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梁山一中 高续霞导入: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去领略他的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之情。
学习目标:1、了解一种词风。即对豪放派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2、学会鉴赏一类作品。即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
3、掌握一种手法。即对用典手法的掌握,这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上片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上片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进取的无耻行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是谁?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借刘义隆北伐惨遭失败的事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要引以为戒,接受历史教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了些什么内容,提到了哪位古人?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国土被人践踏,主权被人侵犯,百姓却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南宋朝廷也不迅速谋求恢复。这样今日往昔一对比,表达词人心情的沉重和内心的隐忧。体现的是炽烈的爱国之情,也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是让词人引以为忧的事。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通观全词,写这些古人古事,作者的用意何在?用一句话表达。
借古事抒发情感,借古事讽今事。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拓展延伸
使用用典的手法写一首诗或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姓名
高续霞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梁山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中的一首。诗词赏析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宋词学习中,《辛弃疾词两首》是在学习《苏轼词两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豪放派词风的关键;同时,本节课所侧重的情感分析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贯穿了怀古咏史类诗词的整个教学,也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掌握诗词赏析方法的基础,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就目前知识构成情况和之前古代诗歌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古典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与认识,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对宋词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要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赏析方法技巧从而内化为鉴赏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本节课进行赏析方法的教授与引导,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赏析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教学目标
1、一种词风。即对豪放派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2、一类作品。即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
3、一种手法。即对用典手法的掌握,这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因为是建议多媒体教室环境,所以只能用课件WPS,同时配朗读磁带或MP3。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回顾法
讲授
了解背景,反复诵读
读诗歌
诵读法
?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
?
?
熟读诗词,体悟情境
?
?
建构
布置作业
用用典的手法写一首诗或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建构生成法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节课从总体上看,一是围绕“言”的问题设计;二是围绕“典”的问题设计;三是围绕“境”的问题设计。
???“言”指的是古诗词中的语言运用。古诗词的语言受到格律限制,常常会出现省略、倒装现象,还有诗词作品的断句,都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因此读古诗词首先要理解好作品的字面含义吧,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用典是难点,老师肢解开就会乏味,巧妙设问,学生的回答就会顺理成章了。
意境的构建,更需要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参与其中,这样就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给这首词的创作选择一个季节,你会选择哪个季节?”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