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43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43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4 22:2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预习思考:
1.阅读教材P34“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概括印欧人早期迁徙的特点。
提示 从迁徙方向看,印欧人主要向北、西、南三个方向迁徙;从持续时间上看,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海上民族有什么特点?
提示 民族成分复杂;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对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发展历程;2、掌握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特征和影响。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三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早期农业主要在黄线以南,黄线以北主要为游牧经济。从西欧到西伯利亚,有广阔的平原,马背上的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奔驰。
中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世界的以此做大致参考。气侯变化对农业、畜牧业影响较大。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南移,草木生长较慢,冬季牲畜大量冻死。
魏晋
宋元
明末
战国


明中
古代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一、第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大迁徙(BC2000~BC500)
2.西亚、西欧、中亚和南亚文化区域的形成发展
二、第二次游牧民族大迁徙: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1.公元前2-2世纪:匈奴西迁;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南迁
2.公元3-6世纪:匈奴南迁;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
3.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扩张
三、第三次游牧民族大迁徙:13-15世纪蒙古和突厥人的迁徙(第11课.p63)
为什么三次游牧民族大迁徙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短?
印欧人实际并非一个统一的族群,而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的成果。1786年,英国语言学家琼斯发现,从印度的梵语到西方的希腊语、拉丁语,都有许多同源词语。他进而认为,它们最初可能都来自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原始印欧语”。由此推断,从东方的印度人到西方的凯尔特人,最初可能都有某一个共同的来源。
经历过多年的探讨之后,语言学家发现最初的印欧人生活的地方,应在一个风雪交加、豺狼出没,看不见海,也没有狮子和骆驼的地方。由此推断,他们的原住地可能在阿尔卑斯山与黑海以北、里海以西的大草原上,也就是今天黑海北部地区。
印欧人的起源猜想:
①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②他们是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
③作战时,把马套到车上,制造了马拉战车。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欧语族(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观点。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印欧语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
结合材料,从历史方法论的角度,谈谈你对印欧人起源的认识。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对一些历史文献上未见记载或记载欠周详的,只能从考古资料得到订补。但关于印欧人起源历史文献和考古得到的资料都十分有限,因此还需要跨学科研究引入遗传学、冶金学、纺织学、气候学等自然科学的手段 。
概念阐释:印度欧罗巴人 (简称,印欧人) 是印欧语系诸民族的总称, 现分布于欧、亚、非、澳之广阔地域。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波罗的语、日耳曼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凯尔特语、亚美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喜特语、吐火罗语等语族皆由此而分化出来的。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文明成果
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1、时间: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
2、迁入区域:
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3、特点:
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4、方式:
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印欧人的迁徙概况
思考: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四: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
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
材料三: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二: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
5、临近文明的富庶。
(二)印欧人的迁徙概况
1、游牧的生活习性;
2、食物匮乏且不固
定;
3、对马的驯化和利用;
4、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
(三)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概况: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1、小亚细亚的赫梯人:
赫梯人冶铁实物
印欧人
赫梯人
赫梯帝国:
①建立:公元前17世纪
②发展概况
经济: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赫梯帝国时期,农牧业均较发达。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下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
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概况: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2、伊朗高原的波斯人:
影响: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波斯人
印欧人
波斯帝国(大食),由波斯人(迁徙到伊朗高原的古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建立的君主制帝国。
前550年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帝国灭亡。
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
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波斯帝国:
帝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大流士一世改革
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空城计、萨拉米湾海战等)
公元前449年,在塞浦路斯的萨拉米斯,希腊军队再次取得海上和陆地的战斗胜利。这标志着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的最后胜利。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卡里阿斯和约》,战争结束。
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温泉关战役:以300人两次击杀上万人的典故成为以少战多的经典事例。斯巴达全军覆没,但英勇的事迹也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克里特文明
哈梯文明
苏美尔文明
哈拉帕文明
古埃及文明
概况: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3、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人:
影响: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印欧人
希腊人
概况: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4、印度河、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
影响: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南下到了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3世纪后期,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结合材料和所学,用史实说明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赫梯人灭掉古巴比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
(2)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3)整体上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4)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文化、商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及先进制度的确立与扩大。(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一)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去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
1、背景:
2、过程
(2)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二)第二轮迁徙:3—6世纪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五胡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中国:
温故知新: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永嘉南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
安史之乱: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1、过程
靖康之变: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完成。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4)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5)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原因
3、影响
材料1: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2: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用史实说明亚洲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世界的影响。
①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例如: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和汉族人南迁,各族之间杂居相处,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阿图尔夫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反应了什么现象?
