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题型五
古代诗歌阅读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
目录
高考题型归纳
了解高考命题趋势
高效备考
总结解题技巧
了解设问方式,明确提分关键
同类题型练习
壹
贰
叁
当堂检测学习成果,灵活运用
第壹部分
高考题型归纳
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近三年考点比较:
年份 文本选择 体裁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2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 词 山水田园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2023 《答友人论学》 宋·林希逸 七律 寄赠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理解诗句内容
2024 《宿千岁庵听泉》 宋·刘克庄 七律 山水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赏析诗歌表达技巧
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近三年考点比较:
年份 文本选择 体裁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2 《送别》唐·李白 古体 送别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情感表达技巧
2023 《湖上晚归》宋·林逋 七律 山水田园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2024 《雨后为山亭独卧》宋·叶梦得 词 山水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内容与情感
综观近几年的新高考卷,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呈现以下几大方面特点:
角度 解说
选材 近三年来,在选材上以诗词居多,山水诗出现频率最高,所设考题紧扣教材。2024年的选择题不再局限于对诗句的赏析,选项中与教材诗词、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紧密相关。
题型 题型和题量较为固定,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两题共计9分。选择题都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主观题则以分析情感、内容、表达技巧及观点态度为主。
备考 策略 1.注重读懂诗歌。需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读懂是第一步。如果读不懂诗歌, 鉴赏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选择题,考查的基本就是对诗句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
2.备考以唐宋诗词为主导,选用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与教材选篇有某种关联的诗作,精读细读,读懂为止,有效增加诗词储备量。
3.回归教材,以教材为典例,建立知识图表。梳理古诗鉴赏知识和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简化和提升,使原有的知识框架更加合理稳固。这样才能在做题时思路畅通,组织答案时信手拈来。
第贰部分
总结解题技巧
(1)着意勾连教材,导向课堂教学之本。勾连教材的试题在高考中并不鲜见,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命题材料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考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2024年新课标Ⅰ卷选择题中要求考生判断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与《兰亭集序》中诸贤对音乐的追求是否一致。2024年新课标Ⅱ卷也在选择题中要求考生判断《雨后为山亭独卧》的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是否相似。
(2)反套路化命题明显,近几年试卷中较少出现直接考查表现手法、情感态度的主观题;多为综合考查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理解、赏析、评价题,且创新命题的情况越来越多。
(3)考查灵活性增强,命题呈现一定的开放性。近年来,诗歌鉴赏题除了考查诗歌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等常规题外,还出现了不少开放题。这类题命题角度具有不确定性,考查思维的多面性,答案往往不唯一。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诗歌内容作多元解读,对作者观点作深入探讨,对诗家见解作不同阐述。
高考命题变化
一、选择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考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从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望文生义。解释诗(词)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词)句中的字词等。
②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③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④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考生学过的诗(词)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具体来说,应该从下面几点加以注意:
设误点及解题技巧
1.词句理解有误。命题者故意错误解读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含意,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读中歪曲季节、时间、地点等。
应对技法:一方面,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 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原诗句所说的景物或事物,由此 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将选项涉及的内容 与具体诗句对应,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 件、人物、动作、评价等。
实战演练
秦州杂诗(其十五)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
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
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
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
解析:D.“任性不羁”错。此处,“多兴”可以理解为“多兴致”“多即兴”“多随兴”,但并非“任性不羁”。故选D。
D
一、选择题
设误点及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
2.表达技巧有误。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把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应对技法: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只要是选项中出现了“手 法”术语,就要揣摩其判断是否准确。然后在精准把握内容和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基础上,看命题人 对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实战演练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描写的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D
解析:五、六句意思是,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解题技巧指导
一、选择题
3.语言特点有误。
(1)炼字类:
涉及鉴赏古代诗歌字词的含义、赏析表达效果等。解题时,考生要学会根据句子准确把握字词的含义,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创作意图等,赏析字词在写景、写人等方面的表达效果。“炼字”要避免望文生义,考生必须有语境意识,思考该字词涉及哪个(哪些)义项,运用什么手法,是否有多重意义。
(2)炼句类:
