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10月)学情诊断
1.(2024八上·龙岗月考)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下列属于研究虎门销烟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如档案、碑刻、遗物等,故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属于一手史料,B项符合题意;
A: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见,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历史真实,如史书、文献、评论等。虎门销烟(油画)属于二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C:虎门销烟浮雕属于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电影《林则徐》属于二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八上·龙岗月考)1842年,英国的一份报告指出:1839年,英国的各类商品及工业制成品对中国的出口额只有851966英镑,回到1800年的水平,同期鸦片贸易却在大幅度增长。对此,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评论道:“这就好比瘦黄牛吞了肥黄牛,发霉的玉米腐蚀了好玉米。它就像是贸易机体上的脓包或浮肿……对肌体的损耗越来越大。”《泰晤士报》的文章认为( )
A.鸦片贸易损害了正当贸易的利益
B.鸦片贸易合法化对英国利大于弊
C.鸦片战争的发动具有现实合理性
D.鸦片战争未改变中国的自然经济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这就好比瘦黄牛吞了肥黄牛,发霉的玉米腐蚀了好玉米。它就像是贸易机体上的脓包或浮肿……对肌体的损耗越来越大”和结合所学可知,《泰晤士报》的文章认为鸦片贸易损害了正当贸易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
B:《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与材料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体现出鸦片战争的发动具有现实合理性,C项不符合题意;
D: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贸易,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八上·龙岗月考)1843年6月,英国设立香港总督。1844年10月,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这两个官职的设立说明( )
A.今香港全境成为英国殖民地 B.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英适应条约签订后的形势 D.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持续加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43年6月,英国设立香港总督。1844年10月,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设立香港总督是在根据《南京条约》之后,明确香港割让给英国,管理香港事务。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是为了管理与外国的通商事务,这也是在清政府与多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被迫开放五口通商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这两个官职的设立都是直接受《南京条约》(及后续的相关条约)以及中英、中外关系调整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A:今香港全境成为英国殖民地叙述错误,《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给英国,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是《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D: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八上·龙岗月考)历史学家蒋廷黻在谈到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时写道:“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从材料可以看出,蒋廷黻认为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器装备落伍 B.政府腐败无能
C.人民愚昧无知 D.社会制度落后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可知,题干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落伍,并分别从军队、政府、人民三方面说明清朝时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于西方,D项符合题意;
A:武器装备落伍与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政府腐败无能与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人民愚昧无知与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八上·龙岗月考)1857年3月22日前后,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写道:“自从关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可是,除了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一切诬蔑。”马克思这段话意在说明( )
A.英国蓄意挑起鸦片战争 B.英国教唆八国联军侵华
C.英国的战争理由不充分 D.英国的战争暴行无人性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可是,除了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一切诬蔑”可知,英国人故意寻找的一个荒唐借口是为了侵害中国的利益,题干意在说明英国的战争理由不充分,C项符合题意;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840年,与“1857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1900年,与“1857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描述的这次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中国人民和世界文明犯下滔天罪行,但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战争暴行无人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八上·龙岗月考)2002年,欧美18家主要博物馆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普世性”博物馆中能够得以保存并被更多的观众欣赏。这一论调( )
A.反映出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B.不利于圆明园被劫文物回归
C.表明博物馆文物更具文化价值 D.否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普世性’博物馆中能够得以保存并被更多的观众欣赏”和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这里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欧盟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这不利于圆明园被劫文物回归,B项符合题意;
A:该《宣言》是主要欧美国家签署,“各国人民”的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C:《宣言》是霸权逻辑的体现,并非在强调博物馆的文化价值,C项不符合题意;
D:这一论调并未否认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只是为欧美非法攫取世界遗产提供法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火烧圆明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八上·龙岗月考)某历史探究小组用下方的示意图表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其中字母P代表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永安建制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P点处指的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由洪秀全策划的血洗杨秀清东王势力的事件,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
A:永安建制指太平天国于1851年9月在永安城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修改历法,制订天历;令人民蓄发;建立圣库制度,财产统一管理;确定官制;论功行赏,分封五军主将为王等,A项不符合题意;
