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
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带来了社会问题
2.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3.“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出自《墨子》)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农民家庭有耕有织 ②农民注重树木栽培 ③农民家庭劳作艰辛 ④农村棉纺织业发达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C.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5.2014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表明 ( )
A.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D.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
6.“阿尔法狗”(AlphaGo)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2016年3月,该程序与韩国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下列科技进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的是 ( )
A.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
B.电气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C.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D.原子能与航天技术的应用
7.196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郑州发现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同时期的冶铁遗址,1万平方米以上已足称可观。据此可推知,汉代 ( )
A.冶铁业采用炒钢技术 B.冶铁业规模宏大
C.私人冶铁业遭到禁止 D.河南是冶铁中心
8.大本钟是伦敦市的标志和英国的象征,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98米高的钟塔内,它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这说明(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时钟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9.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
10.“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使英国棉织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运输工具革新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11.每年的11月11日,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至今已成为全民购物的“狂欢节”。推动这一转变的技术条件是( )
A.高消费的狂热心态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D.社会产品的丰富
1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用于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
A.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B.军事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第一动力
C.科技的进步加剧了战争的破坏性
D.战争促进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发明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
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现象
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
14.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
A.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5.下表是英国1751—1851年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影响英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751—1800 0.89 2.17 0.52
1801—1851 1.88 4.42 0.67
A.英国殖民者从海外大量掠夺人口
B.工业革命导致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C.粮食依赖进口影响人口增长
D.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锐减
16.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
D.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
17.据初步统计,1913—1921年,中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9.7%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
18.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春秋战国以来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青铜农具 D.铁铲、铁犁
二、非选择题
19.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变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前两次工业革命各自主要起始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及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工业3.0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发生的变化。
(3)四次工业革命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请各举一例说明四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英国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摘编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分别说明其阶段性的经济特征。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从题干中“贫穷、乞讨、劫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的信息,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上半期”,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社会弊病,这说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故D正确。
2.A
解析:
材料“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表明工业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故A项正确。
3.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男子在外耕作,女子在家昼夜纺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③正确,故选C。②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④农村棉纺织业发达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B、D三项。
4.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即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正好表现为材料所述现象,故选A项。
5.D
解析:
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排除A;材料反映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无法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B;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C
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C项正确。
7.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冶铁遗址面积广阔,体现了冶铁业规模宏大,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冶铁业采用的技术;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私人冶铁业遭到禁止;D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河南是汉代冶铁中心。
8.D
解析:
由材料“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可知,它的安装恰恰处于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之时,材料“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说明在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故选D项。
9.C
解析:
由图1中使用人力到图2中使用水力的信息,可知图2节省了人力,故选C项;题干未涉及水资源利用率的比较,故排除A项;图1和图2均为灌溉工具,无排涝功能,故排除B项;图1和图2均修建在水源附近,故排除D项。
10.C
解析:
从材料中“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可知,由于大量使用机器,工厂棉制品数量急剧增多,因此选C项。
11.C
解析:
根据材料“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可知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故C正确;高消费的狂热心态、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产品的丰富不符合题干“技术条件”主旨意思,故排除A、B、D。
12.D
解析:
材料列举了三个事例,共同点在于新科技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用于战争,故D正确。A、B、C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13.C
解析:
从题干中的北魏实行均田制后,出现“庄园”一词,到唐代“庄园”一词使用更加普遍,再结合北魏和唐朝前期一直推行均田制可知,均田制的实行没有杜绝土地兼并的发展,故C项正确。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均田制的实施含有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意图,故B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4.D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英国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产生,出现了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自耕农向雇佣劳动力的转变,体现了农村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所述劳动现象为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并非封建性质的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力取得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未体现城市化现象,故C项错误。
15.B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英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英国殖民者从海外掠夺大量人口主要是运往美洲地区,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得出粮食依赖进口,故C项错误;英国的圈地运动自新航路开辟后就逐渐开始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6.D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现代科技进步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导致了“新中间阶层”的产生,故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现象,也不是经济全球化现象,也没有强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17.D
解析:
从材料中“22.7%集中在哈尔滨”“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41.8%集中在上海”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失衡的特点,故D项正确。
18.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犁牛耕”阶段,其主要生产工具有铁铲、铁犁、牛耕等,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9.(1)第一次工业革命:
起始国:英国;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现代工厂制;经济全球化:通过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始国:主要是美国和德国;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从加强到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制的变迁。
(3)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等政治运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积极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际,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20.(1)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产生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
(2)阶段:“原工业化”(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工业化或蒸汽时代)。
特征
“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劳动;实行工场制;商人进入生产领域;开始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机械化生产;实行工厂制;新兴行业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