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翟文姗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一、教材分析
《相信未来》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的基础上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文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一个疯狂动乱的年代,而作者却坚定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青春有更深的体悟,对挫折有更达观的认识,对未来有更坚定的信念,对生命更加的爱惜和尊重。
二、学生分析
从情感上来说,现在的学生对青春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所以很难体悟到文革时期那一代人对青春的诠释,因而对这首诗的学习充满好奇、懵懂及探究之心;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诵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涵咏吟诵诗歌之音乐美
2.品味鉴赏诗歌之意境美
3.拓展延伸作者之人格美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ppt,图片,配乐朗诵、歌曲播放。
2.导入:《光明》,汪峰改编《相信未来》;涵咏吟诵阶段:配乐朗诵;作者和背景介绍:图片
3.歌曲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入要讲解内容的磁场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集中注意力。配乐朗诵,可以让学生体会朗诵者的感情,以便自己揣度怎么读,哪儿是轻重缓急,哪儿是感情深沉,哪儿是自信的轻快,提高学生朗诵的质量和水平。配上作者的图片,可以更加直观;配上有关背景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那个疯狂年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景导入
学生大声朗读
播放汪峰的歌曲《光明》
研讨交流
提出问题:请同学自由朗诵,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学生朗读,正音
配乐朗诵《相信未来》
?
提出问题:赏析自己喜欢的意象。老师展示自己喜欢的意象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问题
?
赏析自己喜欢的小节
小组代表发言
展示老师的赏析
探究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如何读?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找两组意见相左者发言
多媒体展示问题
训练
仿写第一节
小组讨论回答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及老师的仿写
总结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顾城发出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呼声;面对欺骗和谎言,普希金发出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的呐喊;那么同学们,当你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也要勇敢地喊出“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深情朗诵
mp3播放音乐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语文味教浓厚,技术支持较明显,学生自主、互助为主,但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在肯定他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赏析,老师也赏析;学生仿写,老师也仿写。降低姿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与学生共同活动,和学生平等探讨,但又起着引领的作用。
一、涵咏吟诵诗歌之音乐美
1.读准字音。2.读准句读。3.生读,师读。4.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兴趣。
本设计紧扣诗歌特点,以朗读为主,并设计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
二、品味鉴赏 诗歌之意境美。
分组讨论,各组找代表发言,赏析本组喜欢的意象。
老师展示自己喜欢的意象:“孩子的笔体。”补充有关涉及孩子的诗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阿垅《孩子的梦》、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安妮日记》。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品味,先朗诵,再赏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老师赏析自己喜欢的小节。
此环节,抓住鉴赏诗歌的靶子——意象进行赏析,并且仍不离读。在讲授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尽量少说。
三、拓展延伸作者之人格美。
展示背景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补充食指《热爱生命》
此设计让学生在基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更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更易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有了情感上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