B: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爆发后,一路北上,攻城略地,连战连捷,于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革命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太平天国攻取天京后,没有集中兵力消灭门口的江南、江北大营,而是分兵北伐、西征。北伐是咸丰三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西征是1853年5月至1856年4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而进行的作战,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八上·龙岗月考)《资政新篇》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即1859年)“旨准颁行”,但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真正实行过。这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 )
A.背离时代发展方向 B.脱离农民战争实际
C.存在绝对平均主义 D.体现洋务运动主张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经济、外交主张,《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因为其不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需求,脱离农民战争的实践,B项符合题意;
A:《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的潮流,A项不符合题意;
C:《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绝对平均主义,与《资政新篇》不相符,C项不符合题意;
D:《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性文件,与洋务运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八上·龙岗月考)“洋务派把办洋务作为将来进身之阶来经营,在具体事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巩固了已有的地位,而且攫取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这一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
A.改变了晚清政局 B.瓦解了清朝统治
C.有利于列强侵华 D.反映了革命诉求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不仅巩固了已有的地位,而且攫取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可知,题干观点强调洋务派通过办洋务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攫取了权力,显示出洋务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完全颠覆清朝统治,但确实改变了清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局势,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没有体现“瓦解了清朝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有利于列强侵华”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并没有反映了革命诉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八上·龙岗月考)观察下列企业的创办信息,以下归纳正确的是(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者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福州 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上海 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 1888年 广州创办,后迁至武昌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年 汉阳 张之洞
A.创立时期:洋务运动期间 B.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C.企业类别:近代军事企业 D.企业性质:私人资本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据表格中的时间1861年到1890年,可知这些企业创立于洋务运动期间,A项符合题意;
B:通过表格中创办地点可知企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以通商口岸为主),B项不符合题意;
C: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属于民用企业,C项不符合题意;
D:通过创办者可以得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全是官办性质,民用企业属于官督商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八上·龙岗月考)19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统治者内部也兴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下列行动中,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 B.成功收复新疆
C.筹建福建海军 D.取得廊坊大捷
【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左宗棠重视塞防”和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率军队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进军路线和战术,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B项符合题意;
A:镇压太平天国与边塞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筹建福建海军与边塞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1866年,洋务派干将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开启了建立福建水师的工作。然而就在当年,西北形势危急,清政府将善战的左宗棠调离福建,出任甘陕总督,左宗棠不希望福建水师的创立工作被耽搁,于是推选其最信任的人——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继续福建水师的创立工作。沈葆桢到任后,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支具有近代性质的福建海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八上·龙岗月考)下图漫画出自19世纪末日本浮世绘画家小林清亲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创作的讽刺画“百撰百笑”系列。漫画中,两名日本士兵正张开大网,对面的一个日本士兵拿着网兜盯着港湾里的清朝军舰,宛如瓮中捉鳖。漫画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从内容上看,画面下方是两名日本兵正张开大网,港湾对面的另一个日本兵正拿着网兜注视着港湾里的清朝军舰”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D项符合题意;
A:丰岛海战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A项不符合题意;
B:黄海海战主要是中日海军的对抗,B项不符合题意;
C: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后发生的,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八上·龙岗月考)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日本进步党鼓吹“中国保全论”,倡导“中日提携”。1898年5月27日,进步党在日本众议院批评伊藤内阁对于德、俄、英瓜分中国的动向不进行强烈抗议,主张日本即使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由此可见,所谓“中国保全论”的实质是( )
A.图谋与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维护中国主权
C.不顾及列强,以独霸中国 D.实施全面侵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98年5月27日,进步党在日本众议院批评伊藤内阁对于德、俄、英瓜分中国的动向不进行强烈抗议,主张日本即使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和结合所学可知,“保全中国论”的手段更具欺骗性,因为日本方面高唱一个论调即东西方的冲突,本质上就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冲突,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对日本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的危害,所以要“日中携手”,由日本来领导同为黄色人种的亚洲邻国们,共同抵抗欧洲列强对亚洲的入侵。因此,日本进步党鼓吹“中国保全论”,是在“中国亡国论”的基础上,借“保全”之名,行侵略之实,其妄图不顾及列强,以独霸中国,C项符合题意;
A:日本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因此并非是图谋与列强共同瓜分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国保全论”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非维护中国主权,B项不符合题意;
