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曲欣赏《列子》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作‘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一起来和我们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毛主席在中共
七大上的讲话寓言:
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大都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富于哲理。列 子 简 介 列御寇,东周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整 体 感 知课 文 翻 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面积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黄河北岸的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将近面对苦于曲折,绕远商量险峻的大山“直”,一直全部汉水南面赞同表示修饰阻塞无义家纷纷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 尾,隐土
之北。”提出疑问凭连……都削减把…怎么样哪里纷纷之于土堆况且安放的边上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 垦壤,
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 焉。“返”敲,凿挖掘泥土用箕畚装土石换牙成年男子到姓寡妇孤儿刚刚蹦蹦跳跳前去季节交换才扛语助词 于是率领能挑担的三个儿孙,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代指愚公你太不聪明了凭连……都草木余年,暮年加强反问语气把……怎样表示修饰太非常“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应。通即使愁什么通“无”思想顽固呢穷尽表示承接用来回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 其不 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 断焉。
他,代愚公代愚公移山这件事停止这件事代愚公同“措”,放置持向诚心背高地隔绝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通假字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指:直 (一直)反:返 (往返)陇:垄 (高地)厝:措 (放置)惠:慧 (聪明)学习积累 词性活用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方方七百里
方欲行
丝方尽固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险
固以怪之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其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之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辍耕之垄上焉且焉置土石
惧有伏焉
无垄断焉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战于长勺且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
的三个人(上了山)。
愁什么挖不平呢?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山高路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人力单薄: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智叟愚公之妻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愚公与智叟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
比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愚公精神:成语“愚公移山”的含义:
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智叟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不智:目光短浅不愚:高瞻远瞩自作聪明,嘲讽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愉快助之嘲讽阻之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我们还需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吗?蓝天下的太行山风光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仿古风格的中华愚公村:愚公移山纪念雕塑愚公移山雕塑愚公井愚公村村民盖房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胡锦涛: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课件49张PPT。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列子》愚 公移山山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作者作品简介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太行 万仞 惩 塞 汝
曾 诸 箕畚 荷 孀
龀 叟 匮 厝 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hángrènchéngsèrǔzēngzhūjīběnhèshuāngchènsǒukuìcuòyōng 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B
听课文朗读录音字词解释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古代七尺或
八尺为一仞。古代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面积高度……的人表修饰北面的
高山。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顺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我和险峻的大山。……的样子互
相他的凭借的且置土石
(于)焉众人纷
纷的说竭尽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于是率领……的敲凿挖土用箕畚蹦蹦跳跳去他们冬夏成年
男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蠕妻弱子。虽我表修饰拐弯制
止他,代
指愚公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凭借(你)残余的岁月,
剩余的力气。并把怎么样思想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竟比得上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表转折加
大增
高为什
么表顺
接铲
平停代词,代
这件事向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从这时水的北面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快要到90岁了,面对着山住着。他苦于被北面的大山所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再 说,往哪儿放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部。”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变换季节,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有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的无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 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指通豫南: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一、通假字“指”通“直”“反”通“返” (往返)“惠”通“慧” (聪明)“厝”通“措” (放置)“陇”通“垄”字词句小结 1.“之”字的用法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 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
我之死 / 汝心之固
1)结构助词,“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一词多义3)指示代词:
4)人称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连词,表修饰:
2) 表顺承:
3)表转折: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2.“而的用法1)代词,“他的”:
“他”: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3.“其”的用法1)副词,“将”:
2)连词,“况且”:年且 九十且焉置土石?4.“且”的用法5.“于”的用法1)介词,“到”:
2) “向”:达于汉阴告之于帝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2)名词作介宾短语: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四、特殊句式帝感其诚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①(愚公)聚室而谋曰②(室人)杂然相许 ③一厝(于)朔东,一厝(于)
雍南 讨论问题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大、高)
年龄——年且九十
(高)
人员——愚公 遗男 荷担者三夫
工具——箕畚(简陋)
路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远) 3.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聚——谋——率——叩——垦——运4.结果怎样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愚公坚决主张移山,山最终能够移走,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 山不加增”6.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描写。7.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家里人:子孙“杂然相许”
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周围人: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在移山过程中,有谁持反对意见?智 叟——“笑而止之”阻止移山理由智叟愚公阻止移山理由智叟愚公残年余力 不能毁山之一毛8.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不一样。 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 愚公之妻智叟 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献:提出,不反对而笑:讥笑君:是尊称残年:极端鄙视损:减少山之土“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妻子的态度:关心智叟的态度:轻视嘲讽9.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愚 公智 叟发展观点不愚静止观点不智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
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止
的观点看问题;“愚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
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说,愚
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
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10.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射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1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
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
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
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
奋斗的道理。1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
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
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
质上的不同。13.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14.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的去路, 如果缺乏这种精神, 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将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归纳总结听说:愚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要运多久哇!!! 如果天帝不移走两座大山,愚公能够移走吗?议一议想一想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课件30张PPT。 愚公移山《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削减。
把······怎么样。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通假字: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甚矣,汝之不惠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地。重要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愁什么挖不平呢?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
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
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
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
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
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
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
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
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
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学习情况检查: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亡以应
(2)对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 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投诸渤海之尾。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思考?两山规模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智叟愚公之妻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愚公移山这件事情
是否笑谈?愚公到底愚
