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4七上·江陵期末)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史料和获取史料途径的理解和记忆力。
2.(2024七上·江陵期末) 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南方水多适合种植水稻,而北方干旱适合种植粟,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自然条件对原始人类生活的影响。
3.(2024七上·江陵期末)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一起,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因此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解答时,先要牢记所学知识,之后对基础知识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4.(2024七上·江陵期末)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重视教育 B.发展经济
C.勤政爱民 D.增强军事力量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三代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是三代中各代的最后一位统治者统治残暴、荒淫无度,不理朝政。
A:重视教育,排除;
B:发展经济,排除;
C:勤政爱民,符合题意;
D:增强军事力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5.(2024七上·江陵期末)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表述与题意无关,“烽火戏诸侯”属于军事事件,与进献贡物无关,排除;
B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子戏弄诸侯,与诸侯的地方统治无关,排除;
C表述与题意无关,诸侯扩大统治与材料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D表述正确,在分封制,诸侯有义务服从天子调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明确分封制下的权利和义务即可作答。
6.(2024七上·江陵期末)中国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地位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如图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商朝的青铜器的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饮食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所以,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在于礼器和兵器,故选B项。
由于青铜器的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排除AD两项。
作为用具,表述不明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文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7.(2024七上·江陵期末)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8.(2024七上·江陵期末)据史书记载,春秋前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时只剩二十多个。诸侯国的减少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选D项。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割据混战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无关人民遭受的遭难,排除B项;
材料无关封建制度逐步瓦解,排除C项。
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9.(2024七上·江陵期末)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答案选A。
10.(2024七上·江陵期末)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C.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D.是学习外国的产物
【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和谐”“友善”借鉴的是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法治”借鉴的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这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选B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中汲取营养,而还是照搬,排除A项;
材料是说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不能体现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排除C项。
材料是说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不能体现是学习外国的产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上·江陵期末)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温故而知新”这一告诫最早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故选B。
【点评】本题以“温故而知新”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成就。
12.(2024七上·江陵期末)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一项是( )
A.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故选D项。
皇帝制度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
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B项。
统一度量衡属于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
13.(2024七上·江陵期末)公元前219年,咸阳一位布商去外地购进一批布匹,他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公元前219年,属于秦朝时期,秦朝统一全国的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故选A项。
秦朝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图B是铲形币,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货币,排除B项。
秦朝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图C是刀形币,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货币,排除C项。
秦朝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图D是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货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统一货币的相关史实。
14.(2024七上·江陵期末)象棋盘上,中间有“楚河”、“汉界”。它们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故选B项。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
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排除C项;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楚汉之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2024七上·江陵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参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时拍摄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照片(下图)。
材料二 文物识别
(1)观察材料一中的照片二,可以发现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石器?照片三为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2)请将材料二的文物对号入座。
①山顶洞人 ②河姆渡原始居民 ③半坡原始居民
(3)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请你举出两条我们了解文物的途径。
【答案】(1)工具:打制石器。作用: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作用。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
(2)C。;A。;B。
(3)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工具: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作用: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3,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学会用火,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因此①为C;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故②为A;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会制作彩陶。故③为B。
(3)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故答案为:(1)工具:打制石器。作用: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作用。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2)C、A、B。(3)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历史知识。
(1)工具: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作用: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3,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学会用火,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因此①为C;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故②为A;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会制作彩陶。故③为B。
(3)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16.(2024七上·江陵期末)选择连线搭配题
战役名称 时间 成语
牧野之战 春秋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 商朝 临阵倒戈
长平之战 战国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 秦朝 纸上谈兵
【答案】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阵前倒戈出自牧野之战,商朝末年,纣王的残暴统治,在武王姬发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商朝的士兵的纷纷阵前倒戈,投降周军,商朝灭亡,临阵倒戈,由此而来;退避三舍出自晋楚之争,春秋时期,在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遵守诺言,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结果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战国时期,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不听部下劝告,陷入秦军重围,赵军全军覆灭。围魏救赵出自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军师孙膑出兵进攻魏国首都,迫使魏军回兵救援,结果在桂陵被齐军大败,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兼并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卤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7.(2024七上·江陵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之 告之下》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二描述的是什么王朝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后世产生什么消极影响?试举两例史实。
【答案】(1)王朝、制度:西周、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消极影响:由于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威胁天子权威,为后来割据混战,埋下隐患。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王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2)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看可知,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是随着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王开始不听周王命令,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故答案为:(1)王朝、制度:西周、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消极影响:由于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威胁天子权威,为后来割据混战,埋下隐患。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1)王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2)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看可知,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是随着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王开始不听周王命令,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18.(2024七上·江陵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卫鞅。太子继位后,卫鞅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之刑。卫鞅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益强盛。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卫鞅“变法之令”中直接触犯贵族利益,最遭旧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哪条?阐述你的理由。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最需要这句名言体现的哪一种精神?