D: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八上·龙岗月考)郭嵩焘是晚清中国首位派驻英法的公使。通过对英法的考察,他觉得不但西洋的“坚船利炮”值得清政府学习,西洋的政治制度同样值得清政府学习。下列人物中,观点与郭氏最为接近的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通过对英法的考察,他觉得不但西洋的“坚船利炮”值得清政府学习,西洋的政治制度同样值得清政府学习”和结合所学可知,郭嵩焘的观点不仅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也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与康有为的思想较为接近,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制度以实现改革,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D项符合题意;
A: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A项不符合题意;
B: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
C: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八上·龙岗月考)戊戌变法主张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允许私人投资设厂,强调奖励发明创造;然而在具体措施方面,却禁止贸易在前门大街进行,甚至禁止商店挂幌子,否则将受到重罚。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存在政治欺骗性 B.注重商业规范性
C.缺乏实际操作性 D.凸显变革紧迫性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戊戌变法主张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允许私人投资设厂,强调奖励发明创造;然而在具体措施方面,却禁止贸易在前门大街进行,甚至禁止商店挂幌子,否则将受到重罚”,体现了对商业发展的限制,这表明戊戌变法缺乏实际操作性,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戊戌变法在经济发展方面缺乏实际操作性,与政治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限制商业发展,不是注重商业规范,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戊戌变法在经济发展方面缺乏实际操作性,与变革紧迫性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八上·龙岗月考)“这一天……部队举行穿过皇宫的盛大游行。……各部队人数规定如下:俄国兵八百名,日本兵八百名,英国的印度兵四百名,美国兵四百名,法国兵二百名,德国兵二百名,意大利兵六十名,奥地利兵六十名。”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道光洋艘征抚记》 B.《1860年征战中国记》
C.《八国联军目击记》 D.《戊戌政变纪事本末》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俄国兵八百名,日本兵八百名,英国的印度兵四百名,美国兵四百名,法国兵二百名,德国兵二百名,意大利兵六十名,奥地利兵六十名”可知,反映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材料最有可能出自《八国联军目击记》,C项符合题意;
A:《道光洋艘征抚记》反映是鸦片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
B:《1860年征战中国记》反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D:《戊戌政变纪事本末》反映是戊戌变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八上·龙岗月考)《辛丑条约》中一些针对百姓的惩罚性条款,被要求须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之久,如“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说明( )
A.主权丧失,人权也难以保障 B.西方侵略者害怕中国人民
C.满清政府开始与列强勾结了 D.中国已经成为西方殖民地
【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辛丑条约》中一些针对百姓的惩罚性条款,被要求须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之久,如‘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中国主权丧失,人权难以得到保障,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的是中国主权丧失,人权难以得到保障,非西方侵略者害怕中国人民,B项不符合题意;
C:满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就开始与列强勾结了,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已经成为西方殖民地说法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八上·龙岗月考)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
出处 内容
史料一 《英夷入粤纪略》 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
史料二 《夷氛闻记》 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
史料三 《诰授振威将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 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
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
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 ——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天培死于哪一次战争。综合材料一的三份史料,提炼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关天培之死的多种史料,启示我们在历史探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哪一事件前后?识读材料二的地图,简述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的范围。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什么时期?李鸿章与张之洞分别论及了修建铁路的什么益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
【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或“虎门之战”)。
共同信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
启示: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答对任一点即可)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范围: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时期:洋务运动时期。
益处:①李鸿章: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②张之洞: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知识点】洋务运动;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和结合所学可知,在鸦片战争(“虎门之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根据材料一“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可知,三份史料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本小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如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
(2)根据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根据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可知,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根据材料三“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三“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可知,李鸿章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根据材料三“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可知,张之洞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说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故答案为:
(1)战争:鸦片战争(或“虎门之战”)。共同信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启示: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范围: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益处:①李鸿章: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②张之洞: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战争:根据材料“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虎门之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
