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纲要下·期末考试辅导
考试范围
历史纲要下·世界史全部内容
考核要求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
一.期末考试核心内容梳理
二.期末模拟检测
三.历史考试答题技巧
核心考点一 文明诞生的原因及标志
从唯物史观分析文明的产生过程-----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西亚苏美尔文明
和巴比伦文明
东北非埃及文明
南亚印度文明
南欧希腊文明
东亚中华文明
核心考点二:古代的多元文明
核心考点二:古代的多元文明
古代文明 地域 形成前提 时间 成就 政治 文化
西亚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约公元前4500-公元前1700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东北非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30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金字塔)、莎草纸
南亚印度文明 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开发 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创造数字0-9,提出按位计值)、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南欧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部分岛屿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公元前2000-公元前500 城邦制,寡头政治(斯巴达),民主政治(雅典) 文学,历史(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政治史奠基人”),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以下是最初文明出现于东亚黄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标志性图片,它们的共同的特征是( )
A.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B.农业与商业相结合
C.专制与法制相结合
D.君主与民主相结合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刻写的占卜记录,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此象征君权神授,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这与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是永存的)密切相关,而狮身人面像则是天才的设计师从古代的神话里,狮子是陵墓和庙宇等圣地的卫士和山的外形中汲取了灵感,把小山雕琢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把象征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勇猛集合于一身。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神权与政权相结合”是三者的共同特征,A项正确;
商代甲骨文 《汉谟拉比法典》 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核心考点三:古代世界的帝国
帝国 时空 人物 统治特色 灭亡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大流士一世 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统治主体是波斯人。 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晚期,兴起于巴尔干半岛。灭亡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亚历 山大 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疫病影响政治走向。前323年,亚历山大身染疫病死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瓦解。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兴起于意大利中部,后沿地中海周边扩张,形成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屋大维 政治:奴隶制迅速发展;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 经济:贸易发展,罗马城是世界货物集散中心,出现大型奴隶制庄园。 宗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交通:道路连通行省。 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游牧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
B.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
C.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
D.都依靠类似罗马法等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C【解析】“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结合所学发现,它们建立的手段都是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其兴直怕速度快,灭亡的速度也快,故选C项;“古代的波斯”并不是游牧文明,本身也是农业文明,排除A项;“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是西希腊向外扩张的主经方式,不具备通用性,排除B项;“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种帝国主要体现在古罗马帝国,其它帝国不是这样的管理形式,排除D项。
核心考点四: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1.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制: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础是封土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相对独立的庄园制: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4)追求城市自治: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
(5)基督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
2.中古时期的亚洲
伊斯兰家园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儒家文化圈
日本
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
多元宗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古时期各区域文明在原有基础上交流的空间范围和深度不断加深。
2.非洲概况
区域 国家 时间 特征
东非 阿克苏姆王国 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7世纪后衰落 经济:黄金产地、农业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政治:王权发达,奴隶制国家;文化:信仰基督教
城市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 10-15世纪 经济: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黄金产地,城市繁荣;政治:奴隶制国家;文化:信仰伊斯兰教
西非 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 8-15世纪,先后兴起 经济:黄金资源丰富、控制商路、对外贸易发达;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文化:鼓励文化发展,信仰伊斯兰教
南非 津巴布韦 11C末建立,14-15C进入鼎盛时期 石头城(巨石建筑群)
3.美洲概况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文明概况
中美洲 玛雅文明 约前1500年形成15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国家 种植玉米;金字塔庙宇;陶器;象形文字;历法;20进制。
阿兹特克文明 14-16世纪 结构松散的王国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部落首领管理;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城。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16世纪 统一的大帝国 中央集权;土地国有;人口调查表;完善的道路系统;移民。
中世纪“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上述现象( )
A.有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
B.说明市民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
C.是封建等级制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封君封臣制下的契约关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体现君主和市民有利益结合点,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现象有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封建等级制,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封君封臣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核心考点五: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经济动因(根本原因):①欧洲内部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14~15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热切。
2、社会动因:①对金银财富的需求 ②《马克·波罗行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寻金热”。
3、精神动因: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②传播基督教。
4、直接动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5、条件(可能性):①航海经验的积累。② 地理知识日益丰富。(地圆学说、洋流、季风等)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④ 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上帝(God)——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荣誉(Glory)——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授爵;
黄金(Gold)——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早期殖民扩张
4、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少量购入中国茶叶,中国茶价时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谚。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价格革命的冲击
【答案】B
【详解】 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 17世纪初,茶叶价格较高,而到17世纪末,随着商业革命的影响,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以及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原因,茶叶在英国的价格持续走低,B项正确;茶叶价格的变化,与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排除C项;价格革命冲击的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平均每年约2760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5—1560年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
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进了物种的交换
【答案】C
