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学习目标
结合注释自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反复诵读,关注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新课导入
陈毅元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诗人,是新中国功勋卓著的一代儒将。1946年冬在敌人重兵围攻之下写就的《梅岭三章》,是他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真情告白。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一)朗读诗歌,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
丛莽
mǎng
当纸钱
dàng
旌旗
jīng
阎罗
yán
即为家
wéi
jí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二)阅读诗题、小序和注释①,说说你读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惑。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二)阅读诗题、小序和注释①,说说你读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惑。
【明确】
诗题中的“梅岭”是诗人被困之地。“章”的意思是“首”,三首成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
小序交待了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注释①交待了诗人身份,点明了创作背景。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补充背景材料,释读为什么“旋围解”。
陈毅同志在红军长征后,因身负重伤留在南方,后在这里收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江西大庚岭遇险,于是马上转回梅山,又遇上敌人搜山。敌人因搜捕不到陈毅,便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幸好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灭了大火。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多次反扑搜查,将梅山团团围了二十多天。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因内部慌乱而撤退,陈毅同志才得以脱险。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三)借助注释与阅读提示,感知诗歌内容,仿照示例,概括诗意。
梅岭三章
陈毅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三)借助注释与阅读提示,感知诗歌内容,仿照示例,概括诗意。
【示例】
第一首:身陷绝境,至死不渝(写给自己)
【明确】
第二首:誓死卫国,勉励战友(写给战友)
第三首:展望未来,革命必胜(写给未来)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四)思维提升: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关联?
【明确】
这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紧密呼应。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层层深入拓展。
把握意象,体会内涵
(一)默读诗歌,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意象群 内涵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象征革命旅程的艰辛
把握意象,体会内涵
意象群 内涵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象征革命旅程的艰辛
【明确】
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纸钱
象征不屈的革命意志
捷报、自由花
象征革命必胜的信念
把握意象,体会内涵
【小结】
此诗“旧体写新意”,一向被看作是以旧诗形式抒写革命情怀的成功之作,寥寥八十四个字,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傲然挺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斗争风云。
把握意象,体会内涵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豪情。(要求:做好朗读标记,师生共点评。)
【朗读指导】
第一章:"断头"读得坚定,显示诗人遇险时的镇定从容;"意如何"读出自问的语气;重读"斩",读出诗人对反动派的僧恨,立志杀敌的痛快。
第二章:"正十年"语速放慢,读出革命征程的漫长感;第四句语速加快,读出诗人对革命胜利的期盼,想象胜利的喜讯来得又多又快,"当"字重读,表达出诗人虽"死"犹喜的豪壮。
第三章:“应有涯”重读,表明诗人坚信革命必胜;“遍种”和“自由花”之间稍停顿,并重读“自由花”,表现全诗感情的最高点,展现出一个无畏生死、为信仰献身的无产阶革命者形象。
各章结尾句:读升调,呈回环递进之势,体现诗人炽热的激情,从容的气度和崇高的理想。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一)参照示例,运用“换词法”,批注精妙的诗歌语言。
【示例1】动词替换
“招”能否换为“收”“率”?
【明确】
“招”:招集,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如果换为“收”“率”都没有这样的效果,“收”字缺少声势,“率”不符合“断头”“泉台”的语境。
"斩"能否换为"打""杀""伐"
【明确】
“斩”: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 “阎罗”的憎恨。如果换为“打”"杀”"伐”都不妥,虽有抗敌之意,但没有原文生动的表现力。
小组交流
“飞”能否换为“传”“飘”
【明确】
“飞”:捷报频传,喜讯来得又多又快。这一动词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换为“传”“飘”,速度慢,没有气势。
小组交流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一)参照示例,运用“换词法”,批注精妙的诗歌语言。
【示例2】副词替换
“须”能否换为“将”
【明确】
“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如改“将”字,则只是一种预测,不能强烈表达诗人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正”能否换为“已”
【明确】
“正”字表现出了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如改“已”字,读来有一种疲倦之感,缺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小组交流
“多”能否换为“要”
【明确】
“多”字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待,如改“要”字,则有一种命令的语气,难表期盼之情。
小组交流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二)自由诵读。
要求:
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熟练背诵。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三)深情演读。
课堂小结
现代诗歌是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创新。以毛泽东、陈毅、朱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诗人,既有着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又深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沿用旧体诗格式进行创作,记征程,抒豪情,言壮志,展现了20世纪我国革命历史的宏伟画卷。
练习拓展
大江歌罢掉头东①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 。
面壁⑤十年图破壁⑥ ,
难酬蹈海⑦亦英雄。
注释:①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诗题化用了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②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③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⑤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⑥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⑦蹈海:即跳海殒身。借用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
练习拓展
自主阅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结合注释默读诗歌,用几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小组探究这首诗与《梅岭三章》在诗歌体式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练习拓展