共同信息:根据材料“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可知,三份史料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如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
(2)事件:根据材料“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范围:根据材料“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可知,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时期:根据材料“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
益处:根据材料“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可知,李鸿章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根据材料“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可知,张之洞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说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19.(2024八上·龙岗月考)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1839年开始编译)……以及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翻译著作。
材料二:1868年,清政府在曾国藩“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的倡议下,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西书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自创立至解体期间共译书241种、出版201种,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译著规模、影响均为近代中国翻译机构之最。
材料三: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1900年,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用于发展译书出版事业的机构——译书汇编社成立,并出版《译书汇编》杂志,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对“促进吾国青年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以上均摘自李永兰、陈艳红《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则徐、魏源等编译西方文明著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出版最多的是哪一类图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有了怎样的变化?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有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答案】(1)背景:西方殖民者东来,鸦片战争失败等。
(2)图书:科技图书。
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
变化: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变化: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
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维新思潮的影响等。(答对任一点即可)
(4)【示例】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
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
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著作大多形成于1842年左右,以英国为主的西方殖民者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1840年到1842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
(2)根据材料二“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可知,科技图书出版最多。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指导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材料一主要是由林则徐等人主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材料二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在清政府倡议下创立的,由此可以得出其变化为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根据材料三“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可知,材料三中的著作都属于社会学科类图书,材料二中的著作以科技类图书为主,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根据材料三“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和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根据材料“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变化情况,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几个事件,翻译出版的内容,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和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而不断发生变化,从翻译出版事业的变化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此可以提取观点: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时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维新运动的背景及主张进行论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
(1)背景:西方殖民者东来,鸦片战争失败等。
(2)图书:科技图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变化: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变化: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维新思潮的影响等。
(4)【示例】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背景:据材料“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可知,这些著作大多形成于1842年左右,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为主的西方殖民者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1840年到1842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
(2)图书:据材料“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可知,科技图书出版最多。
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指导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
变化:材料一主要是由林则徐等人主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材料二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在清政府的倡议下创立的,由此可以得出其变化为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变化:据材料“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可知,材料三中的著作都属于社会学科类图书,材料二中的著作以科技类图书为主,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
主要原因:据材料“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观点:据材料“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变化情况,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几个事件,翻译出版的内容,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和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而不断发生变化,从翻译出版事业的变化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此可以提取观点: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时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维新运动的背景及主张进行论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10月)学情诊断
1.(2024八上·龙岗月考)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下列属于研究虎门销烟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
A.
B.
C.
D.