【详解】 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西葡)。据材料可以看出西葡从美洲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实力逐渐上升,地主阶级势力逐渐下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C项正确;仅从上述现象,无法判定西欧是世界贸易中心,排除A项;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同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材料强调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BD项。故选C项。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2.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工业革命
国际共产主义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巴黎公社运动
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斗争历程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主线
知识构建
核心考点六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核心考点六 工业革命
1.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
3.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改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5.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6.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他意在说明( )
A.美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维护民主体制的必要性
C.公民权力应该受到尊重 D.强化中央权力的迫切性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麦迪逊主张通过各部门间权力的相互制衡,来“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就是防止专权,其目的是维护民主体制,B项正确;材料主张权力制衡,与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公民权力,排除C项;强化中央权力指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体现,麦迪逊的目的是制约权力、维护民主制,排除D项。故选B项。
核心考点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思考: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 ——《双城记》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理论基础:
4.实践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根本)
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三大工人运动)
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道:“手织工 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
A.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C.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手织工 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可知英国纺织工人收入微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B项正确;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最早尝试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纺织工人的收入,不能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排除C项;工人收入微薄,无法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核心考点八 资本主义世界之民体系的形成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斗争
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一战爆发原因
2. 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3.国际联盟
战后革命运动
1.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二战爆发的原因
2.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3.联合国
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
核心考点九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
②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③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逐渐瓦解。
(2)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是美苏对峙格局,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上,必然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国联和联合国的比较
联合国 国际联盟
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 “全体一致”原则
参与国 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更具有普遍性 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美国和苏联没有加入,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作用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同点: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反映就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愿望;都是国际组织;都具有明显的打过强权色彩;其宗旨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核心考点十 十月革命进程和意义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和平过渡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七月流血事件”
结束两个政权并存
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十月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1.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核心考点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③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保证了军事的胜利;损坏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了新的道路。
评价
核心考点十二 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
(1)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原因?
基于印度民族经济的依附性与宗教历史传统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过程
阶段 斗争手段 斗争结果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土布运动”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反战不合作运动
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
名誉职位;
②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③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及抗税。
进行“食盐进军”
印度有条件帮助英国作战,但英不同意印完全独立。因此,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白衣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
引发各地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德里协定》
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被捕,运动陷入低谷
背景《罗拉特法》阿姆利则惨案
背景:二战爆发
背景:经济危机
典型斗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下图为1945年英国人所作的一幅时政漫画。这揭示了联合国( )
A.内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B.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C.大国一致原则得到确立
D.沦为大国争霸工具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45年”及漫画规则“所有玩家一起玩,但不能因此限制玩家各自风格”并结合战后联合国建立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得出英国人想通过漫画揭示:联合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依然把各国自己利益放在了首位,反映出内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战争问题,排除B项;漫画无法揭示大国一致原则得到确立,排除C项;漫画没有涉及大国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年,列宁强调,为了恢复经济,就要取得外国的生产资料,为了取得外国的生产资料,就要付给外国有关方面一定的代价,用什么来支付呢?用黄金吗?俄国黄金储备有限,用粮食吗?俄国的粮食尚不能养活国内所有的人。因此,我们要靠租让来解决问题。列宁意在说明( )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胜利
B.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进行调整
C.苏俄亟需发展社会生产力
D.实行粮食税已经迫在眉睫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列宁主张“靠租让”取得外国的生产资料,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说明苏俄亟需发展社会生产力,C项正确;材料是关于1920年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问题,不是为了说明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胜利,排除A项;列宁强调取得外国的生产资料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不是调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粮食税,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1.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2. 多极力量的成长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
2.“福利国家”的建立
3.科学技术新发展
4.社会结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剧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亚非拉的民族解放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1.冷战的表现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
两极对峙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其他: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和平演变等等
核心考点十三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时间:
20世纪50-80年代
2.表现:
西方阵营 逐渐分化 ①西欧:
②日本:
