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五校联盟期中学情调研
高三地理试卷
本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10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考试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科考队员在科考站同一地点每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照片,图1为连续三张照片的合成示意图(图示时间为世界时)。据此回答1-2小题。
1.该科考站为
A.黄河站(78°55′N,11°56′E) B.中山站(62°12′S,58°57′W)
C.泰山站(73°51′S,76°58′E) D.中一冰站(65°43′N,17°22′W)
2.该科考队员在次日1时(I)之后,继续每间隔8小时对太阳拍摄了两张照片(Ⅱ、Ⅲ),则合成图为
A.① B.② C.③ D.④
我国某地11月5日~7日经历了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此次暴雪的形成与冷锋活动和暖平流(空气由相对高温区水平运动到相对低温区)关系密切。图2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风向标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的风向和风力;等值线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大气温度变化,用温度单位℃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据此回答3-4小题。
3.图示时段,该地
A.300百帕处气温一直在增加 B.500百帕处风力持续变大
C.800百帕处暖平流持续存在 D.近地面共有两次升温过程
4.在此次暴雪过程中,图中锋面所在处的气压值约是
A.300百帕 B.500百帕 C.800百帕 D.900百帕
丹麦海峡位于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北通北冰洋,南连北大西洋。丹麦海峡水流湍急,海面之下形成世界海底最大的“瀑布”,约有200千米的宽度,总落差达3500米左右。“海底瀑布”的产生是海水对流运动的直接结果,由海底垂直地形引起的海水下降流动。由于南下的冷水会与较热的水混合并很快扩散,这样“海底瀑布”就能促使北极海区的海水向赤道附近不停地流动。下图为丹麦海峡及其周边海域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5-7小题。
5.丹麦海峡“海底瀑布”形成的条件有
①海底形成大规模海沟 ②深层海水上涌作用强
③海峡两侧海水温差大 ④海域窄且水流速度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夏秋季节丹麦海峡“海底瀑布”显著的原因是
A.极地东风势力增强 B.北极冰川融化量大
C.北大西洋暖流强劲 D.两侧海面高差增大
7.丹麦海峡“海底瀑布”对北大西洋的影响是
A.海水垂直温差加大 B.海底浮游生物减少
C.扰乱表层洋流流向 D.表层海水污染加重
中生代板块挤压导致北秦岭隆升,拉开了秦巴山地地壳演化和外力塑造的序幕。在演化过程中,嘉陵江汇水面积缩小,汉江汇水面积扩大。目前,秦巴山地形成了秦岭、大巴山、汉水谷地“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格局。图4示意秦巴山区地形和水系。据此回答8-9小题。
8.以下地质事件按形成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米仓山、大巴山隆升—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一汉江发育一汉水谷地形成
B.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一米仓山、大巴山隆升—汉水谷地形成—汉江发育
C.米仓山、大巴山隆升一汉水谷地形成—汉江发育一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
D.宁陕、安康断裂带形成—汉江发育一汉水谷地形成一米仓山、大巴山隆升
9.秦巴山地的地壳演化反映出该地
①莫霍界面较深 ②古登堡界面较浅
③岩浆活动频繁 ④构造运动强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莽山和猫儿山分别为我国某重要东西走向山脉中东段和西段的山峰,对比两山峰发现,在相近海拔处,两地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方面存在差异。图示意两地常绿阔叶林的利类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0-11小题。
10.有关该山脉所在地区不同季节景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春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B.夏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秋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冬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1.图示猫儿山常绿阔叶林种类少于莽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人为干扰 B.海拔高 C.水分条件较差 D.坡度较陡
时间银行是一种应对养老问题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是由年轻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记录服务时长换算成“时间币”,待自己需要时可从时间银行账户中取出时间币以兑换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图为1998—2020年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图。据此回答12-13小题。
12.2018年时间银行数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口结构 B.数字技术 C.政府政策 D.经济水平
13.与乡村相比,城镇的时间银行发展更快,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养老需求大 ②志愿者数量多 ③居民邻里亲近 ④养老建设水平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陂(bēi)塘系统是中国古人在开展生产生活、营建人居环境中梳理自然过程的典型范式,在农耕文明繁荣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现代陂塘,大多围绕陂塘配置多种水生植物,营造大众游憩空间。图为陂塘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14-16小题。
14.图中陂塘系统的供给服务功能是
A.调节气候 B.大众游憩 C.审美体验 D.提供资源
15.图中蓄水陂塘选址需要考虑的自然地理条件有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土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下列有关图中陂塘系统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A.陂塘系统蓄水,加强区域流水侵蚀作用 B.陂塘系统蓄水,提高丰水期的河湖水位
C.陂塘系统内可以利用水发展水产养殖业 D.陂塘主要在雨季为农作物提供灌溉用水
在我国乡村发展历程中,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乡)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县城和乡村的投资力度增大,县城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愈发突出,镇逐渐成为城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图8示意广东省某典型县域“县-镇-村”空间服务结构的演变。据此回答17-19小题。
注:线条越粗表示空间联系越强
17.从阶段I到阶段Ⅱ的跨越,优先发展的是
A.交通运输 B.乡村农业 C.乡镇企业 D.科学技术
18.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的县城驻地
A.服务空间范围不变 B.吸引村民就业减少
C.人口平均年龄变小 D.城市等级明显提升
19.阶段II①②③④建制镇中,对农村地区服务功能仍较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据此回答20-22小题。
20.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A.甲 B.乙 C.丙 D.丁
21.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流水与风力作用 B.流水与海浪作用
C.海浪与风力作用 D.海浪与生物作用
22.下列不属于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国内供应能力低 B.对外依赖程度高
C.国外供应商垄断 D.进口来源多样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喜马拉雅山冰川广布,有“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之称。雅鲁藏布江穿行于众多山脉之间,在东部发育了大峡谷(如图1所示)。大峡谷地区海拔从北部2910米降至南部出口仅155米,全长超过500公里,是季风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
材料二:研究表明,图1中虚线框内因河流侵蚀差异使得南北两侧分水岭位置移动不同,该处流域面积未来将出现缩小趋势。
材料三:图1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图2为虚线框内河段两分水岭的地形与年降水量状况示意图。
图1
图2
(1)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喜马拉雅山被称为“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的原因。(8分)
(2)分析大峡谷地区成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输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条件。(6分)
(3)结合图2信息,论证虚线框内河段流域面积未来缩小的趋势。(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大巴山南麓(位置见图),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年降水量约1400mm,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气候湿润且独特,每当日落之后,缕缕地气升腾转化为团团雾气,雾气遇冷化为雨露,雨露滋润万物生长,因此该地植被茂密。
银耳,有"菌中之冠"的关称,在适温(16~28℃)、适湿(70%~90%)、富氧、多散射光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良好,是营养滋补佳品。通江县被称为"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选用7~8年树龄的青冈树截成1米长的木段栽培,在该地"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绝佳生长环境下产出优质银耳。近年来,通江县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1)说明通江县日落后雨露的形成过程。(4分)
(2)分析通江县银耳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8分)
(3)举例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为通江银耳产业带来的机遇。(6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匈牙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及建立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的欧盟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汽车产业历史悠久,政府通过税收抵免等政策为外资企业创造投资环境。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欧洲成为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众多中国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匈牙利,其中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池制造商N公司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拟于2025年正式投产。下图示意匈牙利地理位置。
(1)简述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主要目的地的理由。(6分)
(2)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匈牙利的原因。(6分)
(3)从产业发展角度,简析中国N公司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对当地的有利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