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13:48:02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4七上·望城期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北京人遗址 ,②是长阳人遗址, ③是元谋人遗址, ④是马坝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人类的认识。
2.(2024七上·望城期末)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考古学者收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大禹治水的画像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化石
C.炎黄战蚩尤的相关传说 D.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化石属于考古发现,说明河姆渡人学会种植农作物水稻,最能证实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故选B项。
大禹治水治理黄河水患,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但人物画像不能作为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最可信的依据,排除A项;
传说中包含某些比较可信的历史资料,但不是最可信的依据,且炎黄战蚩尤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与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无关,排除C项;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描绘的关于原始居民定居生活的情况,不是最为可信的依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料价值。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七上·望城期末)学者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 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
B.华夏民族种类繁多
C.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人的姓氏十分集中,几乎全出自于炎帝和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选C项。
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是云南元谋人,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姓氏,不是民族种类,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姓氏,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禅让制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4.(2024七上·望城期末)《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上述材料记录的是(  )
A.西周禅让制 B.商朝世袭制 C.西周分封制 D.西周奴隶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士”,故选C项。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排除A项;
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时代继承的制度,排除B项;
奴隶制是一种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与题干“兄弟之国”“姬姓之国”相关的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5.(2024七上·望城期末)“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由此可知(  )
A.鼎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是青铜器的主要类别
C.周代的鼎多为食器 D.商代青铜器工艺高超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可知,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的制度。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的象征,故选A项。
材料强调的是周王朝对礼器使用的规定,未涉及鼎是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周王朝对礼器使用的规定,材料未涉及周代的鼎多为食器,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工艺水平情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周青铜器。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七上·望城期末)《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可以掌控四川气候的变化 B.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C.促使桂林地区变为天府之国 D.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浇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
都江堰位于四川的成都平原,并未涉及整个四川,且水利工程无法掌控气候变化,排除A项;
都江堰位于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与桂林无关,排除C项;
都江堰解决的是岷江水患,无法彻底解决蜀地水害灾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7.(2024七上·望城期末)“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蠃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统一六国,相关历史人物是秦始皇,C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排除A项;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排除B项;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相关知识的掌握。
8.(2024七上·望城期末)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了“推恩令”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了郡国并行 D.派霍去病北击匈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故选A项。
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导致图示中的问题,排除C项;
汉武帝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图示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推恩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七上·望城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4七上·望城期末)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选项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是(  )
A.《黄帝内经》 B.《九章算术》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汉时期”“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结合所学可知,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等,故选D项。
《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医学文献,排除A项;
《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的数学名著,排除B项;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伤寒杂病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两汉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上·望城期末)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答案】C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到222年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处于公元3世纪早期, C 项正确;
公元2世纪早期指100到130年, A 项错误;
公元2世纪晚期指170到199年, B 项错误;
公元3世纪晚期指270到299年,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与世纪换算。
12.(2024七上·望城期末)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选D项。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题14分,15题14分,16题14分,共52分)
13.(2024七上·望城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瓦解?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南方经济方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制度:井田制。
(2)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1)现象:根据材料一“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这其中就包括西周以来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2)原因:根据材料二“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可知,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
影响:根据材料二“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制度:井田制。(2)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农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
(1)现象:根据材料“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这其中就包括西周以来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2)原因:根据材料“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可知,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
影响: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4.(2024七上·望城期末)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施该制度的目的。
(2)材料二所示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中哪一制度对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影响最为深远?
