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一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4 00: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10课————————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01
02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目录
CONTENTS
01
新中国的法治
建设进程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奠基:建国前和建国初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以《共同纲领》为基础
第二阶段: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立法司法制度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奠基:建国前和建国初
“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
法律服从于统治者的意志
法律地位
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君主专制、寡头制、僭主制等
主要依靠法律或规则管理国家或社会
主要依靠个人能力、权威等管理国家或社会
法律至上,所有人或机关都要遵守
治理特点
政体形式
治理方式
随意性、多变性、不稳定性
统一性、稳定性
人治
法治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二)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
刘少奇
赵树理
彭德怀
贺龙
老舍
田汉
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个人权益严重践踏;
经济、文化事业严重受损;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严重破坏。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
成就
1978年提出提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
成就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
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经历1988、1993、1999、2004、2018年五次修订
服务于改革开放
维护稳定,填补空白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成熟完善:1993年至今
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法制国家下,法制作为单纯的治国工具而存在,指“以法治国”,人被置于治国的首位,治国者可能受法律约束,也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国家下,法治指“法的统治”,法被置于治国的首位,治国者也要服从法律。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成熟完善:1993年至今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成熟完善:1993年至今
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标志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①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②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④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
(2023安徽宿州模拟)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凸显了宪法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向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巩固练习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行政诉讼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08年后,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说明,我国( )
A.依法治国理念全面落实 B.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C.法律体系实现与时俱进 D.法律制定重视人民意愿
D
1950年6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对于没收或征收的土地,均由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
A.保障了土地改革的有序开展 B.促进了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建立
C.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物质支持 D.初步奠定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
0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内容:
1、宣传普及毛泽东思想
2、倡导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
3、培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成果: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涌现出大批全国劳动模范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孟泰 时传祥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华罗庚 李四光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1978年-今)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80年代
90年代
1994年
2001年
2006年
中共 十七大
中共 十八大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干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落地生根的过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巩固练习
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及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文明街道等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媒体报道了模范共产党员蒋筑英、罗健夫、活雷锋朱伯儒和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事迹。这些做法旨在
( )
A.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