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4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12月份)常考题模拟检测数学卷0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4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12月份)常考题模拟检测数学卷01(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7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1-24 16: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4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常考题模拟检测卷
数学卷01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范围:八上全部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祝你成功”的首拼字母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2)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把不等式x+1≤2x﹣1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已知某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3,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2 B.15 C.17 D.12或15
5.如图,已知∠1=∠2,则下列条件中,不能使△ABC≌△DCB成立的是(  )
A.AB=CD B.AC=BD C.∠A=∠D D.∠ABC=∠DCB
6.能说明“三角形的高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含边界)”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用尺规作图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B.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C.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二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D.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8.已知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x1,y1)B(x2,y2),都有(x2﹣x1)(y2﹣y1)>0,那么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9.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1≤a<0 B.﹣1<a≤0 C.﹣4<a≤﹣3 D.﹣4≤a<﹣3
10.如图,边长为20的等边三角形ABC中,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MB,将线段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HN,则在点M运动的过程中,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是(  )
A.3 B.10 C.5 D.6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4分)
11.用不等式表示x减去y大于﹣2:   .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1)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则点B的坐标为    .
13.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30°,α,β(α>β),另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为70°,则α﹣β=   °.
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S△ABC=48,∠ABC=45°,BC=16,则C点的坐标为    .
15.如图,已知直线y1=x+2与直线y2=﹣2nx+n的交点的横坐标为﹣,则不等式x+2>﹣2nx+n>0的解集为    .
16.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DE⊥AC,DF⊥AB,E,F分别是垂足.已知AB=2AC,则DE与DF的长度之比是    .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66分)
17.(6分)在解不等式x﹣3(x+1)≥1时,小马同学给出了如下解法:
解:去括号,得x﹣3x﹣1≥1,
移项,得x﹣3x≥1+1,
合并同类项,得﹣2x≥2,
两边都除以﹣2,得x≤﹣1.
判断小马同学的解法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18.(8分)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用直尺和圆规,作出△ABC的角平分线C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画出△ABC中BC边上的高线AD,并求△ABC的面积.
19.(8分)在△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AE交BF于点O,∠BAC=80°,∠C=70°.
(1)求∠BOE的大小;
(2)求证:DE=DC.
20.(10分)已知y是x的一次函数,且当x=﹣4时,y=10;当x=5时,y=1.求:
(1)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当x=2时,函数y的值.
(3)当y≤1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1.(10分)101省道某路段规定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即(m/s),为了能更为详细地获知该路段的机动车行驶情况,交通管理部门选取了一段笔直的公路,在离该公路100m处设置了一个速度监测点A,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点A位于y轴上,被测速的路段BC在x轴上,已测得点B在点A的北偏西60°方向上,且BO=170m,点C在点A的北偏东45°方向上.
(1)求点B、C的坐标;
(2)已知一辆汽车从点B行驶到点C共用时15s,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该汽车是否超速行驶.
22.(12分)旋转是几何图形运动中的一种重要变换,通常与全等三角形等数学知识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某学校数学兴趣小组在研究三角形旋转的过程中,进行如下探究:如图1,△ABC和△DMN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MDN=90°,点D为BC中点,△DMN绕点D旋转,连接AM、CN.
观察猜想:(1)在△DMN旋转过程中,AM与CN的数量关系为    ;
实践发现:(2)当点M、N在△ABC内且C、M、N三点共线时,如图2,求证:CM﹣AM=;
解决问题:(3)若△ABC中,AB=,在△DMN旋转过程中,当AM=且C、M、N三点共线时,直接写出DM的长.
23.(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A(﹣2,0)的直线y=3x+b与y轴交于点B,直线BC交x轴正半轴于点C,OC=OB,点P是直线BC上的动点.
(1)求直线BC的解析式.
(2)若,求点P的坐标.
(3)已知点Q在线段AB上,连结OP、OQ、PQ.
①若△PQB与△PQO全等,求线段PQ的长;
②在P、Q的运动过程中,OQ+PQ的最小值为    (直接写出答案).
