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夏衍(yán) 怜悯(mǐn) 荤腥(hūn) 搽粉(chá)
B.揩油(kāi) 契约(qiè) 拷绸(kǎo) 蠕动(rú)
C.骷髅(lǒu) 弄堂(nòng) 缜密(zhěn) 皮辊(gǔn)
D.游说(shuì) 惺忪(xīng) 籼米(xiān) 栅栏(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谄媚 襁褓 瞭望 义愤填鹰
B.薄荷 皮辊 讴歌 仁至义尽
C.歧视 荣耀 呻吟 横征暴殓
D.束缚 巍峨 蹒跚 消声匿迹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国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_____的主要形式。
②由于价格一泻千里,多年来习惯了轻松赚钱的经销商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______危机。
③评论认为,在领导人换届后,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______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倡导透明化作风的开始。
A.权力 营利 披露 B.权利 盈利 披露
C.权利 营利 透露 D.权力 盈利 透露
4.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个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B.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
C.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D.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B.“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
C.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几个蓬头、赤脚、睡眼惺忪的‘懒虫’一边扣着钮扣,从楼上冲下来了”,与原文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7.文中对一群十五六岁正值花季的少女有多种称呼,感彩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段分别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__________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__________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__________,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__________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的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11.请对下面这两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
夏衍首先把这些告诉了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有联系的沈西林同志,明星电影公司根据这些材料马上拍出了《女性的呐喊》。夏衍也开始搜集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想写出一篇小说来。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几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夏衍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地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________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________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________,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________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的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C.《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
D.《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二、小阅读
15.下列对《包身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加强了批判的力度。
B.课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时,作者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并没有具体地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描写她们的生活,通过一个个个体的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C.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16.下列对《包身工》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这句话用准确的数字说明楼房之狭,人数之多,表现了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
B.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包身工身上表现得很迟钝,是因为她们在遭受非人的折磨后,已经变得很麻木了。
C.“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一句中的“饲养”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们根本无法生活下去。
D.从包身契的内容可以看出包身工完全失去了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成为任人摆布、昼夜运转的机器的现实情况。
17.读课文《包身工》,“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句话通过褒词贬用的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B.“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
C.从菜场收集来的菜叶本来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之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平时饭食质量之粗劣,暗含讽刺的意味。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运用反问手法,表强调;“慈祥”加引号,表特定含意。
18.《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学完了这篇报告文学,你认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
19.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夏衍《包身工》)