2.(2024八上·龙岗月考)1842年,英国的一份报告指出:1839年,英国的各类商品及工业制成品对中国的出口额只有851966英镑,回到1800年的水平,同期鸦片贸易却在大幅度增长。对此,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评论道:“这就好比瘦黄牛吞了肥黄牛,发霉的玉米腐蚀了好玉米。它就像是贸易机体上的脓包或浮肿……对肌体的损耗越来越大。”《泰晤士报》的文章认为( )
A.鸦片贸易损害了正当贸易的利益
B.鸦片贸易合法化对英国利大于弊
C.鸦片战争的发动具有现实合理性
D.鸦片战争未改变中国的自然经济
3.(2024八上·龙岗月考)1843年6月,英国设立香港总督。1844年10月,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这两个官职的设立说明( )
A.今香港全境成为英国殖民地 B.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英适应条约签订后的形势 D.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持续加强
4.(2024八上·龙岗月考)历史学家蒋廷黻在谈到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时写道:“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从材料可以看出,蒋廷黻认为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器装备落伍 B.政府腐败无能
C.人民愚昧无知 D.社会制度落后
5.(2024八上·龙岗月考)1857年3月22日前后,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写道:“自从关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可是,除了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一切诬蔑。”马克思这段话意在说明( )
A.英国蓄意挑起鸦片战争 B.英国教唆八国联军侵华
C.英国的战争理由不充分 D.英国的战争暴行无人性
6.(2024八上·龙岗月考)2002年,欧美18家主要博物馆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普世性”博物馆中能够得以保存并被更多的观众欣赏。这一论调( )
A.反映出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B.不利于圆明园被劫文物回归
C.表明博物馆文物更具文化价值 D.否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7.(2024八上·龙岗月考)某历史探究小组用下方的示意图表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其中字母P代表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永安建制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8.(2024八上·龙岗月考)《资政新篇》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即1859年)“旨准颁行”,但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真正实行过。这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 )
A.背离时代发展方向 B.脱离农民战争实际
C.存在绝对平均主义 D.体现洋务运动主张
9.(2024八上·龙岗月考)“洋务派把办洋务作为将来进身之阶来经营,在具体事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巩固了已有的地位,而且攫取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这一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
A.改变了晚清政局 B.瓦解了清朝统治
C.有利于列强侵华 D.反映了革命诉求
10.(2024八上·龙岗月考)观察下列企业的创办信息,以下归纳正确的是(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者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福州 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上海 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 1888年 广州创办,后迁至武昌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年 汉阳 张之洞
A.创立时期:洋务运动期间 B.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C.企业类别:近代军事企业 D.企业性质:私人资本主义
11.(2024八上·龙岗月考)19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统治者内部也兴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下列行动中,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 B.成功收复新疆
C.筹建福建海军 D.取得廊坊大捷
12.(2024八上·龙岗月考)下图漫画出自19世纪末日本浮世绘画家小林清亲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创作的讽刺画“百撰百笑”系列。漫画中,两名日本士兵正张开大网,对面的一个日本士兵拿着网兜盯着港湾里的清朝军舰,宛如瓮中捉鳖。漫画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13.(2024八上·龙岗月考)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日本进步党鼓吹“中国保全论”,倡导“中日提携”。1898年5月27日,进步党在日本众议院批评伊藤内阁对于德、俄、英瓜分中国的动向不进行强烈抗议,主张日本即使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由此可见,所谓“中国保全论”的实质是( )
A.图谋与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维护中国主权
C.不顾及列强,以独霸中国 D.实施全面侵华
14.(2024八上·龙岗月考)郭嵩焘是晚清中国首位派驻英法的公使。通过对英法的考察,他觉得不但西洋的“坚船利炮”值得清政府学习,西洋的政治制度同样值得清政府学习。下列人物中,观点与郭氏最为接近的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2024八上·龙岗月考)戊戌变法主张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允许私人投资设厂,强调奖励发明创造;然而在具体措施方面,却禁止贸易在前门大街进行,甚至禁止商店挂幌子,否则将受到重罚。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存在政治欺骗性 B.注重商业规范性
C.缺乏实际操作性 D.凸显变革紧迫性
16.(2024八上·龙岗月考)“这一天……部队举行穿过皇宫的盛大游行。……各部队人数规定如下:俄国兵八百名,日本兵八百名,英国的印度兵四百名,美国兵四百名,法国兵二百名,德国兵二百名,意大利兵六十名,奥地利兵六十名。”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道光洋艘征抚记》 B.《1860年征战中国记》
C.《八国联军目击记》 D.《戊戌政变纪事本末》
17.(2024八上·龙岗月考)《辛丑条约》中一些针对百姓的惩罚性条款,被要求须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之久,如“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说明( )
A.主权丧失,人权也难以保障 B.西方侵略者害怕中国人民
C.满清政府开始与列强勾结了 D.中国已经成为西方殖民地
18.(2024八上·龙岗月考)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
出处 内容
史料一 《英夷入粤纪略》 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
史料二 《夷氛闻记》 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
史料三 《诰授振威将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 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
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
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 ——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天培死于哪一次战争。综合材料一的三份史料,提炼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关天培之死的多种史料,启示我们在历史探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哪一事件前后?识读材料二的地图,简述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的范围。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什么时期?李鸿章与张之洞分别论及了修建铁路的什么益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
19.(2024八上·龙岗月考)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1839年开始编译)……以及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翻译著作。
材料二:1868年,清政府在曾国藩“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的倡议下,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西书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自创立至解体期间共译书241种、出版201种,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译著规模、影响均为近代中国翻译机构之最。
