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2024新版】七上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优课PPT】【2024新版】七上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5 14:22:15

文档简介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过渡衔接的技巧,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理解“先生”的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曾经说:“童年啊!你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是脑海中的真,也是现实背后的梦。鲁迅先生在人到中年时再回味曾经的童年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等18部。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共搜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即: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3、文体知识
本文文体属于散文。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4、字词检测(见课件P6-9)
5、介绍百草园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作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进入课文
(一)整体感知,梳通脉络
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2、文章哪几段文字写百草园?哪几段文字写三味书屋?衔接两部分的段落在全文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3、概括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分别写了那些事件?
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其中1-8段写百草园,9段过渡,10-24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写百草园的部分主要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在下雪的日子捕鸟。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主要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礼节、学习生活,着重刻画了当时的先生。
(二)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1、仔细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却又历历在目,故用肯定语气。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乐景;神奇的传说(第3-6段)——乐闻;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乐事。
精读课文
百草园——乐景
1、仔细精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思考
(1)本段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是如何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1)见课件P18-21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景物。
“不必说”引领的内容为从低到高写的静物,“也不必说”引领的内容是从高到低写的动物,“单是”引领的内容是由植物到动物的整体写到从动物到植物的局部,整个描写部分条理分明、详略得当、活泼多姿,生机勃勃,富有趣味。(见课件P22-23)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百草园景物的丰富多彩。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2、写景方法小结
明确:(1)抓住特征,描写有序。(整体到局部,上到下,远到近);
(2)观察细致,角度多样。从颜色(视觉)、形状(触觉)、声音(听觉)、味道(味觉)来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3)语言准确、生动。多修辞、多修饰、多形容词、多动词。
百草园——乐闻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传说?
明确:这一部分有儿童视角的回忆:模拟复现(民间说书、急切追问),也有成人视角的补叙:当年的感想、感觉、心情及直到现在的反应。写出了儿童的心理,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百草园——乐事
1.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
2. 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动词见课件P29,这一小段记叙,“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动作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的全过程, 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闰土父亲的描写中,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这一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作用?
明确: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第二课时
一、承接导入
上节课了解了鲁迅在百草园有趣的生活经历。当他一天天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小孩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他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呢?
进入课文
(一)自然过渡,理清结构
分析第九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明确:结构上,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上,第一句 “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在当时“我”的心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在当时的“我”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让人反感。【符合儿童的心理】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依恋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即将去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反感之情。
(二)走进三味书屋
1、初见:从文中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
明确: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充满了新鲜,好奇。
2、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1)约束:
问“怪哉”老师不作答;学生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不能玩太久;受罚(戒尺、罚跪)。
(2)快乐:
后园寻趣。(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之乐;做戏画画。
3、寿镜吾是一位怎样的先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明确:这一外貌描写可看出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
(2)普通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明确: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先生的宽容,和蔼,严而不厉。
(3)“‘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明确:这里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体现了寿镜吾热爱读书,陶醉读书。
补充背景: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三)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内容谈一谈。(见课件P43)
(四)主题探究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课堂小结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带露折花自然好得多,但我却不能,成年的鲁迅,现实的苦闷,使得童年的这些回忆都变成了无价之宝,他只得慢慢捡拾,精心收藏,这些残缺的花朵,是他生命的慰藉。
无论是在百草园无拘无束的天性释放,还是在三味书屋的严肃氛围里寻觅童趣童真,这些儿时的温馨的记忆一直是岁月中最珍贵的礼物,温暖着鲁迅先生苍凉、严酷的一生。尤其是在他最彷徨苦闷的时刻,这些温暖的时光,也给予他希望和信念,让他在凉薄的人世得以继续鼓足勇气,和那些黑暗的势力抗争到底……
四、板书设计(见课件P45)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uó)  觅食(mì)
秕谷(bǐ) 人声鼎沸(dǐng)
B.菜畦(qí) 油蛉(líng)
蝉蜕(tuō) 风流倜傥(tì)
C.缠络(lào) 捕获(bǔ)
锡箔(bó) 人头攒动(cuán)
D.盔甲(kuī) 宿儒(rú)
斑蝥(máo) 朝花夕拾(zhāo)
2.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1)清晨的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人声喧闹,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球迷们陆续赶到这里。(    )