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转变为,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罗马的制度、法律、文化优越,有利于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游牧民族被农耕文明同化,农耕文明区不断扩大。
认识: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
(二)第二轮迁徙:3—6世纪
2、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随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3、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区域文化
①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1、政治格局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②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
“海上民族”不是单一民族,目前关于“腓力斯丁人”的史料较为充分。和其它海上民族一样,腓力斯丁人也是被来自北方的入侵者从家乡赶了出来。为了生存,他们侵占了今天地中海东岸到约旦河谷之间的土地,控制了从加沙到雅法的海岸线,并在此定居下来。
从词源来看,“腓力斯丁人”的原意是“一群入侵并有征服力的人”。古代希腊人把这些腓力斯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巴勒斯坦,意思就是“腓力斯丁人的国家”。这就是巴勒斯坦地名的由来。
公元前12世纪,腓力斯丁人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一带建立了加沙、阿什杜德等小城。根据《圣经》的记载,逃离埃及后的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地区遇到了腓力斯丁人。在希伯来人的眼中,腓力斯丁人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住在最富饶的地区,拥有可观的财产,掌握了赫梯人炼铁和制造武器的秘方,他们的士兵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经常对以色列人施加压力并强占他们的土地。
《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至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将打败武都氏,将其迁入关中,其中一次就多达五万落。从220年至240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强制迁徙或归附曹魏者又有3000余落及6000余人,被安置于关中。
《晋书》: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土地不足,土地占有不平等
统治者通过移民、屯戍巩固统治
躲避战乱
…………
思考:在古代,除游牧民族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进行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
自然:
经济:
政治:
原因
影响
经济:
文化:
自然:
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
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等;
战乱和社会动荡;赋役沉重;实边屯田等。
促进了边远地区/南方地区的开发;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剧移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1.(2024·武清)阿卡德人迁入两河流域南部时,不是将已有较高文明的苏美尔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渐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来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优势地位,当地原有的较发达的文明并没有因之而被摧毁。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优势
B.西亚区域文化不断重构
C.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
D.民族国家因迁徙而形成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迁入者阿卡德人和伊朗高原的征服者印欧人征服新的统治区域后没有摧毁旧的文明,而是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体现了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C项正确;材料中印欧人的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而是游牧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亚区域文化的重构问题,而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被征服者征服后旧的文明没有被消灭,而是新旧文明慢慢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时间截至公元前1000年,而民族国家直到近代才产生,排除D项。
2.(2024·威海)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反映了( )
A.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
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中断了古印度文明
C.农耕文明不断向古代印度扩张
D.东正教发展成为古印度时期主要宗教
A
[解析] 据材料“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可知,雅利安人的入侵,中断了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同时建立了新的文化,并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说明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迁徙对印度的影响,并不是亚欧民族迁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利安人对于南亚印度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扩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宗教信息,排除D项。
3.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
B.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
C.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D.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
[解析] 据材料“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自身原有的血缘氏族和农村公社都瓦解了,同时还将西罗马帝国的土地分封给臣民,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封建大领地的形成,促进了西欧社会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其对西欧社会封建化的影响,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认同,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也没有摧毁罗马帝国的文明,排除B、D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