材料三: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1900年,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用于发展译书出版事业的机构——译书汇编社成立,并出版《译书汇编》杂志,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对“促进吾国青年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以上均摘自李永兰、陈艳红《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则徐、魏源等编译西方文明著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出版最多的是哪一类图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有了怎样的变化?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有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如档案、碑刻、遗物等,故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属于一手史料,B项符合题意;
A: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见,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历史真实,如史书、文献、评论等。虎门销烟(油画)属于二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C:虎门销烟浮雕属于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电影《林则徐》属于二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这就好比瘦黄牛吞了肥黄牛,发霉的玉米腐蚀了好玉米。它就像是贸易机体上的脓包或浮肿……对肌体的损耗越来越大”和结合所学可知,《泰晤士报》的文章认为鸦片贸易损害了正当贸易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
B:《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与材料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体现出鸦片战争的发动具有现实合理性,C项不符合题意;
D: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贸易,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43年6月,英国设立香港总督。1844年10月,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设立香港总督是在根据《南京条约》之后,明确香港割让给英国,管理香港事务。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是为了管理与外国的通商事务,这也是在清政府与多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被迫开放五口通商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这两个官职的设立都是直接受《南京条约》(及后续的相关条约)以及中英、中外关系调整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A:今香港全境成为英国殖民地叙述错误,《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给英国,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是《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D: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可知,题干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落伍,并分别从军队、政府、人民三方面说明清朝时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于西方,D项符合题意;
A:武器装备落伍与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政府腐败无能与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人民愚昧无知与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可是,除了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一切诬蔑”可知,英国人故意寻找的一个荒唐借口是为了侵害中国的利益,题干意在说明英国的战争理由不充分,C项符合题意;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840年,与“1857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1900年,与“1857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描述的这次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中国人民和世界文明犯下滔天罪行,但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战争暴行无人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普世性’博物馆中能够得以保存并被更多的观众欣赏”和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这里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欧盟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这不利于圆明园被劫文物回归,B项符合题意;
A:该《宣言》是主要欧美国家签署,“各国人民”的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C:《宣言》是霸权逻辑的体现,并非在强调博物馆的文化价值,C项不符合题意;
D:这一论调并未否认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只是为欧美非法攫取世界遗产提供法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火烧圆明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P点处指的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由洪秀全策划的血洗杨秀清东王势力的事件,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
A:永安建制指太平天国于1851年9月在永安城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修改历法,制订天历;令人民蓄发;建立圣库制度,财产统一管理;确定官制;论功行赏,分封五军主将为王等,A项不符合题意;
B: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爆发后,一路北上,攻城略地,连战连捷,于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革命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太平天国攻取天京后,没有集中兵力消灭门口的江南、江北大营,而是分兵北伐、西征。北伐是咸丰三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西征是1853年5月至1856年4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而进行的作战,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经济、外交主张,《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因为其不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需求,脱离农民战争的实践,B项符合题意;
A:《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的潮流,A项不符合题意;
C:《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绝对平均主义,与《资政新篇》不相符,C项不符合题意;
D:《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性文件,与洋务运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不仅巩固了已有的地位,而且攫取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可知,题干观点强调洋务派通过办洋务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攫取了权力,显示出洋务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完全颠覆清朝统治,但确实改变了清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局势,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没有体现“瓦解了清朝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有利于列强侵华”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并没有反映了革命诉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据表格中的时间1861年到1890年,可知这些企业创立于洋务运动期间,A项符合题意;
B:通过表格中创办地点可知企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以通商口岸为主),B项不符合题意;
C: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属于民用企业,C项不符合题意;
