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2024新版】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优课PPT】【2024新版】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5 14:22:15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请你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
悲凉、忧愁。
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作者简介
刘禹锡 [ 772-842 ]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 家。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模仿民歌所作的《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 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 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 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 苦闷,但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一诗就是刘禹锡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诵读诗歌
听《秋词》(其一)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自由朗读《秋词》(其一) ,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自古 逢 秋 / 悲/ 寂寥 ,
我言 秋 日 / 胜春朝 。
晴空 一 鹤 / 排/ 云上 ,
便引 诗 情 / 到碧霄 。
诗歌鉴赏
第一句中“悲寂寥”语 调沉缓,第二句中“胜春朝” 语调高亢。 第三、四句由景到情, 应读出昂扬奋发的感觉。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逢秋便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蓝天。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对比手法。首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秋天, 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2.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现了一幅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直 冲云霄的明丽秋景。一个“排”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鹤冲破白云阻隔、直上云霄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理由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 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秋日胜春朝” 。
诗歌小结
概括主题: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 赞颂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 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作者简介
李商隐 [ 约813-约858 ]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作构思新 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 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与杜牧 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 著有《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 1998年版)。这首诗就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 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 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 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诵读诗歌
1、听《夜雨寄北》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夜雨寄北》,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君问 / 归 期 / 未有期 , 巴山 / 夜 雨 / 涨秋池 。
何当 / 共 剪 / 西窗烛 , 却话 / 巴 山 / 夜雨时 。
诗歌鉴赏
“未有期”“涨秋池”两句写问答语和眼前景。从内容上看,这 两句应读出愁闷的语调。“何当”“却话”两句则突然转为对将来重聚的美好憧憬,读这 两句时,也应表现出期盼之情。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没有固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 满了池塘。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下剪烛长谈,再追叙我在巴山的夜晚看雨时对你的思念。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前两句中的“期”和“涨”字,分别写出了什么?
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 不得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写眼前景象,情景交融。 “涨”字富于动感, 既写出夜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 ,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此时情景的描述, 用想象(虚写)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巴山雨夜(实写) 的孤寂,时空交错,突出思念、愁苦之深,表达了诗人强烈 的思归之情。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诗歌小结
概括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与联想,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夜雨寄北》具体化、形象化。
例文: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 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 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 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拍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 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古诗中有落花时节逢君的慨叹,也有却话巴山夜雨的思念,更有 “铁马冰河”“河流大野”的豪情。
作者简介
陆游 [ 772-842 ]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 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 ,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诗人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当时他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 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 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 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激情。 诗题下共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诵读诗歌
1、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诗歌
僵卧 / 孤 村 / 不自哀 , 尚思 / 为 国 / 戍轮台 。
夜阑 / 卧 听 / 风吹雨 , 铁马 / 冰 河 / 入梦来 。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文 我因病躺卧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 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前两句虽写了“僵、孤”的凄凉处境,但重点表现的是“不自哀、戍 轮台”的强烈愿望,要读出这种渴 望的语气。 后两句写的是金戈铁马的梦境,垂老之人尚思杀敌报国,要读出这种悲壮的语气。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①“僵”字写出诗人年迈,肌骨衰老的状态。 ②“卧”字写出诗人多病且常卧床。 ③“孤”字写出诗人居处偏僻,没有知音的孤独、苦闷之感。 “僵卧孤村”写出风雨夜诗人老境凄凉。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内容, “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 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 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诗歌鉴赏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梦境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说明诗人 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
4.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虚实结合,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
课外拓展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①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②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③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④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⑤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⑥ 临死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一生从未得到重用,多次遭到打击,晚年更是落魄困窘, 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生都在想着江山社稷。陆游的一生就像一本书,一边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一边却是热血沸腾的理想。 在这本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爱国。
诗歌小结
概括主题: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
作者简介
谭嗣同 [ 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 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 之一。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推行新政, 失败后被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 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 重要著作。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 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诵读诗歌
1、听《潼关》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潼关》,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终古 高 云 / 簇此城 , 秋风 吹 散 / 马蹄声 。
