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4 07:57:55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赤壁赋——苏轼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传·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对诗、词、歌、赋、书法、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 黄庭坚 (诗) 辛弃疾 (词) 欧阳修 (散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欧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写作背景 ,也叫散文赋、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赋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 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置身于良辰美景中,作者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这一段是过度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古人往往“痛饮”伴随着“狂歌”,承接上文的欢乐之情。 苏轼在描写箫声时,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这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由客人的 回答带出下文。这就是启下写“悲”。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 的悲愤,但醉翁之意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阐明万物的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哀。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是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豁达、自信、乐观,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江山无尽,风月长存,作者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又回到“乐”字上来。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向政敌作了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艺术特色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姓名
公雪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蒙阴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著作,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这一单元的文章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这篇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把握全文的思路脉络,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还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
?
二、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修养,但是学生还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想像、探究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学会合作、分享。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简易多媒体教学、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等几种形式。例如,在介绍作者苏轼时,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了图片资料,让同学们有了感性认识,另外也大大增加了知识容量。在总结全文的文言知识点时,提前将知识点做好课件,用多媒体播放,清晰全面准确,有利于学生的总结和积累。诵读环节,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加入了网络的名家录音范读,让同学们在听名家诵读的基础上增加朗读的兴趣和能力。这几方面的使用效果都非常理想,应该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对此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
PPT
诵读
听老师范读,名家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把握下列字词的准确读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山水的,哪些不是。
?
学生听读,跟读
名家录音
讲授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生讨论总结并归纳到练习本上
PPT
探究
品作者深情,悟人生哲理
研习第三段
查阅资料
总结扩展
展示《后赤壁赋》,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默读
利用教学博客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学生课下完成
纸质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