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19: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襄阳人杰地灵,许多名人在其生活时期为社会作出过杰出贡献,刘秀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刘秀的功绩是(  )
A. 诛暴秦,建立汉朝
B. 北击匈奴,巩固大一统王朝
C. 辅佐吴王,争霸春秋
D. 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2. 所谓“光武中兴”,其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统治后期(  )
A. 颁布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B.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C. 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 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后采取的措施?(  )
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 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C.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4.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河。经过十万余人(次)的辛勤劳动,终于疏通了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几十个县经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由此可见(  )
A. 汉政府竭力维护小农利益
B. 汉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 王景因治黄有功受到重用
D. 东汉时黄河治理成效卓著
5.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的是东汉(  )
A. 王莽施政引起社会动荡
B. “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C.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D. 受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
6.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在东汉后期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 是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C. 建立了“张楚”政权
D. 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7. 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相同点是(  )
A. 都经过了充分的准备
B. 都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C. 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 都利用了宗教的形式
8.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
A. 官僚机构臃肿 B. 宦官把持朝政
C. 豪强地主横行 D. 外戚势力膨胀
9.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丧失依靠或力量),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表明,黄巾起义(  )
A. 起因于残暴的统治
B. 以争夺帝位为目的
C.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0. 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治世局面,它们具备的共同历史条件是(  )
A. 尊崇儒术,统一思想
B.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C. 对外交往频繁,海外贸易发达
D. 君主专制强化,分封制度完善
11、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③汉景帝 ④汉文帝。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3、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汉政权,建立了(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新朝
1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
A. 实行盐铁专卖 B. 平定七国之乱
C. 颁布“推恩令” D. 发行五铢钱
15、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B. 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C. 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6、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17、近年来电视上流行许多“穿越剧”,假如我们穿越到东汉,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 光武中兴 B. 外戚专权 C. 黄巾起义 D. 曹丕称帝
18、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 B. 领导人 C. 口号 D. 作用
19.“(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建立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20.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二、非选择题
21. 某校同学开展了历史主题研究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从刘秀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为了满足宫廷需要,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除人为的各种祸难之外,此时天灾也似乎特别频繁。仅汉安帝一朝十九年中,水灾即达十一次,旱灾七次,蝗灾七次,受灾范围遍及中华大地。……最终,在甲子年,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西汉初年也曾出现过相似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其中提到的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谁?这场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三组探究问题,为该研究活动拟一个主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请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
(4)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
23、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
材料二 (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
(3)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答案
1-5DBBDC 6-10BBDDB 11-15CDCBC 16-20CBCBD
21、(1)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光武中兴”。西汉初年的局面:“文景之治”。
(2)政治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领导者:张角。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灾害频发;等等。
(4)东汉的兴衰
22、(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2)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汉武帝
23、(1)孔子;“仁”。
(2)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秦始皇压制儒学。汉武帝推崇儒学。
(4)既要强调依法治国,也要提倡以德治国。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