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课标要求:
1. 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二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的背景。
2. 知道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等史实。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有封建剥削形式。:
材料2: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3)思想与组织: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2.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观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 1903 年开始的。—列 宁《 共 产 主 义运 动 中 的“ 左 派 ” 幼 稚病》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四月提纲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权
七月流血事件
1917
1917
1917
1917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结果
(1)1917年 11月 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思考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22年
俄国
苏俄
苏联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1917年十月革命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17
199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材料1: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材料2: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列宁选集》
根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最重要的措施:
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过三年多(1918-1920)的战斗,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材料说明了什么?
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列宁思考,怎样重建社会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 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 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抗议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⑴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战争的破坏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度 实行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3.内容: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 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使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这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现,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措施:
①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两个“五年计划”
2.结果:
到 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富农被消灭,分散的小生产变成集中的大生产,但是也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苏联模式
1、定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苏联模式
材料: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化开始。由于轻工业化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化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斯大林
根据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表现与评价?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苏联模式
3.表现
(1)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 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 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俄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巩固练习
1.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巩固练习
2.《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巩固练习
3.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恢复自由贸易 D.推行农业集体化
巩固练习
4.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不是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而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主要是因为( )
A.苏联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
B.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C.美国对苏联实行技术封锁
D.苏联人排斥西方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