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八上第十九课
1
学习目标
1
2
3
知道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事,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初期的情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与重要意义,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基本史事,感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通过南京大屠杀等史事,树立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永定河上的怒吼
——七七事变
壹·七七事变
2.概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沈阳
长春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危机
1936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部署,形势十分危急,战争一触即发——
蓄谋已久
的侵略
1.背景:
壹·七七事变
2.概况:
时间
地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7月底,平津失陷。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日本的控制区
平汉铁路
平绥铁路
卢沟桥
这操作我熟啊!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壹·七七事变
3.中国军民的抵抗:
广大官兵英勇杀敌,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负责守卫卢沟桥的申仲明,最后抡起大刀,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桥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
守卫在卢沟桥的中国军人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壹·七七事变
3.中国军民的抵抗:
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系于国家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赵登禹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1892—1937)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1898—1937)
壹·七七事变
事变 名称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性质 主要经过 结果、影响
九·一八 事变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找借口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进攻北平、天津。
日军全面侵华,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本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沈阳
卢沟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局部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了,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开端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 遂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知识拓展:
比较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紧急关头的决心
——国共第二次合作
贰·国共第二次合作
1.背景: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七七事变后,日本将大批军队投入侵华战争,制定了企图速战速决的计划,叫嚣着用3个月灭亡中国。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超过国共之间的矛盾 。
七七事变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贰·国共第二次合作
1.背景: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最后关头”演说》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国民党决心抗日
共产党宣布全民族抗战
国共两党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根据材料,概括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贰·国共第二次合作
2.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与“新四军”
新四军军长叶挺
中国工农红军
八路军
新四军
改编
改编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军 长 :叶 挺
副军长 :项 英
八路军臂章
新四军臂章
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南方八省游击队
贰·国共第二次合作
3.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决心以及付出的努力,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材
料
研
读
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贰·国共第二次合作
提出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瓦窑堡会议
西安事变后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1935的12月
1936的12月
1937的9月
1937的7月
七七事变后两党发表抗日立场
加快建立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
背景
标志
合作方式
成果
相同点 1924-1927(国民革命时期)
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7-1945(全民族抗战时期)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党外合作,共产党保持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
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发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
知识拓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形成过程
知识拓展:
对比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黄浦江边的血战
——淞沪会战
叁·淞沪会战
1.背景:
上海
这地方钱多多滴!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我们要获得国际的同情与帮助,必须自己先要有抗战的精神和决心能够持久不懈,拼战到底。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现在各国之同情我们,赞助我们,这就是我们官兵两个半月以来抗战牺牲之结果。
——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
①分散日本兵力
②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③地理位置重要
叁·淞沪会战
2.概况: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P94页内容,提炼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
叁·淞沪会战
2.概况:
项目 淞沪会战
借口
时间
地点
事件
双方实力比
地位
过程
英雄人物
结果
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
1937年8月——11月(持续3个月)
姚子青、谢晋元
上海
八一三事件
日方约30万兵力,出动飞机坦克;中方7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轮番向上海进攻;中国多次击退日军;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形势图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的战役
上海沦陷
叁·淞沪会战
2.概况:
①姚子青与宝山守卫战
98师第583团3营500人与日军决一死战
日军动用陆、海、空力量,付出惨重的代价方才占领。姚子青和第3营官兵血战宝山、与城偕亡。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②谢晋元与四行仓库的战斗
为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消灭日军200多人,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出。
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阵地
叁·淞沪会战
3.意义: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紫金山下的悲歌
——南京大屠杀
肆·南京大屠杀
3.意义:
上海
南京
上海失陷(1937.11)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七七事变
平津失陷
八一三事变
上海失陷
攻打南京
陪都重庆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肆·南京大屠杀
2.概况: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以后,为“使中国军民敬仰皇军之威武而归服之”,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本报纸报道在南京进行斩杀中国民众的“竞赛”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肆·南京大屠杀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日军将抓到的中国人集体屠杀
南京大屠杀“百人斩”铁证
肆·南京大屠杀
材料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美)张纯如《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日军的滔天罪行
肆·南京大屠杀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否认历史
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篡改历史
一个将战死军人美化为“战神”,进行牌位供奉和祭拜的地方。供奉的人包括数十位在二战中对中国犯下兽性罪恶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
(1)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2)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
肆·南京大屠杀
(1)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从中获取什么教训?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习近平(2014年12月13日)
教训: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课堂小结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937年7月7日
1.七七事变
(1)时间
(2)地点
北平(宛平城、卢沟桥)
(3)经过
(4)影响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
(2)合作表现
(3)合作实现的标志
4.南京大屠杀
(1)背景
(2)日军暴行
3.淞沪会战
(1)时间
1937年8月13日-11月
(3)借口
(2)地点
上海
(5)结果
(6)影响
(5)结果
(4)合作的影响
(4)抗战事迹
随堂训练
1. “那一年的12月13日开始,持续整整6周的人间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烧杀掳掠之下的城市尸横遍野、满目疮痍,侵华日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极为黑暗的一页,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材料描述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论证支撑的有( )
①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③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④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D
3. 1937年5月,为数18人的国民党中央考察团先后抵达三原、铜川、洛川、甘泉、延安等地考察。该团出行的背景是( )
A.“一二 九”运动的高涨 B.国共两党酝酿再次合作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察冀边区出现前线剧社、吕梁剧社、黄河剧社、太行山剧社、抗敌剧社、儿童演出队等剧社,它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小分队巡演与较大规模演出活动相结合,广泛进行宣传演出活动,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普遍开展起来。材料所述做法旨在( )
A.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井冈山革命道路
C.满足基层社会娱乐需求 D.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B
随堂训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