿走”含义,引出减号和减法算式,在具体的情境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例2用的是兔子图,一共有6只兔子,白兔有4只,灰兔有几只?,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数出灰兔有2只,也可以从6开始倒着数到4,也可以想6可以分成4和2,两个例题,分别帮助学生理解了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了计算方法的多元化,同时经历了从具象、表象到抽象的过程。“讲讲算算(2)”主要是通过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给出示例,让学生模仿学习,在讲讲算算中,学生加深了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与减”主要是通过小棒和双色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同时初步感知加法与减法的关系,为后续加减混合的学习做铺垫。“10的游戏”主要是通过学具双色片找出和为10的加法算式,经历了从具象、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加法的理解更为深刻,为后续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连加连减”主要是通过小鸟图帮助学生理清连加连减的思路,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为后续理解加减混合做铺垫。这一部分有数学好玩这一模块,让学生利用数卡分别组成连加连减算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加减混合”主要是通过两组小鸟图以及对应的算式“2+4-3= ”“6-4+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难以通过算式理解算法,因此需借助“直观操作”、 “数形结合”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化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准确把握。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仍然可以借助小棒和双色片,在讲讲算算中,理解抽象的算式。“小练习(2)”主要是通过练习梳理和复习了这一单元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加法和减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学生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了10以内各数的读法、写法,能够比较大小,分与合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加减算式的学习打下基础。从经验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数感,会数数,也具备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简单描述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需借助“直观操作”、 “数形结合”等手段,在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化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准确把握,把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学习困难预估 (1)难以表达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应用情节。由于认知经验及年龄特点的限制,一年级的学生较难用数学语言表达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应用情节。尤其是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应用情境中,学生经常找不到表示“原来”的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引导并给出示例,让学生在模仿和学习中逐渐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2)难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对我们大人而言很好理解,但是孩子遇到的难点就在这个“逆”字上。但是这个逆向思维对学生后续学习求方框中的数,以及连减、加减混合都存在一定影响,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究加与减的关系。(3)形如□+a=10、a-□=b的式子,不知道如何求缺少的数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实际情境理解一个加法算式或者一个减法算式,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像这样求缺少的数,比较困难,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理清楚加减法的实际含义,没有理清一个算式的3个量中,谁是总数,谁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没有理清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序号 学习目标描述 学 对应核心素养
0110401 通过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建立加法模型,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多样化。 B 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
0110402 初步感知“两个加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 A
0110403 能说出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A
0110404 通过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减法的含义,建立减法模型,感知计算方法多样化。 B
0110405 能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A
0110406 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B
0110407 通过双色片,在游戏实践中探索并掌握与10有关的加减法。 A
0110408 会根据实例建立形如□+a=10的式子,并会求加数。 C
0110409 会根据实例建立形如a-□=b的数学模型,并求缺少的减数。 C
0110410 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并列出10以内连加、连减算式,通过数卡游戏,分别组成连加、连减算式,并会计算。 C
0110411 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B
0110412 能根据生活情景或简单示图,说出图意,正确列式计算。 C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2)结合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减法的含义。(3)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教学难点:(1)学会口头表达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应用情节。(2)知道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实施计划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课题 课型 学习目标描述
01 加法① 新授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并会表达其意义,初步体会“两个加数可以交换”。2. 在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初步建构加法模型,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3.能用加法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02 加法② 新授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形成加法算式,并进行正确计算。2.能看图叙述情景,列加减法算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03 讲讲算算(1) 复习 1.在观察、交流中,学会观察情景图的顺序,初步养成有序观察的习惯。2.通过将绿地上的情景演化为加法问题,并能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并将结果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促进运算能力的形成。3.理解加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04 减法① 新授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减法的意义,能说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并会表达其意义。2.在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初步建构减法模型,形成步的符号意识。3.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05 减法② 新授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形成减法算式,并进行正确计算。2.能看图叙述情景,列减法算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符号意识。3.能用减法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06 讲讲算算(2) 复习 1. 将“过生日”中的一些生活情景编成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巩固加减法的含义,促进运算能力的形成。2. 在情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合理筛选和应用,并尝试回到生活实际中检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 在编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树立相互合作学习的意识。