【明确】
(1)写周恩来立志东渡日本刻苦求学,寻求真理,表达了他爱国救世的坚定决心。
(2)它们都是七言绝句,都是以旧体写新意,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不屈的救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自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诵读,关注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陈毅元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诗人,是新中国功勋卓著的一代儒将。1946年冬在敌人重兵围攻之下写就的《梅岭三章》,是他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真情告白。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朗读诗歌,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
【明确】丛莽(mǎng) 旌( jīng )旗 阎( yán )罗
当( dàng )纸钱 即( jí )为( wéi )家
阅读诗题、小序和注释①,说说你读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惑。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明确】
1.诗题中的“梅岭”是诗人被困之地。“章”的意思是“首”,三首成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
2.小序交待了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注释①交待了诗人身份,点明了创作背景。
补充背景材料,释读为什么“旋围解”。
陈毅同志在红军长征后,因身负重伤留在南方,后在这里收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江西大庚岭遇险,于是马上转回梅山,又遇上敌人搜山。敌人因搜捕不到陈毅,便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幸好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灭了大火。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多次反扑搜查,将梅山团团围了二十多天。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因内部慌乱而撤退,陈毅同志才得以脱险。(播放背景视频)
听普通话音频范读,借助注释与阅读提示,感知诗歌内容,仿照示例,概括诗意。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示例】第一首:身陷绝境,至死不渝(写给自己)
【明确】第二首:誓死卫国,勉励战友(写给战友)
第三首:展望未来,革命必胜(写给未来)
(四)思维提升: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关联?
【明确】这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紧密呼应。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层层深入拓展。
三、把握意象,体会内涵
(一)默读诗歌,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意象群 内涵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象征革命旅程的艰辛
【明确】
意象群 内涵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象征革命旅程的艰辛
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纸钱 象征不屈的革命意志
捷报、自由花 象征革命必胜的信念
【小结】这首诗“旧体写新意”,一向被看作是以旧诗形式抒写革命情怀的成功之作,寥寥八十四个字,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傲然挺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斗争风云。
(二)播放方言音频朗读,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豪情。
要求:做好朗读标记,师生共点评。
【朗读指导】
第一章:"断头"读得坚定,显示诗人遇险时的镇定从容;"意如何"读出自问的语气;重读"斩",读出诗人对反动派的僧恨,立志杀敌的痛快。
第二章:"正十年"语速放慢,读出革命征程的漫长感;第四句语速加快,读出诗人对革命胜利的期盼,想象胜利的喜讯来得又多又快,"当"字重读,表达出诗人虽"死"犹喜的豪壮。
第三章:“应有涯”重读,表明诗人坚信革命必胜;“遍种”和“自由花”之间稍停顿,并重读“自由花”,表现全诗感情的最高点,展现出一个无畏生死、为信仰献身的无产阶革命者形象。
各章结尾句:读升调,呈回环递进之势,体现诗人炽热的激情,从容的气度和崇高的理想。
四、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一)参照示例,运用“换词法”,批注精妙的诗歌语言。
【示例1】:动词替换
(1)“招”能否换为“收”“率”?
【明确】“招”:招集,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如果换为"收""率"都没有这样的效果,"收"字缺少声势,"率"不符合"断头""泉台"的语境。
【小组交流】
(2)"斩"能否换为"打""杀""伐"
【明确】“斩”: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 "阎罗"的憎恨。如果换为"打""杀""伐"都不妥,虽有抗敌之意,但没有原文生动的表现力。
(3)"飞"能否换为"传""飘"
【明确】 "飞":捷报频传,喜讯来得又多又快。这一动词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换为"传""飘",速度慢,没有气势。
【示例2】:副词替换
(1)"须"能否换为"将"
【明确】“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如改“将”字,则只是一种预测,不能强烈表达诗人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小组交流】
(2)“正”能否换为“已"
【明确】"正"字表现出了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如改"已"字,读来有一种疲倦之感,缺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3)“多”能否换为“要"
【明确】“多”字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待,如改“要”字,则有一种命令的语气,难表期盼之情。
(二)自由诵读。
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熟练背诵。
(三)深情演读。(播放演读视频)
五、课堂小结
现代诗歌是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创新。以毛泽东、陈毅、朱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诗人,既有着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又深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沿用旧体诗格式进行创作,记征程,抒豪情,言壮志,展现了20世纪我国革命历史的宏伟画卷。
六、练习拓展
大江歌罢掉头东①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 。
面壁⑤十年图破壁⑥ ,
难酬蹈海⑦亦英雄。
注释:①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诗题化用了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②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③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⑤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⑥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⑦蹈海:即跳海殒身。借用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
自主阅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注释默读诗歌,用几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小组探究这首诗与《梅岭三章》在诗歌体式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明确】
(1)写周恩来立志东渡日本刻苦求学,寻求真理,表达了他爱国救世的坚定决心。
(2)它们都是七言绝句,都是以旧体写新意,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不屈的救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板书设计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