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出自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内容安排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之后,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既巩固上节学习的数据的定性分析,又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形式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建立全面认识地理问题的地理思维模式。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初步概括出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人地协调:正确看待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理解降水给生产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差异。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图、资料图表等多种形式的降水资料,分析归纳影响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能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降水变化和分布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分析等降水量线图,从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弯曲等情况判断降水的多少和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秦二世元年七月,正是黄淮流域的雨季,一支被征发去屯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的戍卒,因突遇暴雨,滞留于蕲县大泽乡(在今安徽省宿州市),按照秦法,戍卒服役误期要杀头问罪。眼看期限一天天临近,距离渔阳还千里路程,前方道路却被暴雨阻断。九百名戍卒愈发焦虑。戍卒中的两名首领陈胜与吴广商量,横竖都是一死,不如与暴秦拼死一搏,大雨倾盆的夜晚,唤醒戍卒们对秦朝暴政的反抗,他们被陈胜、吴广鼓动,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之后,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 一场暴雨,最终奔涌成淹没大秦帝国的滚滚洪流。 【设问】如何得知全国的降雨情况? 【自答】 雨泽奏报是自秦汉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即州县一级的官员必须定期向朝廷上报当地的降水情况,即所谓的“上雨泽”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提问】“雨泽” 中需要“上” 哪些呢?展示《秦律十八种》并从中寻找原因。 【学生回答】①雨下到庄稼和待耕地的田亩顷数。②雨水不足、适量和过多的田亩顷数。③遭受干旱、暴风雨、水湮和虫害的田亩顷数。 【提问】“雨泽” 中需的“雨” 指的是?展示降雨、降雪、冰雹、雾、霜等。 【回答】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降雪和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提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为什么在立春、立夏、立秋这些时间节点,都需要“上雨泽”呢? 【回答】降水在变化,降水有多有少。 【提问】展示《秦律十八种》中写到“雨为澎,及秀粟 ,辄以书言澎稼……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如何判断“雨少多”? 【展示】古代测量雨量的工具——圆罂。 【讲述】从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记载的数学题来看,测量雨水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几种方式。然而,“天池盆”所接的雨水深度,往往可能是平地的好几倍。可见,古代测量雨量的工具并不精确,我们现代人如何更精准的测量雨量呢? 【讲述】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测量降水的仪器是雨量器, 一般用毫米(mm)来表示。 【活动】怎么写“雨泽奏报”,能让朝廷预拨赈灾款呢?(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变化) 【展示】读图4.19,回答以下问题。 (1)各月降水分配均匀吗? (2)乙地降水较多的月?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3)乙地较少的月?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4)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如何? 【活动】完成P81“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各组撰写本组“雨泽” 【小结】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承转】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 有的地方降水少。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 【讲述】教师强调等降水量线是指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的作用包括:可以直观地反映降水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等降水量线的疏密程度判断降水差异的大小;可以通过等降水量线的弯曲情况判断降水的高低和变化趋势。教师通过地图展示等降水量线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和作用。 【活动】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析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的降水递变规律。 分析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西岸的年降水量差异。 分析南、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 请找出世界“雨极”和“干极”分别是哪里。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跨学科主题实践作业】: 制作古代雨量器: 我们常用“倾盆大雨”来形容雨大势急。在古代,“盆”除了用于生活外,还是一种原始雨量器。 从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记载的数学题来看,测量雨水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几种方式。 请查阅相关史料,动手复原这四种雨量器,并计算其中的“天池测雨”题。 附:“ 天池盆测雨”题:在下雨时,用一个圆台形的天池盆接雨水。天池盆盆口直径为二尺八寸,盆底直径为一尺二寸,盆深一尺八寸。若盆中积水深九尺,则该处的平底降水量为____寸。
2 / 2(共45张PPT)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名师系列-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本条内容要求的重点是学会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区域尺度为世界。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初步概括出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人地协调 正确看待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理解降水给生产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差异。
综合思维 能够根据地图、资料图表等多种形式的降水资料,分析归纳影响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 能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品质。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大泽起义》
史实背景
秦二世元年七月,正是黄淮流域的雨季,一支被征发去屯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的戍卒,因突遇暴雨,滞留于蕲县大泽乡(在今安徽省宿州市),按照秦法,戍卒服役误期要杀头问罪。眼看期限一天天临近,距离渔阳还千里路程,前方道路却被暴雨阻断。九百名戍卒愈发焦虑。戍卒中的两名首领陈胜与吴广商量,横竖都是一死,不如与暴秦拼死一搏,大雨倾盆的夜晚,唤醒戍卒们对秦朝暴政的反抗,他们被陈胜、吴广鼓动,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之后,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
一场暴雨,最终奔涌成淹没大秦帝国的滚滚洪流。
如何得知全国的降雨情况?
“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后汉书·礼仪志》
雨泽奏报是自秦汉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即州县一级的官员必须定期向朝廷上报当地的降水情况,即所谓的“上雨泽” 。
“雨泽”中需要“上”哪些呢?