不愚?愚公精神: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有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探究练习:
愚公移山难度太大,留给子孙后代的负担重,想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不去挖山,你认为他可以怎么做呢?请为寓公出一个好点子。愚公移山纪念雕塑愚公移山雕塑愚公村村民盖房1.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愚公村的现代生活给我们哪些启示?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作业:
太行、王屋二山被移走之后还会
有什么故事发生?请发挥想象,写一段
300字左右的文字。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愚公井课件42张PPT。请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
说起来是笑谈讲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简介 听课文朗读,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标注到课本上。太行 万仞 惩 塞 汝
曾 诸 箕畚 荷 孀
龀 叟 匮 厝 雍读准字音hángrènchéngsèrǔcéngzhūjīběnhèshuāngchènsǒukuìcuòyōng把握节奏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住着。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他苦于被北面的大山所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
王屋怎么样?再说,往哪儿放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部。”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
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变换季节,
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
说:“你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的无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 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重点词语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削减。把······怎么样。用箕畚。指山上的草木。即使。愁。之于。固执,顽固。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亡以应:通假字“反”通“返” ,往返“惠”通“慧” ,聪明“厝”通“措” ,放置“陇”通“垄”,高地“亡” 通“无”,没有
特殊句式1、倒装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甚矣,汝之不惠。
2、被动句 3、省略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帝感其诚。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你太不聪明了!愁什么挖不平呢?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之”字的用法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 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
我之死 / 汝心之固
1)结构助词,“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指示代词:
4)人称代词: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连词,表修饰:
2) 表顺承:
3)表转折: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字的用法1)代词,“他的”:
“他”: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其”字的用法1)副词,“将”:
2)连词,“况且”:年且 九十且焉置土石?“且”字的用法“于”字的用法1)介词,“到”:
2) “向”:达于汉阴告之于帝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名词作状语: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二山耸立图家庭会议图毕力平险图愚公智叟论辩图神灵移山图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用原文回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探究2.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呢?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大、高)年纪年且九十
(老)人员愚公 遗男 荷担者三夫工具箕畚
路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少)(简陋)(远) 3.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聚——谋——率——叩——垦——运4.结果怎样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愚公坚决主张移山,山最终能够移走,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6、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
反映怎样?子孙: 杂然相许
妻子: 献疑曰:……且焉置土石遗男: 跳往助之智叟:笑而止之7、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愚公之妻智叟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献:提出,不反对笑:讥笑君:是尊称残年:极端鄙视损:减少山之土“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妻子的态度:关心智叟的态度:轻视嘲讽语气平和8、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有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
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止
的观点看问题;“愚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
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说,愚
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
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9、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10、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
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
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
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
奋斗的道理。11、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12、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
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归纳总结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愚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要运多久哇!!! 如果天帝不移走两座大山,愚公能够移走吗?为故事换一个结尾。作业课件47张PPT。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曲欣赏《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 子 简 介寓言:
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大都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富于哲理。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整 体 感 知课 文 朗读太行 万仞 惩 塞 汝
曾 诸 箕畚 荷 孀
龀 叟 匮 厝 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hángrènchéngsèrǔzēngzhūjīběnhèshuāngchènsǒukuìcuòyōng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面积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黄河北岸的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将近面对苦于曲折,绕远商量险峻的大山“直”,一直全部汉水南面赞同表示修饰阻塞无实义家纷纷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 尾,隐土
之北。”提出疑问凭连……都削减把…怎么样哪里纷纷之于土堆况且安放的边上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 垦壤,
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 焉。“返”敲,凿挖掘泥土用箕畚装土石换牙成年男子到姓寡妇孤儿刚刚蹦蹦跳跳前去季节交换才挑语助词 于是率领能挑担的三个儿孙,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代指愚公你太不聪明了凭连……都草木余年,暮年加强反问语气把……怎样表示修饰太非常“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应。通即使愁什么通“无”思想顽固呢穷尽表示承接用来回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 其不 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 断焉。
他,代愚公代愚公移山这件事停止这件事代愚公同“措”,放置持向诚心背高地隔绝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通假字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指:直 (一直)反:返 (往返)陇:垄 (高地)厝:措 (放置)惠:慧 (聪明)学习积累 词性活用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
的三个人(上了山)。
愁什么挖不平呢?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山高路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人力单薄: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献:提出,不反对笑:讥笑君:是尊称残年:极端鄙视损:减少山之土“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妻子的态度:关心智叟的态度:轻视嘲讽4.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5.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观点全面、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理想远大 意志坚定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观点片面、静止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6、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精神:成语“愚公移山”的含义:
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7.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射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8、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止
的观点看问题;“愚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
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说,愚
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
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9、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纳总结归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我们还需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将有千万座“太行、王
屋”挡住我们的去路, 如果缺乏这种精神, 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将一事无成。愚公移山雕塑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创编故事片断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你学完本文后,有什么启示。请以“困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结束语: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有新理想,
宏伟大业早实现。再见!课件18张PPT。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教学步骤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第一版块: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3分钟)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导学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3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③借助动画再次感知故事。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并生动复述的能力。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第三版块:
合作讨论
探究质疑。
(26分钟)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采用竞赛的方式,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老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并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我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
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此环节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智叟静止的观点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课件14张PPT。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阳
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通“直”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把······怎么样)(用土筐)(指山上的草木)(固执,顽固)(即使)(愁)
(削减)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愚公与智叟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比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