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5 13: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型 新授课 章节 第四章第一节 课 时 1课时
课题 河流地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标 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析: 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要具备识别地貌的能力,还要能够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描述归纳地貌的特点,识别地貌的主要特征。
教材分析 “河流地貌”是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二部分的内容。在学习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之后,学生即将学习有关岩石圈的内容,先学习常见的地貌类型可为后续学习地貌的观察等内容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材先通过描述河流流经山区时形成的“V”形河谷,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特征;接着描述了河流流出山地时形成的冲积平原并介绍其整体形态和意义;随后介绍了河流地貌中牛钜湖的形成过程以及河流三角洲的发育,并用文字介绍了三角洲的沉积物特征;最后展示了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案例。针对本节内容,可以充分基于黄河河流地貌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以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河流地貌之前,已经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对地貌的形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对本节课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理解。但是理解河流各种地貌的具体形成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尝试与各种具体的黄河河流地貌相结合,借助真实情境和地貌形成的动图模型促进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的理解,加深其对黄河河流地貌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加深其地理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江河流地貌景观,观看卫星遥感影像图、景观图等,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的认识,从空间等要素出发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提升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借助长江河流地貌的真实情境,走进长江了解我们国家的第一长河提升对长江区域的认知水平; (3)通过对长江河流地貌的了解,认识到人们利用长江河流地貌进行生产生活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理解河流地貌给人类生存生活、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树立人地协调观。
重点 河流侵蚀作用类型和堆积作用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河流地貌主要特征的描述。
难点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 河流地貌主要特征的描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探究学习法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的视频并作为“导游”带领学生“游客”走进长江学习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长江上下游的地貌特征存在差异。 通过欣赏歌曲,对长江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流水作用形成的各种长江河流地貌奠定基础。
【环节二】自主学习 1.河流地貌的概念 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叫做流水地貌。根据流水的作用方式,一般分为流水___________地貌和流水____________地貌。 2.流水侵蚀作用类型(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3.描述河谷地貌特征的角度(提示:河谷=谷底+谷坡) 描述角度:河谷形态、深度、坡度、宽窄、河谷底部地势和物质形态大小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表格和填空,并提出疑问。 提前查阅资料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理解地貌成因和描述地貌特征做铺垫。
【环节三】新知探究 第一站:金沙江虎跳峡——“V”形河谷 【展示】标注虎跳峡的长江水系图、金沙江虎跳峡卫星遥感影像图和景观图 【设问】①虎跳峡在长江的什么位置?②观察图片,描述此处河谷地貌的特点?③为什么在河流上游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小结】①河流上游②河谷形态呈“V”形,深度较大,谷底较窄,谷坡较陡;河谷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③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强,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读图,说出位置、从“河谷形态、深度、宽度、坡度、谷底物质形态”等角度秒速河谷的特征,并结合地势状况和流水作用方式解释原因。 通过第一站金沙江虎跳峡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V”形谷的形成地点、具体地貌形态使其从地势等空间要素出发分析思考“V形谷的形成原因理解并掌握河流上游的流水下切侵蚀作用。
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站:岷江出山口(都江堰)——冲积扇 【展示】标注岷江出山口的长江水系图、岷江出山口卫星遥感影像图和冲积扇形成示意图 【设问】①观察卫星遥感影像图,思考冲积扇形成的位置和原因;②结合冲积扇形成示意图,描述沉积物颗粒的空间分布特征。③冲积平原对人类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小结】①位置:河流出山口;原因: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搬运的物质的能力减弱,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②自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粗到细,沉积厚度由厚到薄; ③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土地资源。(展示相关的图片进行讲解)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相关材料,思考问题,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冲积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派代表回答。 通过第二站岷江出山口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冲积平原的形成,以及当地劳动人民如何利用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生产,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三站:江汉平原——U形河谷 【展示】标注江汉平原的长江流域图、江汉平原卫星遥感影像图、U形谷景观图 【设问】①江汉平原在长江的什么位置?②观察图片,描述此处河谷地貌的特征。③为什么在河流中下游地区会形成宽而浅的槽形河谷? 【小结】 ①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U(槽)型谷;深度较浅;谷底宽阔;谷坡较缓;底部颗粒物较细。 ③地势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形成宽而浅的槽形河谷。 观察相关图片,独立完成相关问题,并和V形谷进行对比。 通过第三站江汉平原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U形谷的形成地点、具体地貌形态使其从地势等空间要素出发分析思考“V形谷的形成原因理解并掌握河流中下游的流水侧向侵蚀作用。
第四站:“九曲回肠”荆江段——河曲、牛轭湖 【展示】标注荆江天鹅湖位置的长江流域图、荆江段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和景观图 【设问】①荆江天鹅湖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②观察图片,描述该处河流地貌的特点。 ③判断河流的凹凸岸边及对应的外力作用方式。 ④描述河曲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及牛轭湖的发展趋势。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相关的地图资料,展开讨论,思考河曲形成的位置、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并派代表回答。 通过第四站荆江天鹅洲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河曲地貌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河曲的形成地点,以及上游河曲地貌的形成原因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真正理解地貌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①长江中游地区 ②十分弯曲,呈“S”形,有多个明显的拐弯,并且河流旁边有弯月形的小型湖泊。 ③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可以规划港口,凸岸可以规划农田和聚落。 ④形成过程 河道弯曲:河流在平原地区流淌时,地势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流水以侧向侵蚀为主,形成“S”形弯曲河道。 截弯取直:在雨季或水流速度突然增加时,弯曲河道的颈部处可能被河水冲破。 形成牛轭湖:原有的弯曲河道被废弃,流速变慢,泥沙逐渐沉积,最终形成牛轭的湖泊,即“牛轭湖”。
第五站:上海崇明岛——三角洲 【展示】标注山海崇明岛位置的长江水系图、崇明岛遥感卫星影像图和景观图 【设问】①崇明岛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②观察图片,描述此处河流地貌的特征。 ③为什么在入海口的位置发育三角洲。 ④三角洲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小结】①长江入海口 ②近似三角形,河道多分叉。 ③入海口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④沉积物颗粒细,土壤肥厚,适合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 观察相关的图片资料,回答三角洲的位置、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并和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在回顾前四站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推理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并以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重要生长栖息地的例子,使学生明确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环节四】学以致用 独立完成练习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环节五】课堂小结 跟随老师思路,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环节六】作业布置 查阅黄河河流地貌资料,制作一份黄河河流地貌研学旅行攻略,说明黄河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研学旅行攻略。 通过制作攻略,使学生走进“母亲河”——黄河,深化爱护黄河、长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