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呆呆地”“唯一”等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句段的学习,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了解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鱼在纸上游吗?那看了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
(生: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读课题,关注“游”字。
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 出示生字生词,检查。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提醒注意“澈”是翘舌音,“聋、港、缸、融”是后鼻音;辨别形近字“微——徽”。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
3.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
①玉泉观鱼
②认识青年
③人们赞叹
④了解青年
2.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3.指名读难读的段落。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研读“忘我”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这位青年是很“特别”的?
2.在学生读课文后指名交流: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句子描写出了青年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请划出来仔细研读。
4.交流学习,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段。
句子一: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
(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
(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专注、入神)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
(4)青年看鱼那么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读,全班齐读。
句子二: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坚持不懈、忘我)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理解:每个、一整天、忘了、忘了)
(3)这位青年如此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女同学,你们能读出来吗?男同学,你们觉得女同学读怎么样?(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她们?一起来读一读。
(4)青年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你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胸有成竹)
句子三: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1)这位青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还在金鱼缸边画画。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
(2)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句子四: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这句话中没有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呢?( “唯一”“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2)“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怎么理解呢?
(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谁愿意来读读?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能读好吗?
五、布置作业
1.巩固词语,正确朗读和书写。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想让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内检查交流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基础知识的训练,回归自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文章重点的同时,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我抓住“赏心悦目”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指导学生造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授课中我还特别注重读书的训练,自由读、默读、个人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课堂教学结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
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知识上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们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3.因为课堂容量大,生怕讲不完,有些问题没有深挖,点到就走,拓展没有展开,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到位。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能体会聋哑青年的特点,并学习他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联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青年,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青年吗?再读课题,再一次关注“游”字。
二、感受“游到纸上”
1.这位青年忘我地画鱼,他是怎样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青年是怎么画的?(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⑵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什么意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⑶指导理解:一丝不苟。
①要求学生从句子中划出能够说明“一丝不苟”意思的一个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丝不苟的意思。
⑷你看到过这样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番。
读读句子,再次感受青年画技的高超。全班齐读。
2.这位青年高超的画技吸引了过往的游人。你们听——
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⑴你能模仿女孩读读这句话吗?
⑵这个女孩这么说是在夸青年什么呢?(把鱼画活了)
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把鱼画活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神形兼备、逼真、巧夺天工)
⑶围观的人群中有老人、青年、孩子,仔细观察插图,注意观察人们的外貌、表情、动作,并想一想,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⑷说话训练:
那儿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一位 的老人不住点头,称赞说:“ !”
一位 的青年 ,赞叹说:“ !”
一群 的孩子 ,叫道:“ !”
⑸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对他发出了赞叹。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些游人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去夸夸他呢?
⑹谁能说说“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联系?
三、感悟品质
1.这位爱鱼成癖,看鱼似醉,画鱼逼真的青年,真了不起啊!这位青年和我们一样吗?(他是个聋哑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两个句子:
①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②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3.谁来读读这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书上用的是哪句?为什么?
4.惊讶!(你能读读吗?)惊讶什么?(再来读读?)仅仅是惊讶他是个聋哑人吗?所以这个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你能读得更好吗?)
5.这位残疾青年专著、坚持不懈地学画画,比我们正常人付出更多,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可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学习了这位青年的优秀品质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谁能联系自己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来说说呢?)
四、练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课文中作者和聋哑青年在纸上交谈,你有什么话也想跟青年说一说吗?拿起笔,写一封信给他吧!
3.师总结:心中有鱼,才能纸上有鱼;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出示名言)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专注力是十分了不起的,主要你认真地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事,坚持不懈,你就能做出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来。”——仅仅一年的时间,一位聋哑青年做出了让我们如此敬佩之事。那么,如果我们也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相信也会有所成就的。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 看鱼————鱼游到了心里\ 忘我
聋哑 专注
青年 坚持不懈
\ 画鱼————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反思:
1.指导朗读,深入人心。
(1)读,必须有目的,不能是为读而读,而且必须用心去读。在课一开始,我让学生齐读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就明确指出“读,既要用嘴读,也要用心读”,然后让学生再读课题。随后圈出“游”字,读而设疑:读课题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读而思,从而指出,读书还要“心到”。只有用心读书,才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
(2)读,必须反复地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不能蜻蜓点水。在第一个特写镜头“青年静静地画画”,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了“静静”之后,便引言“正是这样静静地画画,才画出了这样的画,生齐读课题:鱼游到了纸上;正是这样静静地画画,才画出了这样的境界,再读课题;正是这样静静地画画,才引得了周围的赞叹,又读课题”。我觉得正是这样反复地读,不断地读,层层深入地读,才使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得到升华。
2.以词切入,感悟全文。
在理解文章时,词语的理解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学生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鱼游到了纸上》以青年人“身残志坚”为主题,而我则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呆呆地”“静静地”等词使学生对文章解读回归了心与物游、宁静致远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主题上,让平淡无奇的文章一下子丰盈起来,充满了文化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