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4 21:3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一一中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2024年11月05日
本试卷共8页,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
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


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
O
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救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教厚,乐而不淫,

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太音希
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
K

O
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

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0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

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

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瞪
文宇”、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钱的以“一点红”
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
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0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
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
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
第1页共8页
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現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
的城充与投射。和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
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热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
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抬知减枝减
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
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
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锌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
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锌”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
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
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布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
的限制,磅群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
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平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
锌”,“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锌也未尝没
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
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闲深坑约,读者才可自
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
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
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者笔圣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炒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
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速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
望在里而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常然乏味,心里仿佛党得受了
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
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
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
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