D:通过创办者可以得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全是官办性质,民用企业属于官督商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左宗棠重视塞防”和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率军队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进军路线和战术,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B项符合题意;
A:镇压太平天国与边塞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筹建福建海军与边塞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1866年,洋务派干将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开启了建立福建水师的工作。然而就在当年,西北形势危急,清政府将善战的左宗棠调离福建,出任甘陕总督,左宗棠不希望福建水师的创立工作被耽搁,于是推选其最信任的人——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继续福建水师的创立工作。沈葆桢到任后,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支具有近代性质的福建海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从内容上看,画面下方是两名日本兵正张开大网,港湾对面的另一个日本兵正拿着网兜注视着港湾里的清朝军舰”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D项符合题意;
A:丰岛海战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A项不符合题意;
B:黄海海战主要是中日海军的对抗,B项不符合题意;
C: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后发生的,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98年5月27日,进步党在日本众议院批评伊藤内阁对于德、俄、英瓜分中国的动向不进行强烈抗议,主张日本即使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和结合所学可知,“保全中国论”的手段更具欺骗性,因为日本方面高唱一个论调即东西方的冲突,本质上就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冲突,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对日本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的危害,所以要“日中携手”,由日本来领导同为黄色人种的亚洲邻国们,共同抵抗欧洲列强对亚洲的入侵。因此,日本进步党鼓吹“中国保全论”,是在“中国亡国论”的基础上,借“保全”之名,行侵略之实,其妄图不顾及列强,以独霸中国,C项符合题意;
A:日本不惜与列强发生冲突也要占领威海卫,因此并非是图谋与列强共同瓜分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国保全论”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非维护中国主权,B项不符合题意;
D: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通过对英法的考察,他觉得不但西洋的“坚船利炮”值得清政府学习,西洋的政治制度同样值得清政府学习”和结合所学可知,郭嵩焘的观点不仅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也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与康有为的思想较为接近,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制度以实现改革,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D项符合题意;
A: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A项不符合题意;
B: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
C: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戊戌变法主张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允许私人投资设厂,强调奖励发明创造;然而在具体措施方面,却禁止贸易在前门大街进行,甚至禁止商店挂幌子,否则将受到重罚”,体现了对商业发展的限制,这表明戊戌变法缺乏实际操作性,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戊戌变法在经济发展方面缺乏实际操作性,与政治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限制商业发展,不是注重商业规范,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戊戌变法在经济发展方面缺乏实际操作性,与变革紧迫性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俄国兵八百名,日本兵八百名,英国的印度兵四百名,美国兵四百名,法国兵二百名,德国兵二百名,意大利兵六十名,奥地利兵六十名”可知,反映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材料最有可能出自《八国联军目击记》,C项符合题意;
A:《道光洋艘征抚记》反映是鸦片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
B:《1860年征战中国记》反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D:《戊戌政变纪事本末》反映是戊戌变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辛丑条约》中一些针对百姓的惩罚性条款,被要求须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之久,如‘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中国主权丧失,人权难以得到保障,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的是中国主权丧失,人权难以得到保障,非西方侵略者害怕中国人民,B项不符合题意;
C:满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就开始与列强勾结了,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已经成为西方殖民地说法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或“虎门之战”)。
共同信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
启示: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答对任一点即可)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范围: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时期:洋务运动时期。
益处:①李鸿章: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②张之洞: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知识点】洋务运动;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和结合所学可知,在鸦片战争(“虎门之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根据材料一“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可知,三份史料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本小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如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
(2)根据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根据材料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可知,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根据材料三“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三“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可知,李鸿章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根据材料三“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可知,张之洞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说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故答案为:
(1)战争:鸦片战争(或“虎门之战”)。共同信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启示: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范围: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益处:①李鸿章: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②张之洞: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战争:根据材料“关天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关于关天培之死,有多种说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虎门之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