浙江省2024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常考题模拟检测卷
数学卷0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祝你成功”的首拼字母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分析】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
【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C.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2)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解答】解:点(1,﹣2)在第四象限.
故选:D.
3.把不等式x+1≤2x﹣1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x+1≤2x﹣1,得:
x≥2,
故选:A.
4.已知某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3,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2 B.15 C.17 D.12或15
【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6和3,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
【解答】解:∵3+3=6,
∴腰的长不能为3,只能为6,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2×6+3=15.
故选:B.
5.如图,已知∠1=∠2,则下列条件中,不能使△ABC≌△DCB成立的是(  )
A.AB=CD B.AC=BD C.∠A=∠D D.∠ABC=∠DC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一判断即可解答.
【解答】解:A、∵BC=CB,∠1=∠2,AB=CD,
∴△ABC和△DCB不一定全等,
故A符合题意;
B、∵BC=CB,∠1=∠2,AC=BD,
∴△ABC≌△DCB(SAS),
故B不符合题意;
C、∵BC=CB,∠1=∠2,∠A=∠D,
∴△ABC≌△DCB(AAS),
故C不符合题意;
D、∵BC=CB,∠1=∠2,∠ABC=∠DCB,
∴△ABC≌△DCB(ASA),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能说明“三角形的高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含边界)”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B.
C. D.
【分析】找到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外部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能说明“三角形的高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含边界)”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故选:C.
7.下列关于用尺规作图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B.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C.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二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D.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分析】A.根据一个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AAS或ASA,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B.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角,这个三角形不一定能作出;
C.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二条边,HL或SAS,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D.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SSS,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解答】解:A.根据一个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AAS或ASA,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角,不一定作出这个三角形,
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C.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二条边,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这个三角形一定可以作出.
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已知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x1,y1)B(x2,y2),都有(x2﹣x1)(y2﹣y1)>0,那么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分析】首先根据(x2﹣x1)(y2﹣y1)>0,确定正比例函数y=kx中k的符号,然后再确定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所在象限.
【解答】解:∵(x2﹣x1)(y2﹣y1)>0,
∴k>0,
∴﹣k<0,
∴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不经过第二象限,
故选:B.
9.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1≤a<0 B.﹣1<a≤0 C.﹣4<a≤﹣3 D.﹣4≤a<﹣3
【分析】先解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即可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然后根据不等式组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即可得到a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
解不等式①,得:x≤2,
解不等式②,得:x>a,
∴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a<x≤2,
∵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
∴这三个整数解是0,1,2,
∴﹣1≤a<0,
故选:A.
10.如图,边长为20的等边三角形ABC中,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MB,将线段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HN,则在点M运动的过程中,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是(  )
A.3 B.10 C.5 D.6
【分析】取BC的中点G,连接MG,则BG=CG=BC,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AB=BC=AC=20,∠ABC=∠ACB=60°,由旋转得∠MBN=60°,BM=BN,则∠GBM=∠HBN,而BH=AB=BC,所以BG=BH,即可证明△MBG≌△NBH,得GM=HN,作GF⊥CH于点F,则GF=CG=BC=5,由GM≥GF,得HN≥5,则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是5,于是得到问题的答案.
【解答】解:取BC的中点G,连接MG,则BG=CG=BC,
∵△ABC是边长为20的等边三角形,
∴AB=BC=AC=20,∠ABC=∠ACB=60°,
由旋转得∠MBN=60°,BM=BN,
∴∠GBM=∠HBN=60°﹣∠MBH,
∵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BH=AB=BC,
∴BG=BH,
在△MBG和△NBH中,

∴△MBG≌△NBH(SAS),
∴GM=HN,
作GF⊥CH于点F,则∠CFG=90°,
∵∠FCG=∠ACB=30°,
∴GF=CG=BC=×20=5,
∵GM≥GF,
∴HN≥5,
∴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是5,
故选:C.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4分)
11.用不等式表示x减去y大于﹣2: x﹣y>﹣2 .
【分析】首先表示“x减去y”,再表示“大于﹣2”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x﹣y>﹣2.
故答案为:x﹣y>﹣2.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1)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则点B的坐标为  (3,4) .
