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5分钟)
积累与运用(29分)
1.填空。(4分)
本文作者史铁生, 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散文集《 》等。
2.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憔悴(qiáo) 瘫痪(huàn) 创伤(chuàng)
B.暴怒(bào) 沉寂(jì) 侍弄(sì)
C.捶打(chuí) 央求(yāng) 豌豆(wān)
D.绝别(jué) 淡雅(dàn) 整宿(xi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 )(2分)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明白了,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B.我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精神恍惚,老师讲的知识我一点也没听进去。
C.爸爸一向是骑电动车接我放学,今日开着新买的轿车来接我,我真是喜出望外。
D.都说春天是花的海洋。粉色的淡雅,白色的端庄,红色的热烈,紫色的深沉,泼泼洒洒。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6.指出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分)
(1)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 )
7.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因双腿瘫痪而极度痛苦、绝望的心情。)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运用肖像描写,表现出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我”着想的无私与伟大。)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由消沉转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的心情。)
8.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抓住平常小事来叙述,事事见真情
B.本文语言简淡厚重、朴实丰美。
C.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D.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9.综合性活动。(9分)
你所在的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出两项。(2分)
(2)请你给母亲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并写上祝福语。(3分)
(3)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的截图。
材料二:“父母最想要的是什么 ”“最让父母伤心的话是什么 ”某媒体对5家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最让父母伤心。
二、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题目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都怀念了什么?(5分)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5.“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3分)
(二)拓展阅读(13分)
背着幸福上楼
许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2分)
2.选文中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2分)
3.第③段的记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4.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为什么用得好。(4分)
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5.选文末段“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当 务虚笔记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2.C A.创chuāng。B.侍shì。D.绝→诀。
3.A
4.B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不合语境。
5.B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6. (1)比喻 (2)反问
7.C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不是肖像描写。
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而不是“对比”,故D项错误。
9.(1)主题班会、主题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示例: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牵挂;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待我如初;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3)父母对孩子无私地付出爱;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能和他们团聚。
解析 材料一,几幅图有一共同点,都出现了“享福”二字,从中可以看出,从小到大父母对孩子无私地付出爱。
材料二,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能和他们团聚。
二、
(一)
1.①母亲;②母亲给作者的“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③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④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⑤母亲说过的“好好儿活”那句话。
2.第①段: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⑦段: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3.①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②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4.两个加点词都是叠音词;“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担心脾气暴躁的“我”,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5.示例一: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示例二: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示例三: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
(二)
1.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
2.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撒谎说自己晕高,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
3.插叙,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
4.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揪”字和“求告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行为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减轻我的劳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5.既有被母爱的感动,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而羞愧,表现母子情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35张PPT)
QIU TIAN DE HUAI NIAN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 1951年 - 2010年 )
中国作家。他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死后将大部分器官作了捐献。
【代表作】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病隙碎笔》
《命若琴弦》
读准字音
瘫痪
( )
tān huàn
侍弄
( )
shì
整宿
( )
xiǔ
憔悴
( )
qiáo cuì
仿膳
( )
shàn
豌豆
( )
wān
诀别
( )
jué
烂漫
( )
màn
翻来覆去
( )
fù
絮絮叨叨
( )
xù xù dāo dāo
理清思路
1. 请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忍受病痛小心翼翼呵护“我”。
【一】(1-2)
写“我”好不容易同意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二】(3-6)
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三】(7)
理清思路
2. 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四件事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3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2
母亲的临终嘱托
4
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
1. 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脾气暴怒无常。
表现为: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分析人物形象
2. 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品细节 悟深情
1. 品析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2. 品析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同时借鉴写作方法。
品细节 悟深情
1. 读一读,找一找,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沉的爱?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一系列的叠词,写出母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一】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二】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描写
“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扑掉和抓住“我”轻生的念头,抓住“我”活下去的信念。
“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
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动作描写
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写出母亲的细心。
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表现了母爱的深沉。
【四】
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絮絮叨叨地说着……
【五】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透过“敏感” 这两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六】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母爱是生命最后一刻对儿女的牵挂,
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神态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七】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语言描写
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八】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思考
思考
答题基本格式:
运用……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写出了(人物+事件),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性格或品质),表达了(对人物的……情感)。
本文多处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呢?
品细节 悟深情
2. 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分别说一说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01】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02】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01】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落叶点明季节是秋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自己悲伤的心情,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看菊花的情节做铺垫。
【02】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菊花点明季节是秋天,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暗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也表达了对母爱的理解、赞颂,和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的散文往往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中感人的力量,请赏析下列词句
01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02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承接下文,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内容上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之情。
独立成段的作用?
03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04. 如何理解文中出现了两次的“好好儿活〞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①“好好儿活〞——a.母亲鼓励自己好好儿活;b.母亲鼓励“我〞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②“好好儿活〞——“我〞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合作探究
1. 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表层意义
“秋天” 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怀念”直接指向母亲。揭示文章主旨。
深层意义
合作探究
2. 课文中除了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事件之外,还插入了一些其他时间段发生的事件,这种写法叫插叙。请找出文中的插叙读一读,和同桌讨论下这些插叙的作用。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插叙
补充交待母亲的病情以及她为儿子所做的努力,还有她昏迷前的牵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无私的母爱,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悔恨;情节上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做了铺垫。
知识拓展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说一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后作业
1. 回忆自己和父母冲突时,自己的行为和父母的表现,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
2.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 天 的 怀 念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3.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作家。他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死后将大部分器官作了捐献。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命若琴弦》
读准字音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shàn wān jué màn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fù xù xù dāo dāo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理清思路
1.请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忍受病痛小心翼翼呵护“我”。
第二部分(3-6)写“我”好不容易同意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7)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2.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脾气暴怒无常。
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品细节,悟深情
1.品析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2.品析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同时借鉴写作方法。
1、读一读,找一找,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沉的爱?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一系列的叠词,写出母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描写:“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扑掉和抓住“我”轻生的念头,抓住“我”活下去的信念。“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③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动作描写。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写出母亲的细心。
④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絮絮叨叨地说着……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表现了母爱的深沉。
⑤“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透过“敏感” 这两个字,你看出了什么?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⑥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母爱是生命最后一刻对儿女的牵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⑦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⑧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思考:本文多处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呢?
答题基本格式:
运用……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写出了(人物+事件),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性格或品质),表达了(对人物的……情感)。
2.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分别说一说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落叶点明季节是秋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自己悲伤的心情,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看菊花的情节做铺垫。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菊花点明季节是秋天,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暗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也表达了对母爱的理解、赞颂,和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的散文往往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中感人的力量,请赏析下列词句。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独立成段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承接下文,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内容上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之情。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
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4)如何理解文中出现了两次的“好好儿活”
①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①“好好儿活〞——a.母亲鼓励自己好好儿活;b.母亲鼓励“我〞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②“好好儿活〞——“我〞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合作探究
1.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
“秋天” 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怀念”直接指向母亲。揭示文章主旨。
2.课文中除了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事件之外,还插入了一些其他时间段发生的事件,这种写法叫插叙。请找出文中的插叙读一读,和同桌讨论下这些插叙的作用。
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补充交待母亲的病情以及她为儿子所做的努力,还有她昏迷前的牵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无私的母爱,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悔恨;情节上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做了铺垫。
知识拓展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说一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后作业
1.回忆自己和父母冲突时,自己的行为和父母的表现,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
2.推荐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