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学习目标
1
2
3
了解西晋的建立及统一,八王之乱等基本史实,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十六国的建立。(时空观念)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分析,知道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启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
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看下图,思考:三国谁的实力最强大?谁的实力最弱?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曹魏政权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
魏
蜀
吴
1、背景:
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控制?
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2、三国的灭亡:
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诸葛亮,积劳成疾,234年病逝。蜀汉开始衰落,刘禅昏庸,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223年,刘备驾崩。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丞相诸葛亮扶助朝政。
司马懿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263年 魏灭蜀 →
西 晋
266年 司马炎建立西晋 →
280年 西晋统一全国
西晋
280年统一全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三国尽归司马氏”
3、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西晋建立
时间:266年
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
都城:洛阳
西晋统一
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后,据有原有的魏蜀两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经过长期准备后,直到280年,终于大举进攻吴,一举灭亡了孙吴政权。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4、意义:
阅读下面历史地图及史料,思考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西
晋
三国鼎立
意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1、背景: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1)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社会风气败坏。
材料:“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鲁褒《钱神论》
1、背景: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2)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现实——晋武帝为加强皇权,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制?
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
西周、西汉初年
威胁到西晋中央政权的统治
1、背景: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晋惠帝昏庸无能。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晋书·惠帝纪》
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2、过程: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影响: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魏晋以来积蓄,
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永嘉南渡: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北方由于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城乡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一片残败的景象,从西晋永嘉年间到南朝刘宋(420—479年)末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4、西晋灭亡:
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材料一:八王之乱进入尾声之际,成都和今山西西部分别成汉和汉两个割据政权,与西晋并立。这是统一王朝分裂的开始,也表明经过八王之乱的内耗,统治者已经没有力量制止分裂了。 ——课本P100
材料二: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统治者或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或编为军队,驱之参加内战,卖命疆场;或进入地主庄园充当佃客沦为奴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人民对汉族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怨怒思乱”,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中国古代史》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民族南下的双重打击之下灭亡。
1.五胡内迁:
叁·北方各族的内迁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下面的文物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游牧生活
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敕勒川狩猎图
2.五胡内迁的原因:
叁·北方各族的内迁
材料一: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封建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及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晋武帝在位时,仅匈奴边塞者就有三十万左右。——《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的研究》
材料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后汉书·南匈奴传》
(1)三国两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北方各族内迁。
(2)少数民族遭受了旱灾、蝗灾、饥荒等。
(3)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图中寒冷时期恰恰都是民族战争和民族内迁与交融的高潮时期
3.五胡内迁概况:
叁·北方各族的内迁
氐族、羌族
匈奴、羯族
鲜卑族
河套地区
内迁时期:
主要内迁民族
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②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代。
③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有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东汉、魏、晋
叁·北方各族的内迁
少数民族采桑图
少数民族耕作图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思考:内迁后,中原地区胡汉各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两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文化交融,形成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开始转入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着汉人流行的服饰。
汉族:学习经营畜牧业,文化习俗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①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社会风气败坏;
②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③晋惠帝昏庸无能。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北方各族的内迁
建立
统一
背景
八王之乱
西晋灭亡
目的:
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影响:
①巨大灾难;②人口迁徙;
西晋从此衰落。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
主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课堂小结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课堂练习
1.魏晋时期“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 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 统治者‘怨恨之气, 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晋( )
A.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内迁,缺少文化认同
C.汉族南迁,人口大量减少 D.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2. “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A
A
课堂练习
3.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4.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