【分析】根据向右平移横坐标加,向上平移纵坐标加计算即可.
【解答】解:将点A(1,1)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则点B的坐标为(1+2,1+3),即(3,4).
故答案为:(3,4).
13.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30°,α,β(α>β),另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为70°,则α﹣β= 10 °.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30°,α,β(α>β),另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为70°,
∴α=70°或β=70°,
当α=70°,β=80°,
∵α>β,
∴这种情况不存在,
当β=70°,α=80°,
∴α﹣β=80°﹣70°=10°,
故答案为:10.
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S△ABC=48,∠ABC=45°,BC=16,则C点的坐标为  (10,0) .
【分析】首先根据面积求得OA的长,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得OB的长,最后求得OC的长.最后写坐标的时候注意点的位置.
【解答】解:∵∠ABC=45°,
∴△AOB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O,
又∵S△ABC=48,
∴OA=OB=48÷8=6,
∴OC=10,
∴C(10,0).
故答案为:(10,0).
15.如图,已知直线y1=x+2与直线y2=﹣2nx+n的交点的横坐标为﹣,则不等式x+2>﹣2nx+n>0的解集为   .
【分析】先求出两直线的交点为,代入y2,求出n,及直线y2与x的交点坐标,结合函数图象可得结论.
【解答】解:∵直线与直线y2=﹣2nx+n的交点的横坐标为,
∴,
∴直线与直线y2=﹣2nx+n的交点坐标为,
∴,
解得,n=1,
∴y2=﹣2x+1,
当y2=0时,,
∴y2=﹣2x+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的解集为,
故答案为:.
16.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DE⊥AC,DF⊥AB,E,F分别是垂足.已知AB=2AC,则DE与DF的长度之比是  1:2 .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其面积分成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得出△ABD和△ACD的面积相等,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即可得出高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
∴S△ABD=S△ACD,
∵DE⊥AC,DF⊥AB,AB=2AC,
∴,
即2AC DE=AC DF,
∴2DE=DF,
∴DE:DF=1:2,
即DE与DF的长度之比是1:2,
故答案为:1:2.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66分)
17.(6分)在解不等式x﹣3(x+1)≥1时,小马同学给出了如下解法:
解:去括号,得x﹣3x﹣1≥1,
移项,得x﹣3x≥1+1,
合并同类项,得﹣2x≥2,
两边都除以﹣2,得x≤﹣1.
判断小马同学的解法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分析】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即可判断和求解.
【解答】解:有错误.
正确解答如下:
去括号,得x﹣3x﹣3≥1,
移项,得x﹣3x≥1+3,
合并同类项,得﹣2x≥4,
系数化为1,得x≤﹣2.
18.(8分)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用直尺和圆规,作出△ABC的角平分线C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画出△ABC中BC边上的高线AD,并求△ABC的面积.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作图即可.
(2)根据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画图即可;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ABC的面积.
【解答】解:(1)如图,CE即为所求.
(2)如图,AD即为所求.
△ABC的面积为=8.
19.(8分)在△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AE交BF于点O,∠BAC=80°,∠C=70°.
(1)求∠BOE的大小;
(2)求证:DE=DC.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ABC=180°﹣∠BAC﹣∠C=180°﹣80°﹣70°=3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E=BAC=40°,∠ABF=ABC=15°,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AEC=∠ABC+∠BAE=30°+40°=7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1)解:∵∠BAC=80°,∠C=70°,
∴∠ABC=180°﹣∠BAC﹣∠C=180°﹣80°﹣70°=30°,
∵AE,BF分别是∠BAC和∠ABC平分线,
∴∠BAE=BAC=40°,∠ABF=ABC=15°,
∴∠BOE=∠ABF+∠BAE=40°+15°=55°;
(2)证明:∵∠AEC=∠ABC+∠BAE=30°+40°=70°,
∴∠AEC=∠C,
∴AE=AC,
∵AD⊥CE,
∴DE=DC.
20.(10分)已知y是x的一次函数,且当x=﹣4时,y=10;当x=5时,y=1.求:
(1)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当x=2时,函数y的值.