河流 大 野 / 犹嫌束 , 山入 潼 关 / 不解平 。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 文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 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 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第一、二句用沉缓的语调读,表现 出潼关的雄壮与寂寥。 第三、四句写“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的连绵起伏之状,应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 簇拥
1.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 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壮画面。流露出诗人热 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3.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写“河流大野” ,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 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使人在山河的 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当时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 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课外拓展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 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诗歌小结
概括主题: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 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共58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目录
1
秋词(其一)
2
夜雨寄北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
潼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目标
1
秋词(其一)
2
夜雨寄北
1
秋词(其一)
课堂导入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请你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
悲凉、忧愁。
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作者简介
刘禹锡 [ 772-842 ]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模仿民歌所作的《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一诗就是刘禹锡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诵读诗歌
1、听《秋词》(其一)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秋词》(其一) ,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诗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诵读诗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一句中“悲寂寥”语调沉缓,第二句中“胜春朝”语调高亢。
  第三、四句由景到情,应读出昂扬奋发的感觉。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
蓝天
春天
冷清萧条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逢秋便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蓝天。
采用对比手法。首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展现了一幅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一个“排”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鹤冲破白云阻隔、直上云霄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理由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秋日胜春朝”。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诗歌小结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概括主题
2
夜雨寄北
作者简介
李商隐 [ 约813-约858 ]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著有《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这首诗就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诵读诗歌
1、听《夜雨寄北》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夜雨寄北》,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诵读诗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诵读诗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未有期”“涨秋池”两句写问答语和眼前景。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应读出愁闷的语调。
“何当”“却话”两句则突然转为对将来重聚的美好憧憬,读这两句时,也应表现出期盼之情。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没有固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池塘。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下剪烛长谈,再追叙我在巴山的夜晚看雨时对你的思念。
回头说,追述
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写眼前景象,情景交融。“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夜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前两句中的“期”和“涨”字,分别写出了什么?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此时情景的描述,用想象(虚写)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巴山雨夜(实写)的孤寂,时空交错,突出思念、愁苦之深,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诗歌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概括主题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与联想,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夜雨寄北》具体化、形象化。
作业布置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拍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例文:游子吟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
潼关
3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其二)
课堂导入
古诗中有落花时节逢君的慨叹,也有却话巴山夜雨的思念,更有“铁马冰河”“河流大野”的豪情。
作者简介
陆游 [ 772-842 ]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诗人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当时他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激情。诗题下共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诵读诗歌
1、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诗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诵读诗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虽写了“僵、孤”的凄凉处境,但重点表现的是“不自哀、戍轮台”的强烈愿望,要读出这种渴望的语气。
后两句写的是金戈铁马的梦境,垂老之人尚思杀敌报国,要读出这种悲壮的语气。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译文
我因病躺卧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①“僵”字写出诗人年迈,肌骨衰老的状态。
②“卧”字写出诗人多病且常卧床。
③“孤”字写出诗人居处偏僻,没有知音的孤独、苦闷之感。“僵卧孤村”写出风雨夜诗人老境凄凉。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内容,“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梦境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虚实结合,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4.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外拓展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临死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课外拓展
陆游一生从未得到重用,多次遭到打击,晚年更是落魄困窘,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都在想着江山社稷。陆游的一生就像一本书,一边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一边却是热血沸腾的理想。在这本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爱国。
诗歌小结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概括主题
4
潼关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失败后被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作者简介
谭嗣同 [ 1865-1898 ]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诵读诗歌
1、听《潼关》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潼关》,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诗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诵读诗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一、二句用沉缓的语调读,表现出潼关的雄壮与寂寥。
第三、四句写“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的连绵起伏之状,应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久远
译文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簇拥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壮画面。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3.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当时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4.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课外拓展
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
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
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
诗歌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概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