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目录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1)背景:
①种族多元: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以欧洲文化为主导)
(2)特征:
美国白人
美国黑人
美国印第安人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3)表现:
“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①语言:
美式英语
②生活:
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③思想: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
④族群:
自发形成一种民族意识,激发了北美人民去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自己的民族独立。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殖民地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人民的文化思想与风俗习惯逐渐融合,从而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背景: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2)表现:
1787年的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①政治文化: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②精神追求:
召开制宪会议(1787年)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自由女神像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③局限:
知识拓展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英国清教徒服饰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前的拉美文化(形成)
(1)背景:
拉丁美洲殖民地示意图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美建立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2)表现:
1.独立前的拉美文化(形成)
①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②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④偏远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印第安图腾崇拜
巴西基督山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三部分:
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
◎拉丁舞表演
拉丁舞中蕴含了哪些地区的文化元素?呈现什么文化特点?原因何在?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
多元性
族群多源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后的拉美文化(发展)
(1)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除了海地外大多由土生白人领导并建立共和国。
1804年,法属海地独立
1822年,葡属巴西独立
玻利瓦尔领导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圣马丁领导解放智利、秘鲁
1821年,墨西哥独立
玻利瓦尔
杜桑·卢维杜尔
圣马丁
佩德罗一世父亲是葡萄牙摄政王储若昂(后来的若昂六世)。1801年因长兄去世,成为巴西亲王若昂的继承人。1807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葡萄牙。葡萄牙王室集体逃亡巴西并定居在里约热内卢。
1820年8月,葡萄牙发生了自由党人的革命。若昂六世回国前宣布佩德罗王储为巴西王国的摄政王。1822年宣布巴西的独立。
佩德罗一世
墨西哥独立战争最早的领导人。他被尊称为墨西哥"国父"
伊达尔哥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表现:
(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后的拉美文化(发展)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独裁权力(考迪罗)的形成。
①追求自由、法治: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弊端:
考迪罗(制度)
产生于19世纪初拉美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
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庄园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独裁制度。在拉美各国相继独立后考迪罗逐渐成为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拉丁美洲的战后重构特征
政治: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制,但是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经济:取消了奴隶贸易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考迪罗(Caudillo)
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拉美各国考迪罗统治从19世纪末开始瓦解。整个过程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大致通过几种方式展开,包括暴力革命、选举、政变等。
比较项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特点
共同缺陷
不同点 文化发展
语言
重要文化符号
政治文化
宗教
都受到殖民侵略、种植园经济、黑奴贸易的影响
多元性;
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欧洲文化为主,以文化融合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保留一部分原生文化传统,以血统融合为主(混血社会)
美式英语
拉丁语族的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自由女神
拉丁舞
民主法制、权力制衡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宗教文化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1.背景: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13世纪末,西欧封建社会在走完近4个世纪的盛期,开始由盛转衰。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亦称“绝对君主制”)仍然是封建性质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一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一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等,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为欧洲的现代文明勾画了蓝图,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选择性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基督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封建世俗王权达到顶峰,出现民族国家;
法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革命;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出现。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 《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代雄狮拿破仑
(1769-1821)
(3)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控制下的附属国、法国的同盟国家和独立国家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是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罗斯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
——谢国良《 拿破仑战争 》
《拿破仑法典》,即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其内在的价值和思想迄今也仍然光彩夺目。
法国至今仍在使用该法典,只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进行了100多次修改。
知识链接
拿破仑:“我一生中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一切美好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们忘记,他将永垂不朽。”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一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遍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仑在欧洲的统治时,将城邦和王公领土合并,播下了日后德意志及意大利建立民族一统国家的种子
积极:
(1)在欧洲建立一个庞大帝国,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3)欧洲各地出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4)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A、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B、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诉求
消极: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
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重构内容:
封建、专制成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欧洲的普遍要求。
3.重构表现: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3.重构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的情景
③结果:
①背景:
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
②主张: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材料: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3.重构表现:
(2)波兰:民族独立起义
①原因:
②概况:
③影响: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生于俄国统治下的华沙,1829年起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据说,肖邦在流亡国外的岁月里,一直随身携带一个装满家乡泥士的银杯,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他的许多作品也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亡国的悲愤之情。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得知俄军入侵华沙镇压革命的消息后万分悲恸,愤然创作了钢琴曲 《C小调练习曲》。在弥留之际,他特意叮嘱亲人,一定要在他死后将他的心脏送回波兰。
受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3.重构表现:
(3)德意志:
A.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B.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C.经济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①背景:
A.时间:1848年2月和3月
B.地点: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
C.目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②概况:
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③影响: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定义:
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被殖民地的回应: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摧毁性的,是把原来的鬼佬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欧洲文明十五讲》
3.亚非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A.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
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B.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1) 中国: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保留传统文化: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①接受外来文化:
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刘中树等:《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A.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B.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
C.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印度:
把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被移植到印度。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亚非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泰姬陵
①接受外来文化:
②保留传统文化:
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
——《印度史》
②保留传统文化:
(3)埃及:
君主立宪制
A.伊斯兰教仍是其主要宗教; B.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默罕默德·阿里
(1769—1849)
现代埃及的奠基人
阿拉比
埃及 祖国党 领袖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扎格鲁尔
华夫脱党领导
现代埃及之父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亚非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①接受外来文化:
①背景: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表现: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苏丹·哈桑清真寺
埃及人的婚礼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埃及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文化侵略影响
(1)殖民者角度
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表象)
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被侵略民族
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
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影响
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方式
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
战争:北美独立战争
重构:美国文化
战争:拉美独立战争
重构:拉美文化
①多元融合;
②考迪罗独裁;
③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
①多元文化;
②民主法治;
③种族歧视;
战争:拿破仑战争
重构:欧洲文化
①冲击封建制度;
②民主、自由、法治;
③民族意识
侵略:欧洲文化侵略
重构:亚非文化
①中国:学西方器物、制度、思想,保存传统;
②印度: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等;
③埃及: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1.(2024·青岛)有学者研究认为,15、16世纪,殖民者为在拉美站稳脚跟,巩固其殖民统治,不得不熟悉土著语言,并把一些语言总结成文字。这就是拉美迄今拥有诸多土著语言的原因。该学者强调( )
A.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建设性作用 B.传统印第安文化的逐渐消失
C.殖民战争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 D.拉美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入侵拉美的殖民者为了维护统治利益,把一些土著语言总结成文字,这有利于土著语言文化的传承,体现了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建设性作用,A项正确;学者强调土著语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传统印第安文化的消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排除B项;据材料,殖民者是对原土著语言进行总结,不能体现促进文化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影响,而非拉美种族融合,排除D项。
A
课堂巩固
2.(2024·咸阳)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由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解析] 据材料“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可知,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而普鲁士开启民主改革有利于普鲁士的崛起,从而领导德意志的统一,所以,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A项正确;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意识就已兴起,排除B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时间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铲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A
课堂巩固
3.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D.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解析] 材料“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体现的是受历史因素影响,这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C项正确;从语言上来看,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并未完全摆脱宗主国的影响,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