雨下到庄稼和待耕地的田亩顷数。
雨水不足、适量和过多的田亩顷数。
遭受干旱、暴风雨、水湮和虫害的田亩顷数。
“雨泽” 中的“雨”指的是?
降雨
降雪
冰雹
雾
霜
“雨泽” 中的“雨”指的是?
降雨
降雪
冰雹
雾
霜
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后汉书·礼仪志》
为什么在立春、立夏、立秋这些时间节点,都需要“上雨泽”呢?
“雨为澎,及秀粟 ,辄以书言澎稼……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
如何判断“雨少多”?
古代测量雨量的工具——圆罂
从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记载的数学题来看,测量雨水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几种方式。
然而,“天池盆”所接的雨水深度,往往可能是平地的好几倍。
思与学-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我国古代的降水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古代降水记载中,科学价值较高的是清代的《晴雨录》,它是有组织的、连续的天气记录。
《晴雨录》记载的内容通常包括阴晴、雨雪、雷电、风等,其中关于雨雪的记载还特别注明下雨、下雪的起止时间,并用大、小、细、微等标量雨雪程度。
所谓“雨雪分寸”,就是用尺寸(市尺)记录每次下雪的积雪厚度。“雨雪分寸”可以反映土壤含水状况。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某地一日(一月、一年)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测量
分组探究
日降水量
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
季节变化
怎么写“雨泽奏报”,
能让朝廷预拨赈灾款呢?
怎么写某地“雨泽奏报”,能让朝廷预拨赈灾款呢?
读右图北半球甲地和乙地降水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各月降水分配均匀吗?
乙地降水较多的月?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乙地较少的月?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甲地各月降水均匀,乙地各月降水不均匀。
乙地6—9 月的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
乙地10月至次年5月的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冬季。
怎么写某地“雨泽奏报”,能让朝廷预拨赈灾款呢?
北半球
北半球
甲地全年各月降水量较为平均,季节变化小。
乙地全年最高月降水量出现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
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表4.2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根据降水量数值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绘制的图4.20,说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
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少?
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7、8、9月
降水量较多
12、1、2月
降水量较少
年降水量大概700毫米
该地降水变化的主要特点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分配不均匀
各组撰写本组“雨泽”
1 4 7 10 月份
夏季多雨
北半球
冬季多雨
北半球
全年湿润
全年多雨
全年少雨
“雨泽”撰写总结
降水量柱状图判读:
看“总量”
说“多少”
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
(多雨>2000mm,
少雨<125mm)
看“差值”
说“变化”
读取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最值出现的月份。
看“极值”
对“月份”
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看“数量”
说“多少”
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降水多;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间,湿润;月降水量在25~50毫米间,降水少;月降水量低于25毫米,干燥。
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 有的地方降水少。
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
在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2000㎜
200㎜
纬度因素
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1000㎜以上
200㎜以下
大气环流
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
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海陆因素
全球“雨泽”该如何撰写呢?
请找出世界“雨极”和“干极”分别是哪里。
“雨极”:乞拉朋齐;
“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据气象记录,1861年的一年中,这里的降雨量达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时隔99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8月至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降雨量,打破了它自己保持的纪录。
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
宽广的漏斗状谷地向南敞开;
暖湿的西南季风进入谷地时被迫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6~9月来自印度洋大量的水汽,在谷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乞拉朋齐
迎风坡,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凝结降水。
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稀少(雨影区)。
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该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
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阿塔卡马沙漠少雨的原因
阿塔卡马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寒冷干燥的秘鲁寒流,正从智利身边经过,这种寒流本身就十分冷燥,并不能使大陆得到润湿空气的调解。
秘鲁寒流
世界降水的分布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1.图中降水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1.在下图所示的大陆中,正确反映世界降水量分布状况的是( )
A. B.
C. D.
B
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融入市民生活,不少城市出现了一种新鲜事物——共享雨伞。共享雨伞是指在降水较多的商业区、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区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和“共享雨伞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4题。
3.关于图中字母所在地区降水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地区降水多于B地区
B.C地区降水少于D地区
C.E地区降水少于F地区
D.D地区降水多于A地区
4.从降水量多少方面分析,图中各地最适合设置共享雨伞的是( )
A.A地 B.B地 C.D地 D.F地
A
A
跨学科主题实践作业——制作古代雨量器
我们常用“倾盆大雨”来形容雨大势急。在古代,“盆”除了用于生活外,还是一种原始雨量器。
从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记载的数学题来看,测量雨水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几种方式。
请查阅相关史料,动手复原这四种雨量器,并计算其中的“天池测雨”题。
附:“ 天池测雨”题:在下雨时,用一个圆台形的天池盆接雨水。天池盆盆口直径为二尺八寸,盆底直径为一尺二寸,盆深一尺八寸。若盆中积水深九尺,则该处的平底降水量为多少寸?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名师系列-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