社会主义 阵营开始 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 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核心考点十四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内——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措施:①加大政府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影响:①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五六十年代“黄金时期”;②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进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①金融: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投资:建立世界银行;③贸易: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①②③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共同构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影响:有利于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但美国居于主导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世界银行(1945)
关贸总协定(1947)
世界贸易组织
措施内容 结果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重心在农业)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②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③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④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内部思想混乱)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心在工业)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70年代的军备竞赛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多元化(严重背离社会主义)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 核心考点十五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核心考点十六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及新兴国家的发展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1、印度独立(1947)和印巴分治(50年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3、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 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国独立(印度独立前后)。
4、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1、埃及建立共和国(1953),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
2、阿尔及利亚独立(1962)
3、1960年“非洲独立年”
4、60年代独立国家达41个;
5、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6、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1、古巴革命(1959)和建立社会主义(1961)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99)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 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尼赫鲁
印度首任总理
真纳
巴基斯坦国父
曼德拉
南非国父
切·格瓦拉
古巴革命领导人
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但任重道远。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主要成就
面临挑战
对策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利用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发展不平衡
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改革
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人宣传美国把炮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模样,这是美苏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内容揭示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不是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排除A项;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爆发热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冷战对峙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返回幻灯片 48
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它们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洲国家( )
A.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非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为了保持政治独立、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建设新文明,在当时国际形势的强烈影响下,选择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和非洲式社会主义,三种发展道路,导致出现混乱停滞的状态,反映出非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与艰难融合,D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出现于非洲国家独立后,原宗主国不再主导现代化进程,排除A项;发展道路受制于国内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非洲国家的选择道路,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核心考点十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大国兴衰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意大利衰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崛起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全球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美国、德国崛起,冲击英国霸主地位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二至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部协定 美国确立经济霸主,西欧、日本崛起,中国影响力增强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核心考点十八 全球化趋势下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全球治理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方面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和平与安全方面
全球治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如联合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机构的改革,国币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高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资金的份额。关税贸易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贷。
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中国的方案: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共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
新的治理机制
有媒体报道,如今,全球化不再为国际社会主流媒体和政客所谈论,它被其他概念取代,诸如“碎片化、地方化、集团化、原子化”等含义不明的词汇。据此可知( )
A.全球化趋势发生逆转 B.人类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C.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D.社会信息化得到蓬勃发展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际社会主流媒体和政客更多谈论“碎片化、地方化、集团化、原子化”等概念,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拉帮结伙现象日益严重等,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经济全球化趋势并未逆转,排除;材料并非强调文化多样性,也没有说明社会信息化问题,排除CD 项。故选B项。
选择题做题技巧如下:例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1.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2.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
3.注意限定语,找准材料限定的时空范围
4.注意题于中的关键词,把握问题的主旨。
5.分析各项题肢,结合教材用排除法减少干扰项。
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解题的基本步骤
一看: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任务是审清具体的问题和了解材料的内容。
二找: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即定位时空、关键词和关键句,将其标出。
三想:回归教材、回归常识,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历史常识相结合,理解材料,思考问题。
四写:规范、科学、全面组织答案
主观题解题技巧
二.答题的术语技巧
题型一:历史现象和历史现象解释类:
解题要领: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①需要同学们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角度进行合理的分析;
②做到段落化、有提示语;
③行文体现出层次性、逻辑性;
④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2.下列地图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要求:分别说明德国领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图1:1871年的德国
图2:1919年的德国
图3:1949年的德国
第一次变化体现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统一。统一后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霸权,英德矛盾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第二次变化体现了—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等国占领。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第三次变化体现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推进和德国的战败,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被分区占领使德国逐步分裂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同时又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