涉及内容广、分析角度灵活,容易使考生判断错误。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该先把全诗读懂;审视选项时,要先看准选项是从哪个角度分析诗句的,然后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进行理解,进而判断正误。
(3)语言风格类:
调动平时对诗歌语言风格知识的积累,分清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别,在理解诗歌词语和句子意义的基础上,将其与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加以比对,一一对应。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①清新自然;②朴素平实;③生动形象;④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平时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整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无聊之情。故选B。
B
解题技巧指导
一、选择题
4.形象分析有误。
(1)意象、意境类:
判断意象、意境类客观题的正误,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将选项内容与描述诗歌意象、意境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诗歌的主旨、创作背景等相对照,由此确认答案。
(2)物象类:
物象意义的象征性及其象征意义的多元性,使考生难以准确判断选项对物象意义分析的正误。正确解答这类客观题,考生既要强化对传统物象意义的积累,又要掌握鉴赏物象意义的技巧。
(3)任务形象类:
人物形象类客观题,主要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性格概括、作用分析、情感表达等。考生由于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或忽视创作背景和目的等因素,在做这类试题时容易出错。解决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具体句子,准确把握人物个性,联系诗歌相关内容和时代背景等分析其意义、作用。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
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C
解析: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的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
解题技巧指导
一、选择题
5.情感基调有误。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情感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情感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应对技法: (1)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2)要注意通过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 彩进行深入感知;(3)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4)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语,如“悲苦”“喜悦”“直接抒发”“情感含蓄”等。
实战演练
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
李嘉祐
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
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
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蓄势。
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不相同。
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耐人寻味。
解析: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
C
二、主观题
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考查频率比较高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把握和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其中也不乏对古诗语言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所以本题型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想情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情感类,一是根据词句探究作者情感,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价值的把握。
二、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评价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也包括评价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
三、诗歌语言。主要考查炼字、诗眼、炼句及语言风格,目前从命题上来看,集中体现为选择题形式,在此不作赘述。
四、表达技巧。四大考点即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是难点之一。
常见设问方式
二、主观题
1.思想情感类:
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②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③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④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⑤该句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⑥这首诗(词)的×句(联、阕、细节、典故、意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解题技巧指导
(1)整体情感类
①关注诗歌中的意象, 确定诗歌题材, 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战诗等。
②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 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2)词句情感类
①根据诗句描述内容, 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②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③体会诗歌言外之意, 意外之情(这一步也可以略掉)。
常见设问方式
二、主观题
2.观点态度类: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 ××,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④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解题技巧指导
①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 句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 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③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 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实战演练
问:在陈师道看来, 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艳羡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然而我终未能与红尘俗世全然了断,愿出仕从政为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根据诗句“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知,曾巩虽然羡慕那山中僧人生活的自由自在,但是出于对苍生社稷的关心,终究选择了步入仕途,为国为民献计。曾巩放弃了自己的向往的悠闲的隐逸生活,选择了仕途,体现了其济世情怀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二、主观题
常见设问方式
3.诗歌语言类:
(1)炼字题。
①×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请分析×字的妙处。
③这个字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为什么?