20.本文《包身工》语言非常准确生动,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3)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4)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5)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21.请体会《包身工》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三、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包身工》中 “七尺阔、十二尺深” 具体而精确地描绘出了工房楼下空间的狭小,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能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那逼仄的场景。
“十六七个” 则明确地指出了居住在如此狭小空间内的包身工的人数之多,通过这几个数字的罗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居住环境的拥挤不堪。
形象的比喻修辞
将包身工们比作 “猪猡”,这一比喻极其残酷和形象。“猪猡” 通常生活在肮脏、拥挤的环境中,毫无尊严和自由可言,用在此处,生动地展现了包身工们在资本家眼中如同牲畜一般的地位,他们被无情地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只能在这狭小恶劣的环境中像动物一样生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是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B
6.①原文采用倒装句,突出了包身工起床时的仓促,忙乱,邋遢。②原文运用短句,节奏急促,与包身工起床时的紧张和狼狈情形相契合。改后的句子节奏变缓,不能凸显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特征。
7.①生物(作者称呼她们):表明她们只是自然界中具有生长能力的物体而已,寓含着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②猪猡、懒虫(带工老板称呼她们):表明包身工丧失了人的基本待遇,体现出带工老板对她们的侮辱。③芦柴棒(姐妹们称呼她):强化芦柴棒的瘦弱特征,表明她受到的摧残之重,寓含着姐妹们对她的同情。
8.《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9.A 10.B
11.1927年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就深入其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写出并发表了《包身工》。
12.B 13.A 14.B
15.B
16.C
17.D
18.观点一 我认为应该是带工老板,他们是一伙骗子。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观点二 包身工固然是带工老板骗来的,但看问题要看实质,“东洋婆”和“拿莫温”们才是罪魁祸首,他们随时会对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方法,种种惩罚让包身工苦不堪言,再说带工老板也是替他们招人的。
观点三 包身工制度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产物,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是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19.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20.(1)这是本文的开头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2)“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3)“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对于这些封闭严密,又有重重关卡、打手密布的纺织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姑娘们正是“滋生物”,让纺织厂变得庞大。它们的暴利,就是包身工们的血汗凝成的。
(4)这里作者用“像……一般”“像……一样”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出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字字是血。
(5)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1.(1)运用反语。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这里褒词贬用,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的饮食条件之恶劣;对老板而言,却能从包身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润。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
(2)“饲养”,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做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22.《以史为鉴,守护尊严与公平》
“七尺阔、十二尺深” 的狭小空间,横七竖八挤着 “十六七个” 包身工,还被蔑称为 “猪猡”,夏衍笔下《包身工》的场景,如同一把利刃,划开历史的创口,将旧时代劳工悲惨境遇赤裸裸呈现,也为当下敲响守护尊严与公平的长鸣警钟。
回溯往昔,包身工们的遭遇是资本血腥、社会畸形的缩影。在那个黑暗年代,贪婪资本家为榨取超额利润,视人命如草芥,用极低工钱、恶劣食宿条件,买断包身工们青春乃至生命。“七尺”“十二尺” 与 “十六七个” 数字反差,是对人基本生存空间的践踏;“猪猡” 之称,是对人格尊严的碾碎。他们日夜劳作,在机器轰鸣中麻木,在棍棒皮鞭下瑟缩,身体被禁锢,灵魂遭囚禁,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祭坛上无声祭品,被剥夺的公平与尊严,像沉重铅块,压弯时代脊梁。
历史车轮滚滚,时代已焕然一新,但包身工式悲剧 “余音” 仍隐隐回响。审视当下,职场中 “996”“007” 工作制下,部分劳动者背负超长工时、高强度任务,身体在熬夜加班中垮塌,精神于压力重负下焦虑,虽有报酬,却似以健康、生活品质为代价 “廉价售卖” 劳力,生命空间被工作挤占,与包身工被压缩生存空间何其相似。还有劳务市场一些不规范现象,黑中介克扣工钱、临时工权益无保障,弱势群体在合同漏洞、潜规则下,尊严常被漠视,讨薪艰难,如同在现代社会 “暗角” 重复着包身工争取权益的挣扎,公平天平悄然失衡。
守护尊严与公平,需制度 “强盾” 筑牢防线。立法机构当紧跟时代劳动形态变化,细化完善劳动法规,从工时限定、薪酬保障到劳动环境标准,严织法网,高悬 “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违法用工者无处遁形;监管部门应强化日常巡查、专项督查,对违规企业严惩不贷,将 “保护网” 扎进工厂车间、写字楼格子间,确保制度落地有声,捍卫劳动者每寸权益空间。
社会舆论 “警钟” 也要长鸣。媒体要深挖劳动侵权 “冰山一角”,曝光不良企业丑态,聚光灯下,让践踏尊严、破坏公平行径无所遁形;民众应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抵制过度压榨文化,珍视他人劳动价值,在网络发声、生活监督中,为公平正义 “站台”,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公平氛围,使尊严种子扎根社会土壤。
而劳动者自身更要 “挺直腰杆”。主动学习法律,握紧维权 “武器”,对不合理要求、侵权行为说 “不”,用知识与勇气筑起 “防火墙”,在合法框架内,守护个人尊严、争取劳动公平,毕竟,自我觉醒才是打破不公 “枷锁”、重获尊严 “钥匙”。
包身工历史是沉痛 “教科书”,铭记往昔,立足当下,以制度、舆论、自我努力协同发力,才能驱散侵犯尊严与公平 “阴霾”,让每个劳动者于时代舞台,昂首阔步,绽放光彩,书写公平与尊严并存的劳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