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4 16: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狭隘(yì) 殉职 刨根问底(páo) 头晕目炫
B.鄙薄(bó) 巍峨 拈轻怕重(zhān) 记忆尤新
C.热忱(chén) 呻吟 瞻前顾后(zhān) 精益求精
D.啜泣(chuò) 禁固 战战兢兢(jīn) 麻木不仁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等到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舟儿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原因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随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D.当我们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执着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白求恩以身殉职,”老师说,“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C.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D.我想,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青山, ,都晃悠悠地,无一例外地倒映在清澄、透明的江水里。
A、石壁的丛林,青山的石壁,丛林中的藤蔓芳草。
B、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中的藤蔓芳草。
C、青山的石壁,丛林中的藤蔓芳草,石壁的丛林。
D、丛林中的藤蔓芳草,石壁的丛林,青山的石壁。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妻子对酒驾的丈夫说:“你想死别带上我!”
B.小明为了阻止过道上乱停车的行为,贴出标语:乱停车则放气!
C.医院欢送康复病人的临别赠言:但愿您身体健康,哪怕我们的药生虫也不怕。
D.李刚邀请赵明参加父亲的寿宴,赵明高兴地说:“祝家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7、默写填空
(1)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我们大家要学习他____ 。从这点出
发,就可以____ 。
《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 ,____
(3)投身革命即为家, 。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的句子是:____ ,____ 。
8、名著阅读
(1)、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 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 填写相应篇名。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共收录了10篇文章,包括《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社戏》等。
B.《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生动地叙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朝花夕拾》多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 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 既有温情与童趣, 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3)、《朝花夕拾》中, 作者笔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 丰富了他的经历, 温暖了他的人生。请你帮助作者回忆那些温暖的人和事, 按照示例仿写一句话。
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 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她的善良质朴温暖了“我”。
9、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 5 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 5 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七(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
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 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 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入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11.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锐”,为什么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
(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
1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
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
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
D.“择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
1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
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
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
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
15.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
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17.传承家风家训,涵养时代精神,甲、乙两文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教诲。
(1)文中的教诲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除此之外,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还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每文各答一条)
(三)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8.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19.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20.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③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第③段第三句中,“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③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③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微处见高远
[苏联]利哈乔夫
①在林林总总的物质世界,宏大不能容纳于细小。而具有精神价值的领域,情形却不是这样:方寸虽小,包容巨大,假如你试图大中寓小,那么,大,将不复存在。
②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生活目标,这目标应当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之中。在不为人知的场合,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中,时时处处须保持正直,这样,履行重大职责时,你才会始终诚实。远大的目标须贯穿人的一生,浸透他的一言一行。企图以卑劣渺小的手段达到高尚的目的,简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③有句俗话说,“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样说是十分有害的,也是很不道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生动地展示了这样的主题。作品的主人公罗季昂。拉斯柯尔尼科夫想杀死令人厌恶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弄到一大笔钱,然后用这些钱实现他的伟大抱负,为人类造福。结果事与愿违,他所承受的是内心世界的崩溃。目标遥远不能实现,罪行却真实而且具体。他的罪行是可怕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为之开脱辩解。由此可见,想用卑鄙的手段去实现崇高的目标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做事不论大小都应当以此为立身之本。
④小中寓大这一条普遍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学术研究。科学真理高于一切,这一点应当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各个具体环节,体现在科学工作者的日常举止与言行当中。假如在科学研究中追逐“渺小”的目标,因而违背事实,故弄玄虚,自我标榜,不惜借助某种“外力”作为凭证,热衷于结论的“精彩”,那么,这样的学者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堕落。也许,他不会立刻破产,但最终的毁灭是定而不移的!随意夸大业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或者稍稍背离事实,科学真理便失真、变形、走样,科学便不再成其为科学,而科学家本人或早或晚也就不再成其为科学家。随时保持远大目标,有始有终,态度坚决,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变得轻松而从容。
21. 文中阐明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 )
A. 方寸虽小,包容巨大,假如你试图大中寓小,那么,大,将不复存在。
B. 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生活目标,这目标应当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之中。
C. 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做事不论大小都应当以此为立身之本。
D. 小中寓大这一条普遍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学术研究。
22.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俗话“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2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引用 B. 排比 C.反语 D.夸张
(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妈妈是老虎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 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 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 一个人默默地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她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 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 58 分还是 98 分。
④再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 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 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风清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 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 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 或者“你喜欢就好”, 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 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 的她时,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 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重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地面对现实世 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 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 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在非洲草原上, 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虎妈妈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 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 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24.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
2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26.本文刻画母亲的形象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27.你是否认同文中的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三、作文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牛汉因为遇见人生第一本书,他的没有幽默的童年才感应到了生命的快乐和梦幻。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得抄袭。
答案
1、C 2.A 3.B 4.B 5.A 6.C
7、(1)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血雨腥风应有涯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1)、①琐记 ②藤野先生
(2)A
(3)、示例一:《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他正直热诚、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温暖了“我”。
示例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教“我”读书,他的方正博学温暖了“我”。
9、(1)_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
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
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
刻西的人物到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0、D
11、第三、四句,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
12.B 13.A 14.A 15.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 16.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
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 17. 示例:人应当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勤勉,不能放纵懈怠。 示例:甲文:对待学习,我们要勤奋,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上,我们要专心致志。乙文: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因素,不能一味追求安逸的环境。
18,D
19,C
20,D
21. B
22. 这是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作者树立的靶子。作者指出这种观点是有害的,不道德的,进而以《罪与罚》的主人公用卑鄙的手段想去实现崇高的目标,结果事与愿违为例,证明这种观点的行不通,从反面证明了诚实正直才是立身之本
23. C
2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
25.我是一个坚强、独立,善解人意(理解母亲或懂得感恩)的人。
26.文章开篇描写了一个又懒又任性的母亲,对“我”不管不顾,而在结尾却点明母亲是
用独特的方式逼迫“我”成长、独立,用心良苦,突出了母亲对“我”深沉含蓄的爱。
27.示例:我认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文中的母亲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生活自理
能力,一直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够独立思考,在母亲关注的目
光下独立成长。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