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
一、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景、理、情。
二、通过合作探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
张若虚因它而成就美名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pàn)江畔
滟滟
霰
汀上白沙
(yàn)(xiàn)(tīng)(zhēn)(pǔ)(jié)
捣衣砧
青枫浦
碣石
潜跃
(qián)读全诗 整体感知
结合题目回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几种景,其中哪一种景物是中心?月观月
读前十句,其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
春、江、潮、海、花、月、霜、白沙
这些景物绘成了一幅什么图?它的特点是怎样的?
春江花月图
优美恬静
问月读下面六句,作者由景想到了什么?他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作答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问答问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比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哀而不伤思月自由朗读接下来的诗句,找出相思的主人公是谁?
游子、思妇
这部分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比如借物抒情、拟人、用典、虚实结合来体现离别相思之情,小组讨论找出对应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被运用的。
小组代表展示借物抒情:白云一片去悠悠,
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而漂泊不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典: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根据《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故事化用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实结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的美好衬托现实的黑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落再读全诗,找出月亮的行动轨迹以及相关句子。思考月亮的行动轨迹以及和诗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
淡淡的哀愁,孤独,深深的思念,不能寄托情思的无奈。小结: 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情景理交融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姓名
陈玉茹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阳谷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春江花月夜
一、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而且通过这着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生分析
高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技巧,对于这首诗歌也应该有基本的鉴赏能力,所以通过这节课可以巩固他们鉴赏诗歌的知识,并继续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只是高中的学生对于人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能在理解张若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通过一些比较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景、理、情。
??? 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通过歌曲《春江花月夜》的歌曲链接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去,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内容、感情。
2、通过幻灯片展示月亮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们和作者有着更近距离的接触,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和全诗。
3、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和指导,让学生在思考或讨论中完成对诗歌的学习。
4、利用幻灯片补充资料,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发展思维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歌曲
展示月夜图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月的诗句 。
通过链接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和幻灯片展示月夜图;学生自学,课前搜集关于月的诗句。
二、关于诗歌及作者的成就,检查预习。
?
展示资料: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出示字词:
滟滟(yàn)???霰(xiàn)??汀(tīng)捣(zhēn)??浦(pǔ) 碣(jié)
潜跃(qián)
?
记录资料和字词并齐读
通过幻灯片展示资料和字词,学生记录并掌握
四、目标导航,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
师设置问题并明确答案:
1、观月 景???
读前十句,找出这一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___________图(起个名字)?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2、问月 理
读接下来六句诗,作者由景想到了什么?他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用原文回答)
提出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
补充:比较下面几句诗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什么不同。
?? 3、思月 情
自由朗读接下来的所有诗句,找出相思的主人公是谁?
4、月落??情落
再读全诗,找出月亮的行动轨迹以及相关句子。思考月亮的行动轨迹以及和诗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5、小结
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
学生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多媒体展示问题并补充资料,学生小组讨论并自主展示结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根据要求,鉴赏诗歌
?????
??补充诗歌和资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补充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其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答题技巧思考并完成作业
幻灯片链接课外资料,课外延伸。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我在本节课导入中通过音频和资料链接的方式希望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在设置一些比较细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并让他们课前收集关于月的诗句的资料,锻炼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第三让学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最终在讨论中完成对诗歌的学习;第四在朗读上让学生通过个读、默读、齐读、大声朗读、展示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能力;最后补充资料和学习方法,学会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