(2)湖南五彩谷有“江南坝上”之称,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你怦然心动的天堂。(    )
(3)书生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垫高了枕头睡觉。 (    )
3.根据原文在下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动词。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D.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5.“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拟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6.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7.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1)写视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味觉的:
(4)写触觉的:
8.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 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9.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用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商贩,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到泥土上,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桑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葚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11.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点的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12.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13.全文主要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
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 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15.许多网友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对文中的老先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帖子一 网友昵称:追梦少年
内容:老先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至少不算是好老师。学生经常去后园玩耍,课堂上干别的事,他却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很不负责;学生向他问问题,他竟说不知道,还面带怒色,有违师道。
帖子二 网友昵称:空谷幽兰
内容:评价人物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私塾教育环境下,老先生能够不常用他的戒尺和罚跪规矩,可以看出他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严而可亲,这就是爱学生。一位老师爱学生,不体罚学生,难道这不是好老师吗
帖子三 你的昵称:       
内容:
16.精心设计的“阅读导语”,为我们理解语文提供了帮助。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导语”,编者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起笔,又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①,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②:灿烂的春光有童真,③;④,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探索他成长的足迹吧。
17.根据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guī(1)   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qián yí mò huà(2)        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常读经典,亲近国学,通彻(3)   (A.chè B.qiè)文化精髓,培育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项,“凿”读音应为“záo”;B项,“蜕”读音应为“tuì”;C项,“络”读音应为“luò”。
2.(1)人声鼎沸 (2)人迹罕至 (3)高枕而卧
3.扫 支 撒 系 牵 拉 罩
4.D 解析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5.示例 三味书屋读书画画对对联,别有情趣
6.解析 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就可分析出本段主要写的是“单是……就……”。 
答案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解析 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感受事物,只要能按照要求找出相关句子即可。
参考答案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4)光滑的石井栏。
8.解析 首先把原词语的表达效果说出来,然后和括号内的词语的表达效果作比较即可。
参考答案 (1)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9.解析 注意看清要求,结合描写“何首乌”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 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我”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10.桑葚。(1)写了今年五月在农家乐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2)回忆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场面。
11.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
12.示例 ①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紫紫的”写桑葚的颜色,“丰满着”写桑葚饱满的形状,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美丽诱人的外形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桑葚的喜爱之情。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熟透了的桑葚”晶莹剔透的外形特点,从而表达了对桑葚的由衷喜爱之情。
13.表达了作者对桑葚的挚爱,同时也呼吁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持自然与纯真的本色,起到了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14.示例 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整天为食品是不是有添加剂、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担心。其实不是食品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强加给食品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人们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与良知,保持生命最初那份天然与纯真的本性,那么食物保持原有的清纯与天然就不是难事。(言之成理即可)
15.示例 昵称:“足球小子”“我心飞扬”“诗坛雏燕”“沧海一粟”“睡梦中的雄狮”等。
内容:老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我们不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责任强加到他的身上。总体来说对这个人物应该给予肯定。
16.①他的严肃、庄重 ②另一道风景 ③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 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17.(1)瑰 (2)潜移默化 (3)A(共46张PPT)
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过渡衔接的技巧,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理解“先生”的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鲁迅
[ 1881-1936 ]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者简介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坟》
《热风》
《 且介亭杂文》
文学论著
《中国小说史略》
等18部。
文学常识
是散文集,共搜集10篇文章。
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即: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朝花夕拾》
文体知识
本文文体属于 。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    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重要特征是“ ”。
小说、诗歌、戏剧
散文
形散神不散
读准字音
菜畦
( )