07 加与减 新授 1.通过看图说故事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和识图能力。2.在实际情境中探究与感悟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正确计算相关加减法算式的结果,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4.在经历探究“加与减”的过程中,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体验问题探究的乐趣。
08 10的游戏 新授 1.通过观察、对比等,探索与10有关的加减法的规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算一算、找一找等活动,在实例中建立□+a=10的模型,并求加数;建立10-□=b的模型,并求缺少的减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符号意识。3.通过儿歌、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09 连加连减 新授 1.在说一说、摆一摆中理解连加、连减行为的含义,会看图列出连加、连减算式,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2.通过观察、比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方法,在具体情景中促进运算能力的形成。
10 加减混合 新授 1.通过生活中有时间顺序的“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的连贯情节,建构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2.会根据情节看图说故事,并列式计算,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形成。3.在同伴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合作能力的形成。
11 小练习(2) 复习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和复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具体实例,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培养数学交流能力、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3.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学习活动,提高计算能力,促进习惯养成。4.在小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单元教学建议 1.明晰运算的意义,经历模型建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先呈现具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具(小圆片、小棒等),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比如,“加法①”,教材呈现4只白兔和2只灰兔的情景图,同时提问,“白兔和灰兔合起来有几只?”首先理解加法的含义,我来数一数“1、2、3、4、5、6”,这个结果是数出来的,再用小圆片摆一摆,这样合起来是几?合起来是6,6是怎么来的?数出来的。再过渡到用抽象的算式进行表达,在经历“说”和“摆”之后,将“合起来”抽象成“+”,从而抽象出加法算式,因为数兔子有先后,所以加法的两个加数也可以有先后顺序,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加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并理解每一部分的含义,4、2、6分别表示什么?强化对意义的逐层理解。从情境过渡到小圆片操作,再到算式的书写。对于例2,蝴蝶飞来了,原来的蝴蝶和飞来的蝴蝶,合起来就是现在的蝴蝶。减法也是如此,例1中求剩下的蝴蝶,做减法,从总数中减掉飞走的数量,就是剩下的数量。例2中,求灰兔的数量,从总数中去掉白兔的数量,就是灰兔的数量。这里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也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求缺少的数”打下基础。2.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经历多样化学习活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接收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小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就会把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就会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是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如果只是呈现算式,这些运算符号和算式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所以建议教师呈现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等学习活动,理解各个运算的含义的同时,构建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模型,沟通关联,凸显本质。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3. 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熟练 10 以内的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数学学习的起点,为后续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更高数位的加减法,乘除法、代数、几何等提供了必要的数学技能。我们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计算熟练度不够,尤其在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出现错误。所以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后练习,促进学生计算更熟练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设计“数学飞行棋”、“乐消除”、“涂色小能手”等不断变化的练习形式,不断熟练 10以内的口算。
单元教学评价 单元评价指标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评价方式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 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欲望的情况。 日常观察过程记录表现性任务
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书本图片,能根据生活情景或简单示图,说出图意。
探究兴趣 结合具体情境或图示,探究10以内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学习习惯 交流习惯 积极主动参与发言,发言前先举手。能尝试用较为规范的数学语言响亮、清晰、完整地进行表达。 日常观察 操作解答 过程记录 作业批改
操作习惯 结合生活经验和游戏实践活动,知道加法、减法的含义。能安静、有秩序地按要求进行游戏实践。
合作习惯 积极参与合作,愿意与同伴分享和交流。根据规则与要求,和同伴协同完成任务。
学业成果 计算掌握 会进行10以内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课堂记录 作业分析 表现性任 务
概念理解 通过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加法、减法的含义,建立模型,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多样化
方法应用 能根据生活情景或简单示图,说出图意,正确列式计算。
单元评价命题 知识内容 具体目标描述 学维度 题目编码 占比权重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数的运算 通过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建立加法模型,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多样化。 √ 6 6%
初步感知“两个加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 √ 6 2%
能说出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 6 2%
通过具体实例初步认识减法的含义,建立减法模型,感知计算方法多样化。 √ 6 6%
能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 6 2%
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4、8 12%
通过双色片,在游戏实践中探索并掌握与10有关的加减法。 √ 1 10%
会根据实例建立形如□+a=10的式子,并会求加数。 √ 2 6%
会根据实例建立形如a-□=b的数学模型,并求缺少的减数。 √ 2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并列出10以内连加、连减算式,通过数卡游戏,分别组成连加、连减算式,并会计算。 √ 6、7 12%
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 1、3、5 25%
能根据生活情景或简单示图,说出图意,正确列式计算。 √ 6 10%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教育网(www.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