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课PPT】【名师系列】5.3 多样的文化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优课PPT】【名师系列】5.3 多样的文化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5 11:32:25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名师系列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葡萄牙、西班牙在15世纪时期开始探险,希望通过新航路获取更多的财富、新的领土和扩大殖民地。他们开始寻找一条能够避开陆路的新航线。
1497年,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路线航行,绕过好望角,1498年到达印度。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领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历史背景
课标要求: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利用文化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建立表象认知。在积累的基础上,重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课程标准
区域认知 能够用实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人地协调观 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能够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学会尊重别人的语言、宗教和文化。
综合思维 理解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能够学会分析不同习俗形成的原因。
核心素养
篇章四
01
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一)
正因为当年西班牙的世界性殖民,使得世界有50多个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因此,西班牙语成为除了英语之外,普及性和广泛性最多的语言。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语言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语言
世界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联合国网站上的工作语言
汉语
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2023年世界人口排名前十的国家:
印度:人口超过14.26亿
中国:人口超过14.25亿
美国:人口超过3.39亿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77亿
巴基斯坦:人口超过2.39亿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2.23亿
巴西:人口超过2.16亿
孟加拉国:人口超过1.72亿
俄罗斯:人口超过1.4亿
墨西哥:人口超过1.3亿
中国:人口超过14.25亿
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国家56个,地区2个)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原因是殖民扩张与国际贸易。
语言有什么用?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二)
他们把什么宗教推广在这里?
基督教
宗教的产生
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宗教信仰自由
破除迷信
取缔邪教
宗教
迷信
邪教

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Top1 耶稣
“粉丝”约有24.6亿
Top2 穆罕默德
“粉丝”约有20亿
Top3 释迦牟尼
“粉丝”约有3.6亿
比一比:谁的粉丝多?
基督教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创始人:耶稣
形成地区:亚洲西部
分布地区: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典籍:《圣经》
我是意大利人,信仰基督教,每个礼拜日都去教堂做礼拜。圣诞节也是我们重要的节日,我们被称为教士和修女。
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山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创始人:穆罕默德
形成地区:阿拉伯半岛
分布地区: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典籍:《古兰经》
我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我们的宗教活动常在清真寺进行,我们被称为穆斯林。
沙特阿拉伯麦加大清真寺
佛教
世界第三大宗教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
形成地区:亚洲南部(古印度)
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典籍:《大藏经》
我是泰国人,佛教是我们的国教,佛寺遍布全国,我们被称为和尚和尼姑。
中国洛阳龙门石窟
阅读世界宗教分布图:找出其主要分布区
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欧洲、美洲、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根据图片总结各宗教建筑特征
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
麦加大清真寺
佛教的代表性建筑
缅甸仰光大金塔
世界著名的佛塔
尖塔高耸,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为主,雕像众多,顶部有十字架。
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顶部有月亮。
一般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顶部为塔形,有法轮。
02
不同的文化习俗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二)
南美洲
是玉米的原产地
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
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考讨论:这些地区的饮食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欧洲西部
面包与烤牛肉
东亚、东南亚
米饭
拉丁美洲
玉米饼
1、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欧洲西部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形平坦,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的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1、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东亚、东南亚的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筷子就餐。
1、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拉丁美洲的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茶叶原产于我国,茶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欧洲很多国家不种植茶树,缺盛行饮茶。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16世纪,欧洲人通过有关著作了解了中国茶叶。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把少量茶叶运回欧洲后,饮茶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时尚。
18世纪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当时的欧洲知名度成为茶叶生产基地,所产茶叶走进欧洲百姓的生活。现在,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饮品之一。
思与学-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三)
安第斯山脉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彭丘来御寒了。后来出现的记载描述,西班牙统治者侵略美洲大陆,印第安妇女便给自己对抗外敌的丈夫儿子编织这种不仅能御寒还能起到防御作用的彭丘。
在南美,制作彭丘的原料主要是羊驼毛。羊驼是南美安第斯地区特有的动物。
2、传统服饰与自然环境
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每逢重大的节日,人们往往穿上传统服饰,欢庆佳节。
蒙古族服饰
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图为亚洲北部某地民众身穿传统服饰参加驯鹿拉雪机比赛,庆祝驯鹿日。

