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的硝酸钾固体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①中溶液是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可能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①中溶液不会溶解任何物质
D.①②中溶液的质量不相等
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B.浓度很大的溶液
C.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D.一定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一定不再溶解蔗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 )
A.向食盐水中加食盐 B.向食盐水中加水
C.向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倒出部分食盐水
4.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A、B、C、D四个烧杯中,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2)若固体是KNO3,对盛有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加热,随着温度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 (填“能”或“不能”)全部溶解。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5.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0 ℃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
B.60 ℃时,110 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
C.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D.31.6 g硝酸钾溶于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6.某学生在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均为100 g的四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如有不能溶解的KNO3,则过滤除去),得到溶液。该学生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加入KNO3的质量/g 80 100 120 140
溶液的质量/g 180 200 210 210
(1)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实验2得到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溶液,实验4得到的溶液是 溶液。
(2)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 ,若该温度是20 ℃,则KNO3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1.向一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是 ( )
A B C D
2.欲把一瓶不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足量物质A;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一定可行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一杯20 ℃的高锰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
A.蒸发掉10 g水有晶体析出
B.温度降低到10 ℃,有高锰酸钾晶体析出
C.在该温度下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晶体不减少
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以
4.20 ℃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NaCl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NaCl的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20 ℃时,50 g 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 g NaCl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5.硝酸铵(NH4NO3)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0 5 10 15 20 25 30
溶解度/g 122 130 140 160 190 220 250
A.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90 g硝酸铵
C.将硝酸铵饱和溶液从0 ℃升温至20 ℃时,仍为饱和溶液
D.25 ℃时,硝酸铵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5
6.(跨学科)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水,试管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小球,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试管中的小球会 ( )
A.上浮
B.下降
C.位置不变
D.无法确定
7.(科学思维)20 ℃时,将45 g氯化钠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氯化钠的质量/g 9 18 27 36 45
溶液的质量/g 109 118 127 136 136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B.实验④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实验②所得溶液蒸发50 g水后得到饱和溶液
D.分解实验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C 解析:①中溶液加热形成的②中溶液没有剩余固体,②中溶液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能溶于水的物质;①②中溶剂质量相等,溶解溶质的质量不相等,形成溶液的质量不相等。
2.D
3.A 解析:增加溶质食盐的量,可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向食盐水中加水,溶剂的量增加,只能使不饱和溶液变得更加不饱和;向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由于溶质、溶剂的量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不饱和溶液仍不能变成饱和溶液;倒出部分食盐水,仍为不饱和溶液。
4.(1)AB D C (2)B (3)不能
5.C 解析:溶解度的单位是“g”;60 ℃时,110 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指明溶剂的质量,不能确定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没有指明温度,不能确定物质的溶解度。
6.(1)不饱和 饱和 (2)110 g 易溶
解析:(1)由实验3可知,120 g KNO3溶解在100 g水中形成210 g KNO3的饱和溶液,故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110 g;而实验2中加入KNO3的质量为100 g,所以所得溶液不饱和;而实验4中加入140 g KNO3,所以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2)20 ℃时,溶解度大于10 g的为易溶物质。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则KNO3属于易溶物质。
课后提升
1.C 解析:向一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但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后,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先逐渐增加,后不变;由于原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故纵坐标不能从0开始,观察图像,C符合变化过程。故选C。
2.C 解析:加入足量物质A、恒温蒸发水,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升高或降低温度是否能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取决于A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还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弱,故措施一定可行的是①④。
3.C 解析:蒸发掉10 g水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高锰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降低到10 ℃,有高锰酸钾晶体析出,不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在该温度下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晶体不减少,说明加入的高锰酸钾没有溶解,说明原溶液为20 ℃时的饱和溶液。
4.A 解析:由题中表格的数据分析知,第一组中的15 g NaCl在20 ℃时固体全部溶解,而第二、三、四组的NaCl固体,在20 ℃时均溶解了18 g,所以20 ℃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是36 g。A.20 ℃时,50 g水中可溶解18 g NaCl,故说法错误;B.用蒸发的方法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说法正确;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50=9∶25,故说法正确;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故说法正确,故选A。
5.D 解析:由题中硝酸铵的溶解度表可知,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190 g,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90 g硝酸铵;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硝酸铵饱和溶液从0 ℃升温至20 ℃时,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5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220 g,则硝酸铵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20 g∶100 g=11∶5。
6.A 解析: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因此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所以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小球上浮。
7.D 解析:分析题中表格数据可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 g,所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18 g氯化钠溶解在5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实验④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实验是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