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1.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字词句,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和爱国精神。如:对“亮”“这盏灯”等一些字眼的强调,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感受人物之镇定,情况之凶险。
2.结合情感目标在各教学环节渗透爱国教育。如,在课前搜集二战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全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勇敢艰苦地在和侵略者作斗争,保卫自己的国家。本课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意图是进行升华感情,拓展延伸。让我国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小英雄和他的名字刻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留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一来,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更清晰,也把课堂提升到了一个境界和高度。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教材赏析:
《半截蜡烛》文章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以及她的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一天,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军官,母子三人为保护情报,与这三名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高度赞扬了母子三人的爱国精神和沉着、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文章情节曲折,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描写细腻, 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伯诺德夫人。当她的祖国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后,她毅然带着儿子和小女儿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她不仅自己对祖国充满了爱,也让孩子们从小就用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在战争中女人和孩子都是弱者,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然而,伯诺德夫人没有畏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起来,坚决地和侵略者顽强战斗,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这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勇敢女性。
再看大儿子杰克。当一个德国军官重新点燃半截蜡烛时,也就意味着妈妈保护情报的行动宣告失败,危险再次降临。杰克,勇敢地承担起保护情报的责任。他深知,母亲不能再站出来保护情报,也不能指望着小妹妹,应该是他义不容辞站出来的时候了。“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里顿时暗了许多。”这是一个多么勇敢而又有责任感的孩子啊!他慢慢站起来的动作,以及他编的那个理由都充分体现了这个孩子的聪明与机智。尽管保护情报的行动失败,但孩子没有放弃,他仍旧从容搬来柴火,生起了火。这让三个德国军官看到,他的目的是去搬柴火,有没有那个烛台,都一样能把柴火搬来。虽然没有成功,但至少没有暴露,并为小妹妹的行动赢得了时间。
最后,也只有小女儿杰奎琳能出来保护情报了。妈妈、哥哥行动的相继失败,杰奎琳历历在目,她也像妈妈、哥哥那样,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起保护情报的重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多么勇敢而又机灵的孩子啊!她成功地用小女孩特有的“娇声”,赢得了德国军官的怜爱与同情。而此时,摆在桌上的有两盏灯,杰奎琳只说“我可以拿一盏灯吗?”并没有说明拿哪一盏灯,这样就巧妙地回避了那个敏感的烛台。待司令官同意后,她却镇定地取走了那个烛台。真让人心中叫绝。
总观全文,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是相当准确而又细致的,将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半截蜡烛》一文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篇范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搜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爱国的人物、名言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导入课题: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板书:半截蜡烛)学生齐读课题。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出示PPT1】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二、再读课文,初知大意,了解时代背景
1.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出示PPT2】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
事情:伯诺德夫人一家勇敢机智地保护了藏有重要机密的半截蜡烛。
3. 六十多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你所了解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出示PPT3-4】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这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自由读课文,要求:划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PPT5】
(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
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PPT6】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办法!)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
3. 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出示课文:12-15自然段。【PPT7】
(1)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2)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3)评价:演得怎样?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自学第二、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研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灵活动来学习并表演第一场戏,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呢?
2.自学第16—28自然段,圈划有关词句,想想人物的内心活动。
3.小组交流表演。
4.随机指导点拨:杰奎琳的“娇声”“和您聊天真有趣”。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板书:爱国、机智、镇定、勇敢)
五、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1.读一读爱国的名言。【出示PPT8-9】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杨靖宇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黄启东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言?二战时爱国的英雄?【随机出示PPT10】
3.摘抄名言,背记。
教学板书:
半截蜡烛
点燃蜡烛 重新点燃 夺回蜡烛
轻轻吹熄 端起烛台 端起上楼
(爱国、机智、镇定、勇敢)
教学反思:
本文围绕主人公有三个情节,三个环节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同时危险也呈上升趋势。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在学第一场戏时,找出伯诺德夫人语言、动作等词句,体会为什么这么做?话应该怎样说?接着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最后通过表演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后面两场戏就放手让学生根据第一场的学法进行自学:读读画画,小组演练,交流评价。这样的过程也体现了一定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课文导入部分是引用课前导语切入的,初读直接找出剧本的特点,有利于下面学习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情感的熏陶。但对部分同学来说,有一点难度。此环节也可以放到最后,学完全文后,再来了解归纳剧本的特点,有利于更多学生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