(3)材料三中“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诸多措施所反映的主题。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郡县制。
(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示可知,周天子将功臣、亲属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天子,定期朝贡,带兵作战,这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王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示可知,“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辖。
制度:根据图示“郡(守)”“县(令或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
(3)措施:根据材料三“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各地设立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主题: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汉武帝实行诸多措施所反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答案为:(1)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郡县制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1)政治制度:根据图示可知,周天子将功臣、亲属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天子,定期朝贡,带兵作战,这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王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政治制度:根据图示可知,“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辖。
制度:根据图示“郡(守)”“县(令或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
(3)措施:根据材料“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各地设立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主题: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汉武帝实行诸多措施所反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5.(2024七上·望城期末)文明·互鉴·交流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材料二
这条道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材料三 以下是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画像砖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先秦学说,哪一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2)写出材料二中“这条道路”的名称。这条路的开通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的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的历史现象,并说明这一现象。
(4)依据材料四,谈谈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
【答案】(1)学说: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儒家的 “以德治国”;墨家的互爱互利、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法家的“依法治国”。 (任选一家即可)
(2)名称:丝绸之路;作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或汉族的饮 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4) 措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 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1)学说: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可得出,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 题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得出,儒家的“以德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 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得出,墨家的互爱互利、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 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可得出,法家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2)名称: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从都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欧洲的陆上通道是丝绸之路。
作用: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 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 脉。
(3)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可知,汉族人吃羊肉串,少数民族男子耕田,穿裤褶服的汉族女子说明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民族交融。
说明:根据图片可知,图②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图①和图③说明汉族的饮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三幅图都足以说明出现民族交融。
(4)措施:根据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 .....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 是多元的、多向.....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 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得出,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为了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故答案为:(1)学说: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儒家的 “以德治国”;墨家的互爱互利、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法家的“依法治国”。 (2)名称:丝绸之路;作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或汉族的饮 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4)措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 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学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学说: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可得出,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 题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得出,儒家的“以德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 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得出,墨家的互爱互利、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 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可得出,法家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2)名称: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从都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欧洲的陆上通道是丝绸之路。
作用: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 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 脉。
(3) 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可知,汉族人吃羊肉串,少数民族男子耕田,穿裤褶服的汉族女子说明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民族交融。
说明:根据图片可知,图②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图①和图③说明汉族的饮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三幅图都足以说明出现民族交融。
(4)措施:根据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 .....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 是多元的、多向.....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 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得出,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为了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16.(2024七上·望城期末)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致力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哪次改革?依据材料说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这次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魏孝文帝在“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3)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之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上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
原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作用: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处理民族关系;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借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改革:根据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商鞅变法;
原因: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得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二“北魏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出处理民族关系;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因此得出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故答案为:(1)改革:商鞅变法;原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作用: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处理民族关系;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借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历史知识。
(2)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1)改革:根据材料描述的“卫鞅”进行的变法,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商鞅变法;
原因: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得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北魏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出处理民族关系;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因此得出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1 / 1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4七上·望城期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4七上·望城期末)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考古学者收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大禹治水的画像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化石
C.炎黄战蚩尤的相关传说 D.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3.(2024七上·望城期末)学者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 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
B.华夏民族种类繁多
C.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影响深远
4.(2024七上·望城期末)《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上述材料记录的是(  )
A.西周禅让制 B.商朝世袭制 C.西周分封制 D.西周奴隶制
5.(2024七上·望城期末)“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由此可知(  )
A.鼎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是青铜器的主要类别
C.周代的鼎多为食器 D.商代青铜器工艺高超
6.(2024七上·望城期末)《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可以掌控四川气候的变化 B.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C.促使桂林地区变为天府之国 D.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
7.(2024七上·望城期末)“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8.(2024七上·望城期末)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了“推恩令”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了郡国并行 D.派霍去病北击匈奴
9.(2024七上·望城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0.(2024七上·望城期末)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选项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是(  )
A.《黄帝内经》 B.《九章算术》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1.(2024七上·望城期末)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12.(2024七上·望城期末)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题14分,15题14分,16题14分,共52分)
13.(2024七上·望城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瓦解?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南方经济方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4.(2024七上·望城期末)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施该制度的目的。
(2)材料二所示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中哪一制度对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影响最为深远?
