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的第二课,承接了上一课《三国鼎立》,也为下一课学习《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作铺垫。正是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时期,各族加强往来、经济文化都得到交流交融,为后来江南地区的开发奠定基础。本课共分为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北方各族的内迁三个子目,子目之间呈递进与因果关系,共同讲述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及其所带来的民族内迁、民族交融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汉朝的兴盛与衰亡、东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三国鼎立等历史知识,为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奠定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但是缺乏专注力,很难保持40分钟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视频、史料、材料、图片、表格等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研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历史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建立及统一,八王之乱等基本史实,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十六国的建立。(时空观念) 2.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3.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分析,知道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启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北方各族内迁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西晋统一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民族内迁的积极意义。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表格法、视频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材料研读。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段历史,走进第17课。 复习前知,步入本课学习。 复习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课。
(二) 新课讲授 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提问】(出示三国实力比较表和历史地图)结合下图,思考:三国的实力谁最强大?谁的实力最弱? 【过渡】(出示司马懿图片及文字材料)曹魏政权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 【回答】魏>蜀>吴。 【回答】司马懿,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引导学生考虑三国实力的强弱对比,为后来学习西晋建立与统一作铺垫。
三国的灭亡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图文材料)请大家总结地图信息,并进而概括三国灭亡、西晋统一的概况。 【拓展】诸葛亮,积劳成疾,234年病逝。蜀汉开始衰落,刘禅昏庸,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归纳】“三国尽归司马氏” 【回答】223年,刘备驾崩。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丞相诸葛亮扶助朝政。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司马懿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补充】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通过总结地图信息,逐步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统一,了解何为“三国尽归司马氏”。
3.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提问】(出示西晋时期全图)请大家结合地图和课本内容,回答西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和都城。 【提问】西晋又是如何统一的呢? 【提问】结合之前所学,西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几次统一? 【回答】266年。司马炎(晋武帝)。洛阳。 【回答】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后,据有原有的魏蜀两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经过长期准备后,直到280年,终于大举进攻吴,一举灭亡了孙吴政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回答】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意识,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4.意义 【提问】(出示三国鼎立图和西晋疆域图)阅读下面历史地图及史料,思考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回答】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有助于提升学生材料研读的能力。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背景 【提问】(出示视频和史料、文字材料)请大家观看视频,研读材料,八王之乱的背景是什么呢?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然而,晋武帝为加强皇权,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又会形成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提问】请大家思考: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 【引导】(出示图片、史料和文字材料)简要讲述“何不食肉糜?”的史事,引导学生思考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背景。 【回答】(1)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社会风气败坏。 【回答】(2)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回答】西周、西汉初年;威胁到西晋中央政权的统治。 【回答】(3)晋惠帝昏庸无能。 视频演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看到八王之乱的社会背景。 多维度思考历史问题的发生背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
2.过程 【提问】(出示视频资料)请大家观看视频,简要了解八王之乱的过程。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西晋灭亡的过程。 简要了解西晋灭亡的过程,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
影响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请学生观看图片,研读文字材料,合作探究思考八王之乱带来的影响。 【回答】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西晋灭亡 【讲授】(出示两则文字材料)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民族南下的双重打击之下灭亡。 阅读材料,知道西晋的灭亡。 材料辅助,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西晋的灭亡。
叁·北方各族的内迁
1.五胡内迁 【提问】(出示文物图片)下面的文物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引导】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 【回答】游牧生活。 图示游牧生活,为接下来学习北方各族内迁作铺垫。
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知道“五胡”内迁。
2.五胡内迁的原因 【引导】(出示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图和两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气候变化和文字材料,小组交流五胡内迁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1)三国两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北方各族内迁。(2)少数民族遭受了旱灾、蝗灾、饥荒等。(3)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从气候、灾荒等角度思考民族内迁的原因,培养唯物史观。
3.五胡内迁概况 【引导】(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地图,小组交流发现五胡内迁的时期以及主要内迁民族。 【讲授】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引导】(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内迁后,中原地区胡汉各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归纳】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文化交融,形成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 【回答】东汉、魏、晋。 【回答】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②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代。③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有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回答】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开始转入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着汉人流行的服饰。汉族:学习经营畜牧业,文化习俗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研读、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知道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文化交融,形成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培育家国情怀。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了解了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以及随之带来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短暂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交织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历史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不可骄奢淫逸。 做好思维导图,跟随老师一同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加强记忆。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