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4 19:4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通过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走不通,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人民思想正在日趋解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时代青年进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装,开启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新篇章。本课主题紧紧围绕新文化运动,课程内容线索为“背景——内容——意义”,线索简单,逻辑清晰,内容凝炼,从思想解放层面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曲折过程。
学情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探索,也是是中国近代上的重要事件,学生对此历史事件应当是耳熟能详,由于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八年级学生在积累一年的历史学习经验中,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事件概括能力皆有所提高,因此本课在讲解中应注意运用史料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内容与影响的理解。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和史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2)通过阅读课文和史料,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3)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事迹,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1)分析史料,在课本上标注关键信息,归纳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2)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3)搜集新文化运动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教学评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寻红色文物 悟中国精神》提出问题:视频中介绍的是哪件文物?展示问题,引入新课:视频中提到的文物是什么?由谁创办的?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本课的情境。环节一:新旧冲突起波澜--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活动1.出示年代尺和图片资料,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示年代尺:袁世凯在京就职破坏责任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制定的《大总统选举法》、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示图片:2.播放视频,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重要阵地、口号。3.出示油画《北大钟声》,提出问题:为什么北大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学生活动1.学生分析史料,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华民国政局混乱。思想上:新旧思潮的冲突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58-59页,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兴起的标志: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口号:民主、科学3.学生欣赏油画,在课本上寻找答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文字资料和图片等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环节二:革旧鼎新铸国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材料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材料三 秀才娶妻 话说有个秀才,一日在村里闲逛,看到有张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去了……可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3)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料展示,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新文化运动新在哪儿。环节三:万象更新留余响--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教师活动1.材料,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局限性和性质?材料一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材料三“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2. 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新闻稿 出示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对你们有什么启示?李大钊:前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孙中山: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学生是读书明理的人,是指导社会的。习近平: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学生活动1.学生分析结合课文分析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局限性和性质。历史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和铺垫。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性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学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3.学生从中提炼关键信息,感悟精神。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分析材料,学会史料与结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并合理推论出历史观点,培养历史素养。环节四:课堂小结展示本课的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针对他的倒行逆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提倡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2、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变法图强 ②“自强”“求富”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3.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其中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戊成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宣教儒家伦理的旧思想、旧文学仍然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为改变这一状况,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重视学生对课文和史料的阅读与分析,从教材中提炼关键信息
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整堂课的效果看,整堂课围绕课标,线索清晰,浑然一体。这节课的设计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机出发,使学生对史实产生更直观的印象,然后再逐步形成有关历史的理论性见解。显而易见,整堂课凸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的理念。但本课也存在不足,在时间分配上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