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信息科技 第16课 比较交换找最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信息科技 第16课 比较交换找最值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义务教育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11-25 08: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比较交换找最值 教学设计
课题 比较交换找最值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排序算法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算法之一,可以将无序的数据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在排序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决定是否交换位置,从而实现排序。最终的排列顺序可以是升序(从小到大)或降序(从大到小)。通过学习排序算法,可以认识排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不同排序算法之间的差异。学习排序算法有助于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排序算法中搜索、比较与交换的基本过程,体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蕴含的算法思想。通过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排序算法,在操作实践中利用程序验证与实现排序算法,了解算法与程序之间的关系。排序算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排序算法,了解算法的效率,让学生意识到面对不同数据规模的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提高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效率。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算法内容与现实的生活场景或实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悟有关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在运用排序算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观察排序算法执行的过程、计算执行的次数等。同时,使用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如编程实现算法、用程序验证算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会算法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本单元的学习先从具体问题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了解排序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在“认识—理解—辨析—应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排序算法,体会算法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做中学,更能做中思,并逐步达成创中思、创中学,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内容结构】
学习目标 1. 信息意识:在分析排序算法过程中,理解排序算法的基本含义,包括比较与交换的方法、排序规则对数据位置的影响。2. 计算思维:能够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描述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和桶排序的算法。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解决排序问题时,通过分析问题,知道选择适合的排序算法来解决问题。4. 信息社会责任:了解加密算法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的意义,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重点 用流程图描述找出最大数的算法。
难点 用程序验证找出最大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身高排序大挑战【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进行一次小组活动,需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大家想想,你会怎么组织进行排队?如何找出最高或者最矮的那一个?【建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找出最大数的问题,如找出身高最高的人、找出直径最大的水果、找出某月气温最高的一天等。本课通过逐个比较数值大小的方法来找出最大数,认识其中包含的算法。 思考、注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一、描述找出最大数的算法桌上有5个信封,编号分别为 1、2、3、4、5,每个信封里装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一个大于 0 的数,请找出其中的最大数。活动规则:每次只能打开一个信封,查看卡片上的数后把卡片放回原信封内,才能继续打开另外一个信封,查看卡片上的数。活动要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算法,并描述算法的基本步骤。活动步骤描述:第 1 步:准备一张新卡片,称为 A 卡,用来记录查找过程中的最大数。第 2 步:打开第一个信封,查看卡片上的数并记录在 A 卡上。第 3 步:打开第二个信封,查看卡片上的数并与 A 卡上的数比较,如果这个数比 A 卡上的数大,那么把 A 卡上的数更新成这个数,否则不更新。第 4 步: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打开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信封,查看卡片上的数,并与 A 卡上的数比较,决定是否更新 A 卡上的数。第 5 步:最后,A 卡上的数就是最大数。观察发现,在以上步骤中,从第 3 步开始就是重复操作。如果首先在 A卡上记录 0,第 2 步就可以是重复操作。可以构建循环结构来描述算法。第 1 步:在 A 卡上记录 0。第 2 步:按顺序打开一个信封,查看卡片上的数,把这个数与 A 卡上的数比较。如果比 A 卡上记录的数大,那么把 A 卡上的数更新成这个数,否则不更新。第 3 步:对每个信封做第 2 步的操作。第 4 步:最后,A 卡上的数就是最大数。【学习活动2】二、用流程图描述找出最大数的算法用流程图表示上述过程,看起来更加简洁直观。【学习探究】找出最大数并记录所在的信封。解决方法提示:增加一张新的卡片,称为 B 卡,用来记录信封的编号。【思考-讨论】在寻找最大数的过程中,一共要循环多少次?也就是说,要做多少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操作?如果是 5 000 个数呢?【学习活动3】三、验证找出最大数的算法1. 认识 Python 中的列表在 Python 中,列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序列,用于存储一系列数据。列表使用方括号[ ]来把数据放入其中,每个数据之间用英文逗号“,”分隔。例如,下面的语句可以创建一个包含 5 个数的列表。# 创建一个包含 5 个数的列表box = [24, 91, 42, 108, 35] 列表数据的表示和引用从 0 开始,而不是从 1 开始。例如,在以上的box 列表中,box[0] 表示列表的第 1 个数 24,box[1] 表示第二个数 91。利用len( )函数可以获取列表中的数据个数。例如,利用下面的赋值语句,可以用变量cc保存 box 列表中的数据个数,即 5。cc = len(box)2. 回顾 while 循环在 Python 中,用 while 循环可以实现算法的循环结构。当循环的次数不确定时,可以根据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成立时,执行条件后的语句;当条件不成立时,结束循环。while 循环的基本格式如下:while 判断条件: 语句组3. 程序实现与验证打开下面找出列表中最大数的程序并运行,分析程序与算法的关系。在 while 循环中,使用条件语句 if 来比较,当前数 box[i] 的值是否大于已经找到的最大数a。如果是,就将a的值更新为当前数 box[i] 的值。这样,通过循环操作逐个查找,找出列表中的最大数并更新到a中。控制变量i,从 1 变化到等于cc的值(数据个数)时,结束循环。循环结束后,输出变量a的值,就是这个列表中的最大数。 听讲、思考、讨论 教师通过讲授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讲和观察,学习基础知识。另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拓展-提升 随意列举一些无序的数,从中找出最小数,应该如何操作?尝试用程序验证。 巩固、拓展 通过拓展,帮助学生巩固、延伸所学内容,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