【答案】(1)措施: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理由: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
(2)精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直接触犯贵族利益,最遭旧贵族反对的。
理由: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分析可得出,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
(2)精神:根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故答案为:(1)措施: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理由: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2)精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直接触犯贵族利益,最遭旧贵族反对的。
理由: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分析可得出,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
(2)精神:根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1 / 1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4七上·江陵期末)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2024七上·江陵期末) 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3.(2024七上·江陵期末)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4.(2024七上·江陵期末)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重视教育 B.发展经济
C.勤政爱民 D.增强军事力量
5.(2024七上·江陵期末)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6.(2024七上·江陵期末)中国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地位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如图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7.(2024七上·江陵期末)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8.(2024七上·江陵期末)据史书记载,春秋前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时只剩二十多个。诸侯国的减少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9.(2024七上·江陵期末)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10.(2024七上·江陵期末)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C.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D.是学习外国的产物
11.(2024七上·江陵期末)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温故而知新”这一告诫最早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2.(2024七上·江陵期末)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一项是( )
A.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13.(2024七上·江陵期末)公元前219年,咸阳一位布商去外地购进一批布匹,他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
A. B.
C. D.
14.(2024七上·江陵期末)象棋盘上,中间有“楚河”、“汉界”。它们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二、非选择题(本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2024七上·江陵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参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时拍摄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照片(下图)。
材料二 文物识别
(1)观察材料一中的照片二,可以发现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石器?照片三为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2)请将材料二的文物对号入座。
①山顶洞人 ②河姆渡原始居民 ③半坡原始居民
(3)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请你举出两条我们了解文物的途径。
16.(2024七上·江陵期末)选择连线搭配题
战役名称 时间 成语
牧野之战 春秋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 商朝 临阵倒戈
长平之战 战国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 秦朝 纸上谈兵
17.(2024七上·江陵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之 告之下》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二描述的是什么王朝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后世产生什么消极影响?试举两例史实。
18.(2024七上·江陵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卫鞅。太子继位后,卫鞅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之刑。卫鞅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益强盛。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卫鞅“变法之令”中直接触犯贵族利益,最遭旧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哪条?阐述你的理由。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最需要这句名言体现的哪一种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史料和获取史料途径的理解和记忆力。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南方水多适合种植水稻,而北方干旱适合种植粟,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自然条件对原始人类生活的影响。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一起,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因此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解答时,先要牢记所学知识,之后对基础知识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三代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是三代中各代的最后一位统治者统治残暴、荒淫无度,不理朝政。
A:重视教育,排除;
B:发展经济,排除;
C:勤政爱民,符合题意;
D:增强军事力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表述与题意无关,“烽火戏诸侯”属于军事事件,与进献贡物无关,排除;
B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子戏弄诸侯,与诸侯的地方统治无关,排除;
C表述与题意无关,诸侯扩大统治与材料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D表述正确,在分封制,诸侯有义务服从天子调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明确分封制下的权利和义务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商朝的青铜器的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饮食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所以,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在于礼器和兵器,故选B项。
由于青铜器的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排除AD两项。
作为用具,表述不明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文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8.【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选D项。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割据混战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无关人民遭受的遭难,排除B项;
材料无关封建制度逐步瓦解,排除C项。
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9.【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答案选A。
10.【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和谐”“友善”借鉴的是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法治”借鉴的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这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选B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中汲取营养,而还是照搬,排除A项;
材料是说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不能体现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排除C项。
材料是说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不能体现是学习外国的产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故选B。
【点评】本题以“温故而知新”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成就。
12.【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故选D项。
皇帝制度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
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B项。
统一度量衡属于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公元前219年,属于秦朝时期,秦朝统一全国的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故选A项。
秦朝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图B是铲形币,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货币,排除B项。
秦朝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图C是刀形币,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货币,排除C项。
秦朝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图D是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货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统一货币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故选B项。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
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排除C项;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楚汉之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工具:打制石器。作用: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作用。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
(2)C。;A。;B。
(3)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工具: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作用: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3,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学会用火,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因此①为C;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故②为A;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会制作彩陶。故③为B。
(3)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故答案为:(1)工具:打制石器。作用: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作用。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2)C、A、B。(3)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历史知识。
(1)工具: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作用: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3,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学会用火,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因此①为C;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故②为A;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会制作彩陶。故③为B。
(3)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16.【答案】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阵前倒戈出自牧野之战,商朝末年,纣王的残暴统治,在武王姬发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商朝的士兵的纷纷阵前倒戈,投降周军,商朝灭亡,临阵倒戈,由此而来;退避三舍出自晋楚之争,春秋时期,在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遵守诺言,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结果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战国时期,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不听部下劝告,陷入秦军重围,赵军全军覆灭。围魏救赵出自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军师孙膑出兵进攻魏国首都,迫使魏军回兵救援,结果在桂陵被齐军大败,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兼并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卤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7.【答案】(1)王朝、制度:西周、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消极影响:由于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威胁天子权威,为后来割据混战,埋下隐患。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王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2)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看可知,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是随着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王开始不听周王命令,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故答案为:(1)王朝、制度:西周、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消极影响:由于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威胁天子权威,为后来割据混战,埋下隐患。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1)王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2)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看可知,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是随着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王开始不听周王命令,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举例:楚王问鼎,周天子权威遭到挑战,诸侯争霸。
18.【答案】(1)措施: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理由: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
(2)精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直接触犯贵族利益,最遭旧贵族反对的。
理由: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分析可得出,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
(2)精神:根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故答案为:(1)措施: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理由: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2)精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直接触犯贵族利益,最遭旧贵族反对的。
理由: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分析可得出,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和特权地位,因此贵族会反对的。
(2)精神:根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