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24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24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09: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壹:九一八事变
1.背景:
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材料一: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材料二: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 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①日本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②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转嫁危机)
③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九一八事变形势图
九一八事变 时间
地点
制造者
借口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日本关东军
柳条湖事件
探究1:结合形势图,思考日本侵占东北为什么要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
歪曲事实,掩盖侵略行径,欺骗世界;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壹:九一八事变
2.概况:
3.蒋介石的态度:
剿共, 不抵抗!
壹: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前)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文史资料选辑》
材料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探究2:将、张“不抵抗”的原因?
材料2:“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材料3: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③认为共产党威胁更大攘外必先安内
①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②南京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
相当于三个日本的面积
为什么!?
东三省沦亡
东北为何会迅速沦亡?
壹:九一八事变
4.结果: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日本入侵后,东北地区的境况如何?
奴化教育
掠夺资源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
末代皇帝溥仪
长春
目的: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壹:九一八事变
4.侵略扩大:
伪满洲国(1932年-1945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扶植傀儡伪政权。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
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5.影响:
根据两条时间线索,概括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931.9.18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影响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
影响②: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壹:九一八事变
不做“亡国奴”!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有哪些?
组织 ,抵抗日军的侵略。
抗日义勇军
派 等人在东北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共产党
杨靖宇
抗日游击队
杨靖宇
(1905-1940)
爱国将领马占山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抗日!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6.东北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壹:九一八事变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抗战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1932年,吉林长春
伪满洲国
1931年,沈阳
九一八事变
1933年,
热河事变
1935年,1月始,华北事变
1932年,上海
一二 八事变
贰: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义勇军进行曲》
词:田汉;曲:聂耳
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采取
政策,中华民族面临 的危险。
1935
华北自治运动
不抵抗的妥协
亡国灭种
1.华北危机: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八一宣言”(1935.8.1)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1935.12)
国内阶级矛盾(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中日矛盾)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贰: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2.共产党的主张: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性质:
·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贰: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一二九运动:
叁:西安事变
1.背景:
中国共产党:
材料一: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国民政府:
材料二: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
主要矛盾:
材料三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张杨两人:
材料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国剿”红军的国民觉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接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诚挚地表示:“东北沦陷我有责任,先父坟墓还在东北,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抗日救国义不容辞。东北青年、东北军、东北人民应团结起来,准备打回老家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
②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直接原因)
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④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杨的爱国之心
根据材料,概括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西安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经过
性质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双十二事变)
观看视频,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
叁:西安事变
2.概况:
张学良和杨虎城
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
西安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日 本
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英美
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亲日派何应钦
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
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
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中共?
叁:西安事变
3.各方态度:
○是“囚蒋”“放蒋”“杀蒋”?
如何处置被抓的蒋介石?
只要蒋先生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结果:
叁: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永载史册,彪炳后世。—俞正声 在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意义:
叁:西安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
共产党
屠杀剿灭
土地革命武装反抗
国共第一次
合作破裂
1927年国共矛盾
为主要矛盾
攘外必先安内
1931年中日矛盾
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
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破灭
实现
初步
形成
启示
①在民族危亡关头,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②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③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并日益走向成熟。
叁:西安事变
2.意义:
张、杨的命运在此转折
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张学良
张、杨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1937年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软禁12年,1949年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享年56岁。
▲1950年,杨虎城将军的棺木在重庆上船运回家乡西安
张学良被蒋介石父子软禁55年,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55年后定居美国,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幽禁时的张学良
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吊唁中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叁:西安事变
局部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种局面
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西安事变
1931.9.18、1932、1935、1935.12.9、1936.12.12
两条线索
四个人物




三个事件
五个时间
日本侵华、中国抗争
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
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登载要闻,标题“争取中
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如图)
(1)要闻中“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指
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中国共产党对此事的政治主张是
什么?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什么?
(3)假如你是当时进步的时事评论员,请
你对此事的解决发表评论。
1.西安事变
2.和平解决,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