(3)当y≤1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1)设y=kx+b(k≠0),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
(2)将x=2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解;
(3)根据k的值,可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分别求出y=﹣3和y=2对应的x的取值,即可求解.
【解答】解:(1)设y=kx+b(k≠0),
∵当x=﹣4时,y=10;当x=5时,y=1,
∴,
解得,
函数解析式为y=﹣x+6;
(2)将x=2代入y=﹣x+6得,y=﹣2+6=4;
(3)∵k=﹣1<0,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把y=1代入得,﹣x+6=1,
解得:x=5,
∴当x≥5时,y≤1,
∴当y≤1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x≥5.
21.(10分)101省道某路段规定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即(m/s),为了能更为详细地获知该路段的机动车行驶情况,交通管理部门选取了一段笔直的公路,在离该公路100m处设置了一个速度监测点A,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点A位于y轴上,被测速的路段BC在x轴上,已测得点B在点A的北偏西60°方向上,且BO=170m,点C在点A的北偏东45°方向上.
(1)求点B、C的坐标;
(2)已知一辆汽车从点B行驶到点C共用时15s,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该汽车是否超速行驶.
【分析】(1)B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则B点的纵坐标为0,横坐标为负;
(2)B、C两点都在x轴上,则B、C两点间的距离等于B、C两点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
【解答】解:(1)由方向角的定义可得,∠CAO=45°,
∴△AC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CO=100,
∴C(100,0),
∵BO=170m,
∴B(﹣170,0).
(2)BC=100﹣(﹣170)=270(m),
270÷15=18(m/s),
∵18=>,
∴这辆车在该路段超速行驶.
22.(12分)旋转是几何图形运动中的一种重要变换,通常与全等三角形等数学知识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某学校数学兴趣小组在研究三角形旋转的过程中,进行如下探究:如图1,△ABC和△DMN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MDN=90°,点D为BC中点,△DMN绕点D旋转,连接AM、CN.
观察猜想:(1)在△DMN旋转过程中,AM与CN的数量关系为  AM=CN ;
实践发现:(2)当点M、N在△ABC内且C、M、N三点共线时,如图2,求证:CM﹣AM=;
解决问题:(3)若△ABC中,AB=,在△DMN旋转过程中,当AM=且C、M、N三点共线时,直接写出DM的长.
【分析】(1)如图所示,连接A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AMD≌△CND(SAS),由此即可求解;
(2)由(1)中△AMD≌△CND(SAS),再根据△D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此即可求解;
(3)点C、M、N三点共线,分类讨论,推理即可求解.
【解答】(1)解:AM=CN,理由如下,
如图所示,连接AD,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
∴∠B=∠ACB=45°,
∵点D为BC中点,
∴AD⊥BC,
∴∠ACD=∠DAC=45°,
∴AD=CD,
∵△D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MDN=90°,
∴DM=DN,∠MDA+∠ADN=∠ADN+∠NDC=90°,
∴∠MDA=∠NDC,
在△AMD和△CND中,

∴△AMD≌△CND(SAS),
∴AM=CN,
故答案为:AM=CN.
(2)证明:如图所示,连接AD,
由(1)可知,△AMD≌△CND(SAS),
∴∠MAD=∠NCD,AM=CN,
∴CM=CN+MN=AM+MN,
∴CM﹣AM=CM﹣CN=MN,
∵△D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DM=DN,
∴MN2=DM2+DN2=2DM2,
∴,
∴.
(3)解:,AM=,C、M、N三点共线,
①由(2)可知,,
由(1)可知,∠MAD=∠NCD,
∵∠ACD=∠ACM+∠NCD=45°,∠DCN+∠NCA+∠DAC=90°,
∴∠MAD+∠NCA+∠DAC=90°,
∴∠AMC=90°,
在Rt△ACM中,,AM=CN=,
∴,
∴(不符合题意);
②如图所示,由(1)可知,△ADM≌△CDN,AM=CN=,∠DAM=∠DCN,
∴∠DAM+∠MAC+∠ACD=∠DCN+∠MAC+∠ACD=90°,
∴△AMC是直角三角形,
∴,
∴,
在Rt△DMN中,,
∴;
③如图所示,连接AD,
根据(1)中的证明可知,AD=CD,∠ADM+∠MDC=∠MDC+∠CDN=90°,
∴∠ADM=∠CDN,
在△ADM和△CDN中,

∴△ADM≌△CDN(SAS),
∴∠AMD=∠N=45°,
∴∠AMD+∠DMN=45°+45°=90°,即△ACM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CM中,,,
∴,
∴,
∵,
∴;
综上所述,DM的长为或,
故答案为:或.
