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9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9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10:37:53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9月)
1.(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科学家通过对北京人的骨骼化石的分析发现,“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这段材料说明(  )
A.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B.北京人已能制作工具
C.北京人完全具备现代人的特征 D.北京人兼具古猿和现代人特征
2.(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考古学家王巍讲道:“考古最重大的三个问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其中农业起源是文明的基础。”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堆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D.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玉钺
3.(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 300—4 000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4.(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百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海洋文明 B.和谐平等 C.农耕文明 D.游牧文明
5.(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材料中令禹“劳身焦思”的是(  )
A.开垦耕种 B.王位世袭 C.治理水患 D.加强统治
6.(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可以看出,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丧失民心 B.洪水泛滥 C.分封诸侯 D.战乱频繁
7.(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左传》中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文中涉及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趋势发展
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战国时期七雄纷争,观察《战国形势图》,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燕、齐、楚、秦 B.楚、燕、齐、秦
C.齐、秦、楚、燕 D.燕、齐、秦、楚
10.(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11.(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确立县制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2.(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陆游诗中写道:“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诗中的“秦守”是指(  )
A.管仲 B.大禹 C.李悝 D.李冰
13.(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14.(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如图为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 000多件完整器物。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A.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青铜人头像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5.(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时制作了下表,表格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君子以自强不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思想
16.(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   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7.(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逐渐强大,其首领   (人物)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打夏王桀。
18.(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春秋后期的   建立了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核心。
1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20.(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1.(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我国是出土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 某历史社团进行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
② 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
③ 学习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迹厅,感受6 000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
⑤ 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
⑥ 学习锔补工艺课程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依据示例,任选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4分)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史实:
推论:
(2)将材料三表中研学内容进行分类,在下表中B处补充提炼一个主题,并补充与主题对应的研学内容。(6分)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对应事件(填序号)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2.(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二 甲同学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人们就有了衣服穿。乙同学说:那是传说,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
元代绘制的嫘祖画像

半坡遗址出土的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

汉代画像石中的纺织图

材料三 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可见,这一时期饕餮纹样的青铜器制品在人们祭拜的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同时统治者为巩固其特有的地位,把饕餮纹和王权相结合,用饕餮纹来增强王权的象征性,用以威慑奴隶,这样,饕餮就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力量和权威。
——李泽厚《美的历程》
(1)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谁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位同学的观点更符合纺织技术起源的史实。以上三件文物中哪一项(写序号)最能说明这位同学的观点 简要说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殷墟遗址出土的文物纹式设计中可以获取当时的什么历史信息
23.(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材料二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把这些部落剪灭了,实际上却把全部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好使他们和中原民众处在平等的地位。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二(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材料三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时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形成的原因。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可知,说明北京人头部还具有古猿,据材料“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反映了北京人的上下肢具有现代人的特征,由此得出材料说明了北京人兼具古猿和现代人特征,故选D项。
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与北京人的头骨、四肢特征描述不符,排除A项。
北京人已能制作工具,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与北京人的头骨、四肢特征描述不符,排除B项。
北京人完全具备现代人的特征与材料描述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不符合,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遗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结合所学可知,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表明东胡林遗址种植的农作物有粟和黍,说明东胡林遗址出现了农业生产,故选C项。
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堆,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玉钺,说明陶寺遗址出现了军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探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运用的相关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与陶寺人居住房屋类型相似,故选D项。
北京人处于集体穴居时代,还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项。
山顶洞人处于集体穴居时代,还不会建造房屋,排除B项。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与陶寺人不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反映了农业的发展;“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故这些的神话传说,反映的是我国农耕生活的状况,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C正确;
“海洋文明”以商业贸易为主,排除A;
题干未体现和谐平等,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未体现游牧文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
5.【答案】C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令禹“劳身焦思”的是治理水患。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C项正确;
开垦耕种不是大禹主要考虑的事务,排除A项;
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始了王位世袭,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大禹加强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6.【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题干“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夏桀商纣都是由于失德,暴政,导致民心丧失而亡,故选A项。
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与洪水泛滥无关,排除B项。
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与分封诸侯无关,排除C项。
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与战乱频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夏商灭亡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故选C项。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项。