共同信息:根据材料“初四日,逆夷攻台……关公力竭自刎,阵亡”“一弹当胸至,洞焉不倒,夷众拥入。天培与都司署提标游击麦廷章俱阵亡……夷见天培屹立如生,反骇而仆”“昼夜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会事急,公顾其仆孙立使去。仆裵回不忍决,公以刃逐之……仆遂奔,至山半,回首视公,已为飞炮所中,陨绝于地”可知,三份史料关于关天培之死的共同信息是英国侵略者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起抵抗,壮烈牺牲;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如要注意辨别史料真伪,注意多个史料相互印证等。
(2)事件:根据材料“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范围:根据材料“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可知,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千米的土地(突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3)时期:根据材料“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张之洞《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188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有关铁路问题的讨论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
益处:根据材料“有内陆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可知,李鸿章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迅速应对军事危机;根据材料“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可知,张之洞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洋务运动说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19.【答案】(1)背景:西方殖民者东来,鸦片战争失败等。
(2)图书:科技图书。
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
变化: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变化: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
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维新思潮的影响等。(答对任一点即可)
(4)【示例】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
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
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著作大多形成于1842年左右,以英国为主的西方殖民者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1840年到1842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
(2)根据材料二“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可知,科技图书出版最多。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指导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材料一主要是由林则徐等人主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材料二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在清政府倡议下创立的,由此可以得出其变化为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根据材料三“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可知,材料三中的著作都属于社会学科类图书,材料二中的著作以科技类图书为主,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根据材料三“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和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根据材料“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变化情况,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几个事件,翻译出版的内容,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和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而不断发生变化,从翻译出版事业的变化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此可以提取观点: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时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维新运动的背景及主张进行论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
(1)背景:西方殖民者东来,鸦片战争失败等。
(2)图书:科技图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变化: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变化: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维新思潮的影响等。
(4)【示例】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背景:据材料“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内容,于1842年写成)等译介作品,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价值理念”可知,这些著作大多形成于1842年左右,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为主的西方殖民者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1840年到1842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
(2)图书:据材料“其中出版译著科技图书179种”可知,科技图书出版最多。
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指导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认为翻译科技图书对学习西方科技至关重要。
变化:材料一主要是由林则徐等人主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材料二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在清政府的倡议下创立的,由此可以得出其变化为由个人探索到政府主导。
(3)变化:据材料“大量编译卢梭《教育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斯宾塞尔《政治进化论》等西学著作”可知,材料三中的著作都属于社会学科类图书,材料二中的著作以科技类图书为主,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著作由重视自然科学类图书的翻译到重视社会学科类图书的翻译。
主要原因:据材料“1897年,梁启超等人创设上海大同译书馆和译书公会”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观点:据材料“有关近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演变历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变化情况,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几个事件,翻译出版的内容,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和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而不断发生变化,从翻译出版事业的变化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此可以提取观点: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时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维新运动的背景及主张进行论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论题:近代翻译出版事业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论述: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务运动以来,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纷纷培养和组织翻译人才,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和军事著作。②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开展。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宣扬人权、民主、法制等思想,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和引进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从开眼看世界时通过初步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列强,到洋务运动开展后大量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再到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