(2)诗眼题。
①找出全诗(词)的诗(词)眼, 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②本诗(词) 是怎样紧扣××字词来写的 请作简要分析。
③结合诗句, 说说这首诗(词) 是如何围绕××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解题技巧指导
(1)炼字题。
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③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 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2)诗眼题。
①(若题干已明确“诗眼”, 此步可省略) 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的“找准诗眼‘五角度’”
②结合诗歌语句进行分析梳理, 说明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③指出该字(词) 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二、主观题
常见设问方式
3.诗歌语言类:
(3)炼句题。
①请从××角度赏析××句
②请赏析×联的妙处
③古人认为这首诗的×联“×××”,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
(4)语言风格。
①这首诗(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词) 的风格是××, 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③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 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诗(词)句简要赏析
解题技巧指导
(3)炼句题。
①语言特点: 句子倒装——错位美; 句子对仗——整齐美; 适当省略——韵味悠长; 长于炼字——凝练美
②表达技巧: 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
③结构特点:
首句作用: 开篇点题, 统领全诗, 领起下文; 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尾句作用: 总结全诗歌, 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 表现情感; 以景结情, 含蓄隽永。
(4)语言风格。
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 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等。
②从遣词造句特点、色彩、意象、意境、情味、手法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③指出其中蕴含的感情; 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二、主观题
4.表达技巧类:
(1)修辞手法。
①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③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常见设问方式
(2)表达方式。
①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②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③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
解题技巧指导
(1)修辞手法。
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③此修辞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表达方式。
①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②结合诗句具体诠释这种表达方式。
③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二、主观题
4.表达技巧类:
(3)表现手法。
①试赏析本诗的某种手法。
②请结合诗句说明某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③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常见设问方式
解题技巧指导
①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 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②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 释诗人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③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 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 么主旨。
(4)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①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②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
③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这类试题的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技巧;
第二步,分析运用。(即联系相关的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试简要分析。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③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第叁部分
同类题型练习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D
2. 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4.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C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故选C。
4. 答案: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4.解析: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首先要深入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和创作背景。在叶梦得的这首诗歌中,“白头心事”一词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沉的忧思。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看,“白头心事”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密切相关。叶梦得作为南宋文学家,生活在国家动荡不安、外患频仍的时代,为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本诗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为国征战效力的豪情壮志。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星挂城头及南江夜静,听阴虫绕阶而鸣。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背后,是诗人英雄老去、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更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综上所述,诗人的“白头心事”既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体现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感慨,以及对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遗憾。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忧思,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白头心事”成了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小题。
宿芥塘佛祠
贺铸
青青麰①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②暂忘形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麰:móu,大麦。②底许:几许,多少。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曲折难行的路上寻找落脚之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古寺的人迹罕至,无人问津。
B.“杨花雨”呼应了东风之“狂”,不仅表现了杨花飘落之多,还给人以动态的想象。
C.尾联两句可以理解为顺承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都有含蓄而耐人寻味的效果。
D.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按照行程的顺序逐次推进内容,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6.本诗颈联“待晚先烧柏子香”一句中的“晚”字,有的版本写作“晓”,前人认为用“晚”字更合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理由。
5.解析:A“人迹罕至,无人问津”说法错误。颔联所表现的是古寺的幽深,并不是人迹罕至,从最后一句“故人题字满长廊”也能看出这里有很多人到访。故选A。
A
6.答案:①用“待晚”照应标题的“宿”和首联“晚更狂”的“晚”字,更符合全诗的时间背景。
②用“待晚”才能让叙述更连贯,颈联是在写诗人夜晚到达寺庙后的所见所闻及所为,诗人晚上到古寺来借宿,进到屋内看见还没入夜就点起的柏子香,行程显得更为紧凑。“待晓”则为第二天的所见所闻,意脉较为割裂。
③用“待晚”才能和下一联诗句中的“底许暂忘”联系更紧密,逻辑更通顺:傍晚早早点起了夜香,行役的诗人感到了温暖,多少暂时忘却了旅途的困倦。
6.解析:①照应标题和首联的时间背景:标题《宿芥塘佛祠》中的“宿”字明确指出这是一首关于夜晚住宿的诗。首联“浩荡东风晚更狂”的“晚”字已经点明了时间背景是傍晚。颈联的“待晚”与标题和首联中
的“晚”字相呼应,保持了时间背景的一致性。
②叙述更具连贯性:用“待晚”颈联的意思是诗人傍晚到达寺庙,进门后看到杨花尚未打扫,接着看到柏子香已经点燃。这是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使诗人的行程显得更为紧凑,更符合其行程安排。如果用“待晓”,则意味着这是第二天早晨的场景,与前面的傍晚时间背景不连贯,意脉割裂,不符合全诗的叙述过程。
③逻辑更加通顺:“待晚先烧柏子香”的意思是诗人傍晚到达寺庙,看到柏子香已经点燃:“底许暂忘形役倦”意思是诗人暂时忘却了旅途的疲劳。正是因为傍晚点燃的柏子香给诗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才使他感到温暖,从而暂时忘却了旅途的劳累,这两句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使用“待晚”逻辑更加通顺。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感谢观看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