礼乐制是西周规范人们各种行为准则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
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争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疆域范围不断扩展,局部统一出现,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国家数量减少,出现局部统一,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是割据混战的后果,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国家数量减少,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战国时期七雄纷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其中①是燕,②是齐,③是秦,④是楚,故选D项。
③是秦,④是楚,不是楚、秦,排除A项。
①是燕,不是楚;②是齐,不是燕;③是秦,不是齐,排除B项。
①是燕,不是齐;②是齐,不是秦;③是秦,不是楚;④是楚,不是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的战国七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意思为商鞅担任秦孝公的国相,推诿行变法,增强了泰国国力,为秦国开启了帝王之业,即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说明商鞅变法成效巨大,故选A项。
秦朝统一,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不是秦孝公,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不是春秋争霸,排除C项。
战国时期大国争雄,与题干商鞅变法的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项。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排除B项。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材料“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诗中的“秦守”是指李冰,故选D项。
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排除A项。
大禹,治理水患,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夏王朝,排除B项。
李悝,战国时期法家代表,在魏国主持变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李冰与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李冰与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A项。
小篆,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排除B项。
隶书,汉字字体之一,由篆书衍生而来,起源于秦朝,东汉达到顶峰,排除C项。
草书,汉字字体之一, 笔画连绵、书写便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三星堆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遗址文物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各遗址文物又有相似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由此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没有体现阶级分化趋势,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多地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没有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项。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是青铜人头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法治”“诚信”“友善”等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观点相似,如“仁、义、礼、智、信”“兼爱”“尚法”,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具有现实价值,故选C项。
表格内容体现的是思想争鸣,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
表格内容反映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得不出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排除B项。
百家争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6.【答案】良渚古城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故答案为:良渚古城。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古城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史实。
17.【答案】汤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18.【答案】孔子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的建立了儒家学派,是儒家的创始人,以“仁”为思想核心,提出“仁者受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的思想观点。
故答案为:孔子。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9.【答案】黄帝内经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我国现在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故答案为:《黄帝内经》。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内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黄帝内经》的相关史实。
20.【答案】诗经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诗经》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故答案为:诗经。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诗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诗经》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及已经会使用火。
(2)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生活;①②④;③⑤⑥
(3)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二“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并依据示例,结合所学可知,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由此推断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据材料二“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并依据示例,结合所学可知,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由此推断出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及已经会使用火。
(2)据材料三“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并结合所学可知,B体现的主题是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生活。“①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②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④参观遗迹厅,感受6 000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属于A项,参观遗址、文物;“③学习制陶课程”“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⑥学习锔补工艺课程”是对大河村先民生活的体验。
(3)据上述材料探索并结合所学可知,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和遗迹等。
故答案为:(1)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及已经会使用火。(2)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生活、①②④、③⑤⑥。(3)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
【点评】本题以古人类遗址探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首领:黄帝和炎帝。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2)答案:乙同学。②。关系:传说中可能蕴含着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传说才是史实。
(3)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器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划分。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1)首领:根据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成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特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2)答案:据材料二“ 甲同学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人们就有了衣服穿”“乙同学说:那是传说,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需要其他史料来论证,据材料二“②半坡遗址出土的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出土的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印证了原始农耕时期,我国先民懂得搓绳纺织。故乙同学的观点更符合纺织技术起源的史实。
关系:根据所学可知,远古传说中可能蕴含着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传说才是史实。
(3)据材料三“……统治者为巩固其特有的地位,把饕餮纹和王权相结合,用饕餮纹来增强王权的象征性,用以威慑奴隶,这样,饕餮就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力量和权威”可知,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器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划分。
故答案为:(1)首领:黄帝和炎帝。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2)答案:乙同学。②。关系:传说中可能蕴含着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传说才是史实。(3)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器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划分。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和炎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运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统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朝统治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消极性: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原因:中国早期哲学家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新现象:据材料一“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信息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表明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据材料二“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是融化了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3)原因:据材料三“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哲学家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出谋划策。
影响:据材料三“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2)消极性: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3)原因:中国早期哲学家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铁犁牛耕出现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的相关史实。