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图为亚洲南部某地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藏袍能够适应高原上的寒冷气候和日较大的温度波动。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三)
根据服饰,推测当地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
保守估计,每一只羊驼能够负担起37公斤的重物,在崎岖的山路穿行19公里。
3、传统交通方式与自然环境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现在,有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数地方以现代交通方式为主。
古道上运送茶叶的骆驼商队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三)
茅草屋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4、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探究一:西亚民居的墙厚、窗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墙厚: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
窗小:可以减少吹进放入热风。
4、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探究二:东南亚民居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上下两层:通风散热,防潮;
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4、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探究三:黄土高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十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
4、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探究四:寒带地区民居特点(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雪广布。
冰屋半地穴,呈半球形,抵御风暴,墙体厚,防风保暖;就地取材。
5、尊重世界各地的礼仪
大年三十、除夕的习俗,家团圆、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吃饺子、守岁熬夜。

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
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影响
(23-24七上·四川宜宾期末)翠屏区的万先生出国游玩,下图是在A半岛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该地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推知当地
居民可能信奉(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2.图中A半岛的人种主要是( )
A.黄种人 B.混血人种 C.黑种人 D.白种人
3.在A半岛上,万先生听到当地居民说的主要语言是( )
A.汉语 B.西班牙语 C.阿拉伯语 D.英语
B
D
C
同学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比如: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矗立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读宗教建筑物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来自非洲北部穆罕默德的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最有可能的是( )
A.道观 B.寺庙 C.清真寺 D.教堂
5.穆罕默德最有可能对应的人种是( )
A.混血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白色人种
D
C
同学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比如: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矗立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读宗教建筑物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B.世界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
C.英语使用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
D.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居民多为穆斯林
B
巴布亚新几内亚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大部分地区被茂密的雨林覆盖。“A”形茅屋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高度可达25米,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下图为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景观图和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7~8题。
7.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寒冷干燥
C.全年温和多雨 D.全年炎热干燥
8.对“A“形茅屋的建筑特点和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草席做墙——防寒保暖 B.屋顶陡峭——便于排水
C.墙体低矮——防潮防火 D.土石材质——降温通风
A
B
跨学科主题实践作业
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商贸、文化联系,成为和平发展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作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请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一带一路对本地区文化传播的影响。
名师系列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地理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多样的文化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分两部分“不同的语言和宗教”和“不同的文化习俗”。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主要体现出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七大洲的分布进行巩固,又能促使学生对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具有更深的认识,为下一阶段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传统民居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分析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文化和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能够用实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人地协调观: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能够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学会尊重别人的语言、宗教和文化。 综合思维:理解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学会分析不同习俗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不同地区的传统饮食、传统服饰、 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不同地区的传统饮食、传统服饰、 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历史背景 葡萄牙、西班牙在15世纪时期开始探险,希望通过新航路获取更多的财富、新的领土和扩大殖民地。他们开始寻找一条能够避开陆路的新航线。 1497年,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路线航行,绕过好望角,1498年到达印度。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领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讲授新课 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课件展示:麦哲伦工作报告一 亲爱的国王: 来到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他们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类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骑着一种有趣的动物,吃的是一种叫做玉米的食物,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没有国界和国王。