(3)材料三中“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诸多措施所反映的主题。
15.(2024七上·望城期末)文明·互鉴·交流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材料二
这条道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材料三 以下是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画像砖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先秦学说,哪一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2)写出材料二中“这条道路”的名称。这条路的开通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的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的历史现象,并说明这一现象。
(4)依据材料四,谈谈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
16.(2024七上·望城期末)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致力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哪次改革?依据材料说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这次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魏孝文帝在“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3)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之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上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北京人遗址 ,②是长阳人遗址, ③是元谋人遗址, ④是马坝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人类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化石属于考古发现,说明河姆渡人学会种植农作物水稻,最能证实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故选B项。
大禹治水治理黄河水患,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但人物画像不能作为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最可信的依据,排除A项;
传说中包含某些比较可信的历史资料,但不是最可信的依据,且炎黄战蚩尤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与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无关,排除C项;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描绘的关于原始居民定居生活的情况,不是最为可信的依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料价值。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人的姓氏十分集中,几乎全出自于炎帝和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选C项。
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是云南元谋人,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姓氏,不是民族种类,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姓氏,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禅让制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士”,故选C项。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排除A项;
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时代继承的制度,排除B项;
奴隶制是一种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与题干“兄弟之国”“姬姓之国”相关的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可知,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的制度。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的象征,故选A项。
材料强调的是周王朝对礼器使用的规定,未涉及鼎是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周王朝对礼器使用的规定,材料未涉及周代的鼎多为食器,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工艺水平情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周青铜器。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浇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
都江堰位于四川的成都平原,并未涉及整个四川,且水利工程无法掌控气候变化,排除A项;
都江堰位于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与桂林无关,排除C项;
都江堰解决的是岷江水患,无法彻底解决蜀地水害灾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蠃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统一六国,相关历史人物是秦始皇,C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排除A项;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排除B项;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相关知识的掌握。
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故选A项。
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导致图示中的问题,排除C项;
汉武帝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图示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推恩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汉时期”“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结合所学可知,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等,故选D项。
《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医学文献,排除A项;
《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的数学名著,排除B项;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伤寒杂病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两汉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到222年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处于公元3世纪早期, C 项正确;
公元2世纪早期指100到130年, A 项错误;
公元2世纪晚期指170到199年, B 项错误;
公元3世纪晚期指270到299年,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与世纪换算。
12.【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选D项。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
13.【答案】(1)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制度:井田制。
(2)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1)现象:根据材料一“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这其中就包括西周以来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2)原因:根据材料二“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可知,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
影响:根据材料二“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制度:井田制。(2)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农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
(1)现象:根据材料“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这其中就包括西周以来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2)原因:根据材料“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可知,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
影响: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4.【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郡县制。
(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示可知,周天子将功臣、亲属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天子,定期朝贡,带兵作战,这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王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示可知,“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辖。
制度:根据图示“郡(守)”“县(令或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
(3)措施:根据材料三“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各地设立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主题: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汉武帝实行诸多措施所反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答案为:(1)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郡县制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1)政治制度:根据图示可知,周天子将功臣、亲属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天子,定期朝贡,带兵作战,这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王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政治制度:根据图示可知,“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辖。
制度:根据图示“郡(守)”“县(令或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
(3)措施:根据材料“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各地设立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主题: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汉武帝实行诸多措施所反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5.【答案】(1)学说: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儒家的 “以德治国”;墨家的互爱互利、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法家的“依法治国”。 (任选一家即可)
(2)名称:丝绸之路;作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或汉族的饮 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4) 措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 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1)学说: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可得出,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 题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得出,儒家的“以德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 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得出,墨家的互爱互利、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 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可得出,法家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2)名称: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从都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欧洲的陆上通道是丝绸之路。
作用: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 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 脉。
(3)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可知,汉族人吃羊肉串,少数民族男子耕田,穿裤褶服的汉族女子说明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民族交融。
说明:根据图片可知,图②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图①和图③说明汉族的饮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三幅图都足以说明出现民族交融。
(4)措施:根据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 .....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 是多元的、多向.....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 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得出,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为了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故答案为:(1)学说: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儒家的 “以德治国”;墨家的互爱互利、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法家的“依法治国”。 (2)名称:丝绸之路;作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或汉族的饮 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4)措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 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学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学说: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可得出,道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 题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得出,儒家的“以德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 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得出,墨家的互爱互利、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根据材料“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 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可得出,法家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2)名称: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从都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欧洲的陆上通道是丝绸之路。
作用: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 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 脉。
(3) 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可知,汉族人吃羊肉串,少数民族男子耕田,穿裤褶服的汉族女子说明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民族交融。
说明:根据图片可知,图②少数民族男子用牛耕地,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农耕;图①和图③说明汉族的饮食、服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三幅图都足以说明出现民族交融。
(4)措施:根据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 .....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 是多元的、多向.....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 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得出,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为了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
16.【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
原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作用: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处理民族关系;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借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改革:根据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商鞅变法;
原因: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得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二“北魏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出处理民族关系;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因此得出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故答案为:(1)改革:商鞅变法;原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作用: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处理民族关系;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借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历史知识。
(2)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1)改革:根据材料描述的“卫鞅”进行的变法,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商鞅变法;
原因: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得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北魏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出处理民族关系;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因此得出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关系党的改善。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