(3)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 1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9月)
1.(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科学家通过对北京人的骨骼化石的分析发现,“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这段材料说明(  )
A.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B.北京人已能制作工具
C.北京人完全具备现代人的特征 D.北京人兼具古猿和现代人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可知,说明北京人头部还具有古猿,据材料“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反映了北京人的上下肢具有现代人的特征,由此得出材料说明了北京人兼具古猿和现代人特征,故选D项。
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与北京人的头骨、四肢特征描述不符,排除A项。
北京人已能制作工具,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与北京人的头骨、四肢特征描述不符,排除B项。
北京人完全具备现代人的特征与材料描述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不符合,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遗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考古学家王巍讲道:“考古最重大的三个问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其中农业起源是文明的基础。”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堆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D.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玉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结合所学可知,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表明东胡林遗址种植的农作物有粟和黍,说明东胡林遗址出现了农业生产,故选C项。
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堆,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玉钺,说明陶寺遗址出现了军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探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运用的相关知识。
3.(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 300—4 000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与陶寺人居住房屋类型相似,故选D项。
北京人处于集体穴居时代,还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项。
山顶洞人处于集体穴居时代,还不会建造房屋,排除B项。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与陶寺人不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4.(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百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海洋文明 B.和谐平等 C.农耕文明 D.游牧文明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反映了农业的发展;“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故这些的神话传说,反映的是我国农耕生活的状况,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C正确;
“海洋文明”以商业贸易为主,排除A;
题干未体现和谐平等,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未体现游牧文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
5.(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材料中令禹“劳身焦思”的是(  )
A.开垦耕种 B.王位世袭 C.治理水患 D.加强统治
【答案】C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令禹“劳身焦思”的是治理水患。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C项正确;
开垦耕种不是大禹主要考虑的事务,排除A项;
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始了王位世袭,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大禹加强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6.(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可以看出,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丧失民心 B.洪水泛滥 C.分封诸侯 D.战乱频繁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题干“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夏桀商纣都是由于失德,暴政,导致民心丧失而亡,故选A项。
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与洪水泛滥无关,排除B项。
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与分封诸侯无关,排除C项。
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与战乱频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夏商灭亡的相关史实。
7.(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左传》中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文中涉及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故选C项。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项。
礼乐制是西周规范人们各种行为准则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
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8.(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趋势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争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疆域范围不断扩展,局部统一出现,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国家数量减少,出现局部统一,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是割据混战的后果,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国家数量减少,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战国时期七雄纷争,观察《战国形势图》,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燕、齐、楚、秦 B.楚、燕、齐、秦
C.齐、秦、楚、燕 D.燕、齐、秦、楚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战国时期七雄纷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其中①是燕,②是齐,③是秦,④是楚,故选D项。
③是秦,④是楚,不是楚、秦,排除A项。
①是燕,不是楚;②是齐,不是燕;③是秦,不是齐,排除B项。
①是燕,不是齐;②是齐,不是秦;③是秦,不是楚;④是楚,不是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的战国七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意思为商鞅担任秦孝公的国相,推诿行变法,增强了泰国国力,为秦国开启了帝王之业,即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说明商鞅变法成效巨大,故选A项。
秦朝统一,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不是秦孝公,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不是春秋争霸,排除C项。
战国时期大国争雄,与题干商鞅变法的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确立县制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项。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排除B项。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2.(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陆游诗中写道:“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诗中的“秦守”是指(  )
A.管仲 B.大禹 C.李悝 D.李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材料“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诗中的“秦守”是指李冰,故选D项。
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排除A项。
大禹,治理水患,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夏王朝,排除B项。
李悝,战国时期法家代表,在魏国主持变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李冰与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李冰与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13.(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A项。
小篆,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排除B项。
隶书,汉字字体之一,由篆书衍生而来,起源于秦朝,东汉达到顶峰,排除C项。
草书,汉字字体之一, 笔画连绵、书写便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4.(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如图为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 000多件完整器物。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A.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青铜人头像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三星堆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遗址文物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各遗址文物又有相似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由此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没有体现阶级分化趋势,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多地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没有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项。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是青铜人头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15.(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时制作了下表,表格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君子以自强不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思想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法治”“诚信”“友善”等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观点相似,如“仁、义、礼、智、信”“兼爱”“尚法”,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具有现实价值,故选C项。
表格内容体现的是思想争鸣,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