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推广在了这里,我坚信,这里的一切终将属于您——我伟大的陛下。 麦哲伦 *月*日 讲述:正因为当年西班牙的世界性殖民,使得世界有50多个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因此,西班牙语成为除了英语之外,普及性和广泛性最多的语言。西班牙语也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 课件展示:西班牙语分布地区。 讲述:除了西班牙语,联合国官方语言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联合国工作语言还有:英语、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 课件展示:联合国网站上的工作语言。 提问:汉语为什么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学生回答:中国人数众多。 提问:英语为什么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学生回答:殖民扩张与国际贸易。 提问:除了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全球还有多种语言,这些语言留存至今,说明语言非常重要,语言具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课件展示:麦哲伦的工作报告二 提问:他们把什么宗教带到了这里? 回答:基督教。 讲解:宗教的产生,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比一比:三大宗教谁家的粉丝多呢? 学生回答:基督教。 提问: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宗教建筑、教义、主要习俗、祈祷语等是什么? 教师小结: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基督教徒每个礼拜日都去教堂做礼拜。圣诞节也是他们重要的节日,他们被称为教士和修女,教义为圣经,祈祷语为愿主保佑。 伊斯兰教形成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称回教或清真教。宗教活动常在清真寺进行,他们被称为穆斯林。教义为古兰经,祈祷语为真主至大。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世界第三大宗教。宗教建筑为佛寺。他们被称为和尚和尼姑。教义为佛经,祈祷语为阿弥陀佛。 活动:阅读世界宗教分布图:找出其主要分布区。 学生讨论回答:基督教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分布于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活动:根据图片总结各宗教建筑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基督教是尖塔高耸,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为主,雕像众多。顶部有十字架。伊斯兰教是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顶部有月亮。佛教是一般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顶部为塔形,有法轮。 承转: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 课件展示:麦哲伦工作报告三 讲述:当地人吃的玉米,原产地即为南美洲。 讲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 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承转: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们的用餐方式也不尽相同。 问题引领:读图5.14,分析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有哪些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讲述: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思与学:欧洲为什么也有饮茶?茶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早在16世纪,欧洲人通过有关著作了解了中国茶叶。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把少量茶叶运回欧洲后,饮茶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时尚。18世纪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当时的欧洲殖民地成为茶叶生产基地,所产茶叶主要供应欧洲,茶叶开始走进欧洲百姓的生活。现在,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饮品之一。 课件展示:茶马古道。 课件展示:麦哲伦工作报告。 提问:当地人穿的类似袍子的是什么衣服呢? 讲述:安第斯山脉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彭丘来御寒了。后来出现的记载描述,西班牙统治者侵略美洲大陆,印第安妇女便给自己对抗外敌的丈夫儿子编织这种不仅能御寒还能起到防御作用的彭丘。 在南美,制作彭丘的原料主要是羊驼毛。羊驼是南美安第斯地区特有的动物。 讲述: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每逢重大的节日,人们往往穿上传统服饰,欢庆佳节。(课件展示蒙古族服饰) 展示图片:亚洲北部某地和气候炎热的东南亚,人们的传统服饰。 学生讨论回答: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 讲述: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藏袍能够适应高原上的寒冷气候和日较大的温度波动。 课件展示:麦哲伦工作报告。 提问:当地人出现骑着的是什么奇特有趣的动物呢?根据服饰,推测当地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羊驼。 讲述:保守估计,每一只羊驼能够负担起37公斤的重物,在崎岖的山路穿行19公里。 问题引领:读图5.16,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交通方式有哪些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现在,有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数地方以现代交通方式为主。 问题引领:读图5.17,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交通方式有哪些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亚洲东南部的有些地区,河道纵横,陆地交通不变,人们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骆驼商队行走。 课件展示:麦哲伦工作报告。 提问:从他们居住的茅草屋图上,可以看出来当地是什么环境特征呢? 学生回答:略。 承转: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适应气候的特征。 想一想:阅读图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活动:阅读图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问题引领:(1)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有助于竹木的生长,而竹木又具有质感特别、装饰性好、物理性好等特点。亚洲西部热带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多选用土作建筑材料。 问题引领:(2)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亚洲西部热带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木楼或竹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采用竹木作建筑材料。 课堂探究:黄土高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讲述: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十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 课堂探究:寒带地区民居特点(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讲述: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雪广布。冰屋半地穴,呈半球形,抵御风暴,墙体厚,防风保暖;就地取材。 讲述: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本课小结:略。 随堂检测:略。 课后实践: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商贸、文化联系,成为和平发展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作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请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一带一路对本地区文化传播的影响。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