23.(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A(﹣2,0)的直线y=3x+b与y轴交于点B,直线BC交x轴正半轴于点C,OC=OB,点P是直线BC上的动点.
(1)求直线BC的解析式.
(2)若,求点P的坐标.
(3)已知点Q在线段AB上,连结OP、OQ、PQ.
①若△PQB与△PQO全等,求线段PQ的长;
②在P、Q的运动过程中,OQ+PQ的最小值为   (直接写出答案).
【分析】(1)把点A代入直线y=3x+b得B(0,6),设直线BC解析式为y=kx+6,代入B得k=﹣1,故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6.
(2)设P(t,﹣t+6),当P在CB延长线上时,S△APC=S△ABC=××8×6=32,再计算即可.当P在线段CB上时,S△APC=S△ABC=××8×6=16,再计算即可.
(3)①当△PQB≌△PQO时,得QP为△BAC中位线,故PQ=AC=4.当△PQB≌△QPO时,得四边形BPOQ是平行四边形,由平移得直线OP解析式为y=3x,直线OQ解析式为y=﹣x,联立得P(,),Q(﹣,),故PQ==3.
②过O作AB的对称点O',过O'作O'P⊥BC,连OQ,此时OQ+PQ=O'Q+PQ=O'P最小.由Rt△OAK∽Rt△OBA,得AK=,OK=,再利用Rt△OAK~Rt△OO'M,得OM=,O'M=,故O'(﹣,),N(,),由等腰Rt△得O'P=,再计算即可.
【解答】解:(1)∵点A(﹣2,0)在直线y=3x+b上,
∴b=6,
∴B(0,6),
∵OC=OB,
∴C(6,0),
设直线BC解析式为y=kx+6,
∴0=6k+6,
∴k=﹣1,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6.
(2)设P(t,﹣t+6),
当P在CB延长线上时,
∵,
∴S△APC=S△ABC=××8×6=32,
∴×8×(﹣t+6)=32,
∴t=﹣2,
∴P(﹣2,8).
当P在线段CB上时,
∵,
∴S△APC=S△ABC=××8×6=16,
∴×8×(﹣t+6)=16,
∴t=2,
∴P(2,4).
答:P坐标为(﹣2,8)或(2,4).
(3)①当△PQB≌△PQO时,
∴QB=QO,
∴∠QBO=∠QOB,
∵∠QBO+∠BAO=90°,
∠QOB+∠QOA=90°,
∴∠BAO=∠QOA,
∴QA=QO,
∴QB=QO,
∴QP为△BAC中位线,
∴PQ=AC=4.
②当△PQB≌△QPO时,
∴QB=PO,且QB∥PO,
∴四边形BPOQ是平行四边形,
∴AB∥OP,OQ∥BC,
∵直线AB解析式为y=3x﹣2,
∴向右平移两个长度单位为直线OP解析式:y=3x,
同理,直线OQ解析式为:y=﹣x,
联立y=3x﹣2得P(,),
同理:Q(﹣,),
∴PQ==3.
答:线段PQ的长为4或3.
②过O作AB的对称点O',过O'作O'P⊥BC,连OQ,
此时OQ+PQ=O'Q+PQ=O'P最小.
过O'作O'M⊥x轴.
∴Rt△OAK∽Rt△OBA,
∴OA2=AK AB,
∴22=AK ,
∴AK=,
∴OK==,
∴OO'=2OK=,
∵Rt△OAK~Rt△OO'M,
∴,
∴,
∴,O'M=,
∴O'(﹣,),
∴R的纵坐标,
∴R(,),
∵∠PRO'=∠BCA=45°,
∴O'P===,
故答案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