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5课《登高》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5课《登高》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4 07:37:15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一、激情导入??
有一位诗人,他有满腹才情,满腔壮志。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命途多舛,他一生数起数落,终不得志;
有一位诗人,他?历经战乱,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然而始终心系百姓,心忧天下;
有一位诗人,他?落魄潦倒,孤单飘荡,最终在孤舟之中默无声息地终结生命,然而历史却永远记住了他。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杜 甫
1.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简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这草堂之内,却顽强地跳动着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身,凭借这茅屋遮风挡雨。可上苍连这一点怜悯也不肯给他,秋风怒号,大雨滂沱,把草堂的屋顶席卷而去。面对茅草飞散和群童抢夺,瘦骨嶙峋的诗人在唇焦口燥、倚杖叹息之余,却由“吾庐独破”推及到“天下寒士”,以他博大的爱国爱民之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响。2.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来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位八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了夔州城外长江峡口的高台。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捕捉意象,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自学提纲1、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抒情?用了什么手法?
2、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从视角看,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的?
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4、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5、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八重悲哀。有哪八重悲哀?
6、“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
7、诗三、四联是抒情,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从视角看,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的? 劲急秋风、高远长天 、哀鸣猿猴(听觉)---仰视
清冷河渚、灰白沙滩、低回鸟儿(视觉)---俯视
无边落木---仰视
不尽长江---俯视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猿鸣——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飞鸟——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秋江景物凄清、萧条。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自身。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写 景抒 情首联仰观 云天秋风俯察 江水洲渚颔联仰观 无边落木俯察 不尽江水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登
高登高所见登高所感自学小结本诗的主旨: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自学小结当堂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这首诗中既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怨愤之情.但纵观全诗,诗人最想表达的还是一种老当益壮、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的情怀. “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中看出.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心犹壮”“病欲苏”. 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怨愤之情”可从“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句看出.虽然诗人在这里暗含一种怨愤的语气,诗人发出“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疑问,是用了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自己到老不衰、顽强不息。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拓展探究姓名
苏永一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泰山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二、学生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虽有一定的高中知识储备,但是还缺少必要的方法技巧。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想品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这堂课重在于教会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的教育,感悟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能力目标:捕捉意象,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忧国忧民”的思想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情感。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前借助网络搜索引擎等资源,收集关于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评论性文章。课堂上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使学生能够总结出作者人生的一些重要经历及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形成对作者的直观认识。
2、课中借助云平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借助大家对杜甫的评价,形成对他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认识。
3、诵读环节播放《登高》的视频录音,引导学生学习诵读和感悟情感。
4、借助博客、QQ群等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把作业完成的情况展示出来,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收获和自己的疑问整理出来,寻求他人的解答,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很好地碰撞,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预习
提供网络平台上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等,展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从意象、形象、情感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赏析。
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学生从意象、形象、情感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赏析。
PPT展示
创设情境
网络首页面设置有关杜甫的文章让学生诵读,欣赏杜甫的图片以及《登高》的“古诗吟唱”和书法
学生诵读,欣赏。“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位八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了夔州城外长江峡口的高台。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PPT展示
明确任务
交待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等
?
?
自主学习
Ppt展示“自学提纲”1、说一说律诗的特点。
2、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抒情?用了什么手法?
3、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从视角看,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的?
4、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5、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6、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八重悲哀。有哪八重悲哀?
7、“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
8、诗三、四联是抒情,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
学生诵读诗歌,感悟体会,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积极发现问题,互相交流。
电子白板,ppt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质疑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可以在留言簿或bbs论坛上发表体会、提问、讨论
在bbs论坛创建讨论区
评价奖励
主要通过学生的留言回答、讨论发言,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ppt(演示文稿)来检测
进入“学习奖励”栏目,对自己给予奖励。
?
自学小节
诗歌结构及主旨
学生讨论
?
拓展延伸
展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江汉》,然后回答问题。
?
学生探究交流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各种诵读方式的交替运用,让学生读得投入,品得热烈,背得快速,课堂效率很高。“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的支持来说,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全面展示内容丰富的文本资料,能够有效激活语文教学,阅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评论性的文章,以及一些评论性文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是真正地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理念。文档资源很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等有选择性地吸收理解知识,形成自己对作者及作品独特的见解。
而拓展阅读杜甫的其他代表作品,是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从而形成更完整的认识。作品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不同的作品有同一的作者情感,所以借助多样作品的对比阅读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单一的知识,转化成更为丰富完整的情感体验。
????而论坛、博客、QQ群等工具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设置选做作业这种开放和探究型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梳理自己的
该诗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要求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怀。而网络教学课件在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情况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多得多了,更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并且,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交互性强以及特有的超文本的特性,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