确凿
( )
záo
轻捷
( )
jié
云霄
( )
xiāo

( )
cuàn
油蛉
( )
línɡ
斑蝥
( )
máo
蟋蟀
( )
shuài
倘若
( )
tǎnɡ
攒成
( )
cuán
珊瑚
( )
shān hú
收敛
( )
liǎn
秕谷
( )

觅食
( )

啄食
( )
zhuó
鉴赏
( )
jiàn
脑髓
( )
suǐ
人迹罕至
( )
hǎn
轻快敏捷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读准字音
书塾
( )
shú
竹筛
( )
shāi
和蔼
( )
ǎi
质朴
( )

恭敬
( )
ɡōnɡ
博学
( )

宿儒
( )
sù rú
渊博
( )
yuān bó
蝉蜕
( )
tuì

( )


( )
ɡuì

( )
dòu
倜傥
( )
tì tǎnɡ

( )
jué

( )
ǎo
淋漓
( )
lín lí
盔甲
( )
kuī
绅士
( )
shēn
锡箔
( )

高枕而卧
人声鼎沸
( )
dǐnɡ
多音字
( )拗
( )执拗
( )拗口

ǎo
niù
ào
( )攒动
( )积攒

cuán
zǎn
注意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字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沸,水开了,发出响声。
高枕而卧:比喻无所顾忌。今多比喻不加警惕。
觅食:(mì寻找)
敛:(liǎn放)在盒里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成小球
拗:(ǎo用力弯曲)过去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作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整体感知,梳通脉络
结合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1
文章哪几段文字写百草园?哪几段文字写三味书屋?衔接两部分的段落在全文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2
概括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分别写了那些事件?
3
告别百草园(总结上文)
到书塾读书(引起下文)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空间顺序
过渡
(1-8)
(10-24)
(9)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仔细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似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这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却又历历在目,故用肯定语气。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三个方面:
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乐景;
神奇的传说(第3-6段)——乐闻;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乐事。
精读课文
仔细精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思考
1
本段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作者是如何写这些景物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桑葚
石井栏
菜畦
皂荚树
黄蜂
云雀
斑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何首乌
木莲
覆盆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触觉
听觉
味觉
颜色
形状
视觉
乐景:自然景物
生机勃勃
富有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条理分明
低到高
写静物
高到低
写动物
由整体到局部
植物到
动物
动物到
植物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详略得当



活泼多姿
视觉
听觉
形:
高大、肥胖、拥肿、小球
色:
碧绿、紫红、黄
声:
长吟、低唱、弹琴
味:
又酸又甜
味觉
③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排比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表现出百草园景物的丰富多彩。
拟人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
③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比喻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表现出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景物描写写法小结
3. 语言准确、生动。多修辞、多修饰、多形容词、多动词。
1. 抓住特征,描写有序。(整体到局部,上到下,远到近)
2. 观察细致,角度多样。从颜色(视觉)、形状(触觉)、声音(听觉)、味道(味觉)来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乐闻:美女蛇的传说
写出了儿童的心理,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儿童视角的回忆:模拟复现(民间说书、急切追问)
神秘、紧张、好奇
成人视角的补叙:当年的感想、感觉、心情及直到现在的反应。
神秘、引人入胜
乐事:雪地捕鸟
1.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
2. 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表示捕鸟动作的词
(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 )鸟雀下来( )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动词运用的作用
这一小段记叙,“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动作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的全过程, 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对闰土父亲的描写中,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④ 这一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作用?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承接导入
上节课了解了鲁迅在百草园有趣的生活经历。
当他一天天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小孩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上学的情形。
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他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呢?
自然过渡,理清结构
分析第九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结构上的作用
第一句 “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在当时“我”的心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
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在当时的“我”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让人反感。【符合儿童的心理】
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依恋的感情。
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即将去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反感之情。
内容上(表情达意)的作用
走进三味书屋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初见:从文中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
新鲜,好奇
后园寻趣。(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读书之乐
做戏画画
问“怪哉”老师不作答
学生只要读书
我就只读书
不能玩太久
受罚(戒尺、罚跪)
约束
概括: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快乐
方正、质朴、博学、
渊博,严而不厉、宽容、迂腐
寿镜吾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外貌描写
方正,质朴,博学
方正、质朴、博学、
渊博,严而不厉、宽容、迂腐
寿镜吾
普通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动作+语言描写
宽容,和蔼,严而不厉
方正、质朴、博学、
渊博,严而不厉、宽容、迂腐
寿镜吾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神态+语言描写
热爱读书,陶醉读书
方正、质朴、博学、
渊博,严而不厉、宽容、迂腐
寿镜吾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神态+动作描写
教学方式比较守旧、迂腐
补充背景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味书屋 百草园
学习环境 封闭、沉闷 开阔、优美
教课先生 老先生 (死板、冷漠) 长妈妈、
闰土的父亲
(亲切、耐心)
学习内容 不懂的古文 (枯燥乏味) 自然景物、
故事、捕鸟
(神奇、有趣)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1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
板书设计
热爱自然
乐趣无穷
三味书屋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而可亲可敬
书屋环境:
清雅,感到新鲜
学习内容:
脱离实际、单调枯燥
读书生活:
有趣、寻找读书外的乐趣
百草园
(乐园)
形:
高大、肥胖、拥肿、小球
色:
碧绿、紫红、黄
声:
长吟、低唱、弹琴
味:
又酸又甜
乐景
乐闻
由赤练蛇
美女蛇
联想
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详写)
乐事
求知中
不乏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