表格内容反映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得不出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排除B项。
百家争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6.(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   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答案】良渚古城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故答案为:良渚古城。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古城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史实。
17.(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逐渐强大,其首领   (人物)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打夏王桀。
【答案】汤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18.(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春秋后期的   建立了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核心。
【答案】孔子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的建立了儒家学派,是儒家的创始人,以“仁”为思想核心,提出“仁者受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的思想观点。
故答案为:孔子。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答案】黄帝内经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我国现在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故答案为:《黄帝内经》。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内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黄帝内经》的相关史实。
20.(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答案】诗经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诗经》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故答案为:诗经。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诗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诗经》的相关史实。
21.(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我国是出土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 某历史社团进行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
② 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
③ 学习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迹厅,感受6 000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
⑤ 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
⑥ 学习锔补工艺课程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依据示例,任选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4分)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史实:
推论:
(2)将材料三表中研学内容进行分类,在下表中B处补充提炼一个主题,并补充与主题对应的研学内容。(6分)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对应事件(填序号)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及已经会使用火。
(2)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生活;①②④;③⑤⑥
(3)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二“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并依据示例,结合所学可知,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由此推断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据材料二“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并依据示例,结合所学可知,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由此推断出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及已经会使用火。
(2)据材料三“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并结合所学可知,B体现的主题是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生活。“①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②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④参观遗迹厅,感受6 000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属于A项,参观遗址、文物;“③学习制陶课程”“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⑥学习锔补工艺课程”是对大河村先民生活的体验。
(3)据上述材料探索并结合所学可知,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和遗迹等。
故答案为:(1)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及已经会使用火。(2)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生活、①②④、③⑤⑥。(3)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
【点评】本题以古人类遗址探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二 甲同学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人们就有了衣服穿。乙同学说:那是传说,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
元代绘制的嫘祖画像

半坡遗址出土的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

汉代画像石中的纺织图

材料三 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可见,这一时期饕餮纹样的青铜器制品在人们祭拜的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同时统治者为巩固其特有的地位,把饕餮纹和王权相结合,用饕餮纹来增强王权的象征性,用以威慑奴隶,这样,饕餮就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力量和权威。
——李泽厚《美的历程》
(1)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谁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位同学的观点更符合纺织技术起源的史实。以上三件文物中哪一项(写序号)最能说明这位同学的观点 简要说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殷墟遗址出土的文物纹式设计中可以获取当时的什么历史信息
【答案】(1)首领:黄帝和炎帝。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2)答案:乙同学。②。关系:传说中可能蕴含着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传说才是史实。
(3)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器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划分。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1)首领:根据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成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特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2)答案:据材料二“ 甲同学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人们就有了衣服穿”“乙同学说:那是传说,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需要其他史料来论证,据材料二“②半坡遗址出土的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出土的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印证了原始农耕时期,我国先民懂得搓绳纺织。故乙同学的观点更符合纺织技术起源的史实。
关系:根据所学可知,远古传说中可能蕴含着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传说才是史实。
(3)据材料三“……统治者为巩固其特有的地位,把饕餮纹和王权相结合,用饕餮纹来增强王权的象征性,用以威慑奴隶,这样,饕餮就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力量和权威”可知,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器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划分。
故答案为:(1)首领:黄帝和炎帝。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2)答案:乙同学。②。关系:传说中可能蕴含着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传说才是史实。(3)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器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划分。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和炎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运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统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朝统治的相关史实。
23.(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材料二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把这些部落剪灭了,实际上却把全部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好使他们和中原民众处在平等的地位。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二(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材料三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时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形成的原因。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消极性: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原因:中国早期哲学家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新现象:据材料一“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信息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表明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据材料二“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是融化了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3)原因:据材料三“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哲学家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出谋划策。
影响:据材料三“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2)消极性: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3)原因:中国早期哲学家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铁犁牛耕出现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的相关史实。
(3)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