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标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爱我中华》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武功县绿野中学 刘云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01
0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录
CONTENTS
0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01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传统
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特点
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考虑了这种历史传统和民族分布特点,能够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政治因素
一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国家的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的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这一制度使少数民族能够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自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经济因素
一是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是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国家也会对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经济扶持和政策优惠,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
我国各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地区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文化因素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各民族能够在自己的自治地方自主地发展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一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框架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初步设想
再次强调
首次尝试
法律依据
正式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行政层级: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截至2013年,我国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点认识
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自治区内的事务的政治制度。
主体是“区域”,不是民族,是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不是哪一个民族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
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发展经济,促
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可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区 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相同点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非主权实体) ②与中央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③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比较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
巩固练习
1954年宁夏省撤销建制,与甘肃省合并,但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建议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由于甘肃东北部
的回族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因此选择在该地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由此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 )
A.使回族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遵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C.出于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
D.依据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
B
“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的理念以及其背后凸显的历史文化意识,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们创造性地实行了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产物
C.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D.与时俱进地获得了新发展
C
02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一)发展原因
1954年
198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二)发展表现
1954年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深刻影响
1954年
维护了国家集中统一
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民族团结宣传画
△两会上的少数民族代表
△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
△新疆风力发电机组
△广西经济“六个突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巩固练习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 )
A.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B.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
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
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
A
巩固练习
下表内容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符合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际 B.有利于保障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C.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逐渐完善 D.是我国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C
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1938年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阐述了以民族平等、自治和国家统一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
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的规定
1947年 中共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84年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过程反映趋势
03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982年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要坚持各民族“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
2003年3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982年
2015年提出要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对“五个认同”的认识
是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982年
2017年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
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982年
2022年二十大对未来五年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982年
P79问题探究: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
二是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
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
六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七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的GDP增速对比”图可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GDP增速逐渐高于全国GDP增速。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 )
A.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基本政策
B.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C.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坚持和完善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