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所谓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封建神权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封建割据
神权至上
国家统一
王权至上
民族认同
国家至上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追求民主
抛弃国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武功县绿野中学 刘云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01
0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目录
CONTENTS
03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0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中世纪的封建神权国家
在中世纪,……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导致分裂割据;教皇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思想上:普世的基督教思想导致了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淡漠
经济上: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贫乏
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
国王赤脚跪地聆听教皇讲话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背景
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
战争促使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觉醒;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王权;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与君主联合,全力加强王权(根本原因)
马丁·路德向人们解读《九十五条论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形成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建立国王专制统治;
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王权达到顶峰;
“至尊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凡不承认国王和王后的尊严、称号及财产的言论和行为都属叛国罪,彻底清除了教皇在英国的各种权力。通过上述法令,亨利八世在财政、司法、政治权威、文化舆论方面完全控制了英国教会,成了英格兰俗界和宗教界的双重首领。
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影响
西欧各国君主不断加强王权,打击大贵族等地方分裂势力,剥夺地方各种共同体的权利,把居民置于国家的直接管辖之下,确保政治上的统一。在经济方面,专制君主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扶植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使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得到强化。专制王权确立了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框架,大体明确了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基本区别。人们效忠的对象转向了国家,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结束了分裂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三)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背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使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语言形成及对其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联即国家”“联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择击君主专制,他们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一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三)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表现
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国王和宗教
国家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7月14日法国国庆日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三)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加剧了国家利益纷争。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政治结构 权力集中,多采用君主专制体制,君主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权力分散,通常采用民主和共和政体,强调法律至上
国民认同 认同感主要来源于对君主的忠诚 认同感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
社会管理 通常存在严格的等级区分 强调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形成方式 通常形成于古代或中世纪,通过征服、战争、联姻等方式扩大领土和权力。 通常形成于近代或现代,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运动等方式建立。
发展力量 国家发展依赖于君主的个人能力 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公民的参与和支持。
巩固练习
(2022全国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A
近代以来,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是竖条的,如法国、意大利。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则是横条的,如德国和俄罗斯联邦。大多数国家的国旗不得不与敌对政权的国旗展开竞争。近代欧洲诸国的国旗( )
A.凸显了各国民族特色 B.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
C.深受近代艺术的影响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B
02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建立的背景
1954年
1982年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各国主权意识增强,为追求国家利益导致国家间纷争加剧
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解决国家间的矛盾以减少冲突。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1954年
1982年
奠定基础
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际法的初步设想,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主要观点
限制掠夺战争发生,减轻痛苦
国际法高于国内法,不得违反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1982年
正式产生
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交战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标志近代国际法的正式诞生。
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欧洲近代史第一次国际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1982年
扩大发展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更多地区。
1815年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拿破仑帝国崩溃前后,以俄、英、普、奥为首的战争国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欧洲各国的外交会议。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欧洲封建秩序,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确立了四国支配欧洲的国际政治秩序,史称维也纳体系。
特点: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评价:确立了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事务的原则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
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三)外交制度的建立
1982年
原因
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
国际交往的需要;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推动。
建立
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发展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意义
为国际关系确立规则,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背景下的中国外交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请求派驻大使遭到乾隆皇帝拒绝。
1861年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逐步近代化。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即《万国公法》在中国传播。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并设使馆,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固守“天朝上国”
被动卷入
渐与国际接轨
03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一战”遭到破坏
1982年
1914-1918年,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霸权,结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维也纳体系,严重破坏了国际法原则。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二)“一战”后新发展
1982年
发展表现
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废弃战争,和平解决争端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
签订《非战公约》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二)“一战”后新发展
1982年
评价
国际联盟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设计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国联成立后,由于受孤立主义影响的美国未加入,德国和苏联在很长时间内也不是其成员,所以它实际上是在英法的操控之下,代表性大打折扣。此外,国联的制度设计也使得它难以约束日本等列强的侵略行为。
——刘建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短命的国际体系》
关于《非战公约》
①缺普遍性和权威性,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②“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①未真正实行
②为二战后审判战犯提供法律根据
评价
《非战公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曹胜强《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
关于国际联盟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三)“二战”再破坏
198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四)“二战”后再发展
1982年
1945年6月,成立联合国
1946年6月,成立国际法院
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国际法领域日益扩展
国际法院,又称海牙国际法庭,位于荷兰海牙。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
联合国徽标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巴黎协定》
其他
《布雷顿森林协定》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经济
政治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法举要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四)“二战”后再发展
1982年
评价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法的实施依然有很多局限性
霸凌行径
强权政治
单边主义
双重标准
2003年,美国以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
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已病入膏肓,确经常以人权捍卫者自居无端指责别国
美国无视人类共同利益,以本国至上,频频毁约退群。
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982年
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在这种制度下,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但是,另一方面,某项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决定,如果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因而不能获得9票的多数时,该项决定同样也不能通过。这种情况,可称之为非常任理事国的“集体否决权”。常任理事国的弃权或者缺席不被视为否决,不影响决议的通过。
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982年
国联与联合国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不同作用 原因
国联 维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反苏反民族独立,干涉革命。 为英法等大国操纵,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①建立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一战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②组织方式不同:国联起初排斥苏联和战败国,被帝国主义大国操纵;联合国具有广泛性,容纳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③国际形势不同: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联合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联合国 ①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将两种社会制度都纳入国际体系。 ③20世纪70年代后第三世界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982年
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1)主体大大增加:从过去适用于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2)内容不断充实:从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个领域。
(3)形成较完整体系: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原则、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4)国家本位观淡化: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巩固练习
国际法院成立之初被视为联合国系统中最不成功的机构·认为它为发达国家的霸权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
A.推动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 B.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C.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表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遭到抵制
B
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人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近代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