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主题情境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开展以“少年游”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一、积累和运用(共8小题,计24分)
任务一:意“游”未尽
【登高怀古】小华登上骊山,有感而发,写下了一段随笔,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登上骊山烽火台,眺望着秦始皇帝陵,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远处的渭河,见证了无数王朝在关中大地上纷至tà来,又分崩离xī。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山脚下昔日的皇家宫苑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打卡地,这些历史的遗迹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游览时不要做那些大煞风景的不文明行为,要守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2分)
眺望( ) 大煞风景(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纷至tà________来 分崩离xī________
【赏田园风光】学校举行“读文学经典,赏田园风光”主题征文比赛,请你帮助参赛选手小文修改他的作文中的一段话。
①在广袤的田野中,金黄的谷穗如同一群娉婷的女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自然的优雅与柔美。②阳光洒下、光影交织,谷穗们显得格外妖娆,仿佛大地________在这个时刻,________能展现出她最柔美的面容。③每一串谷穗都是大地母亲的精灵,使她们的婀娜姿态,描绘出秋天最动人的画卷。
3.第②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分)
4.请在第②句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5.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制作“游”字卡片】小语同学梳理课内的古诗文,制作了“游”字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8分)
7.【体会山水美】班级计划在黑板报中设立一个“山水美景入心来”板块。小语想将《小石潭记》放在这个板块内,请你根据下面的示例,帮助小语阐述她的观点和理由。(4分)
示例:
小秦
观点:我认为《三峡》适合放在这个板块。
理由:这篇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热爱之情,山水美景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小语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自然对于人类心灵,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以下自然环境对保尔当时心灵产生的影响。(3分)
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在坟墓四周摆上了用枞树枝编成的花环,仿佛给这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篱笆。陡坡上笔直的松树高高耸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儿是小城的近郊,静谧而又冷清,只有松林在轻轻地低语。大地回春,空气中散发出春天泥土清新的气味。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任务二:游山玩水
二、阅读 (共14小题,计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9~11题。(9分)
【材料一】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承接了国家对于研学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将教育和旅游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自然景色、历史古迹、博物馆等场景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②研学旅游的开展离不开研学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时代下,研学旅游教育内容越来越细分,“研学+”的模式逐渐成为发展研学旅游的重要选择。当下研学旅行的发展模式分为六种类型:农业研学、生态研学、科技研学、工业研学、营地研学和红色研学。
(摘编自《文旅融合时代下,研学旅游有哪些“研学+”发展模式?》)
【材料二】
①作为文旅融合新业态,研学游的出现被市场和家长寄予厚望:市场希望用富有教育属性的旅游产品吸引望子成龙的家长;家长期待用比普通旅游更多的花费换来孩子更多的学识和人生体验。人们乐见研学游的蓬勃发展,因为理想中的研学游是一个双赢的产品,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②另一方面,两方需求叠加,事实上大大增加了研学游产品的设计难度。这不是一个头脑一热就可以轻易上马的项目,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进行前期调研、试游,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如果抱着“一锤子买卖”的心态做研学游,无益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个共识已经基本确立:旅游是研学游的载体,教育是研学游的目的。因此,研学游的有关设计、配置,都应围绕其教育目的,而非一味顺应旅游逻辑。寓教于乐,是研学游的初衷。
(摘编自《让研学游回归寓教于乐》,“新华网”2023.7.21)
【材料三】
①在田野、在林下、在河边,融入自然,体验农事,品味民俗……随着研学旅游日益火热,延安市黄龙县因地制宜打造研学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内涵,吸引了一批批研学团队纷至沓来。
②近年来,白马滩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以“康养度假 科普研学”为主线,坚持“研学兴村、科技兴农”,不断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探索“研学+民宿”“研学+乡村旅游”“研学+露营”等新兴研学旅游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印象圪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暖山河畔露营基地、碾子湾白马云栖田园民宿等一批乡村研学旅游项目,形成白马滩镇研学旅游特色品牌,有效促进研学旅游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助力全镇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摘编自《陕西黄龙:“研学游”带动“乡村热”》,“经济网”2024.5.21)
【材料四】
①目前的研学游市场还不够规范。比如个别团用名师做噱头,价格虚高,有的存在没有列出收费明细、让家长不能明白消费等问题;这样的研学游机构也鱼龙混杂,出现资质不全、研学项目良莠不齐等现象。这样的研学游偏离了“教育+”的正轨,不仅可能损害学生家庭的合法权益,还可能误人子弟,违背了教育部门推进开展研学游的初衷。
②研学游不能野蛮生长,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偏离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正轨。要加强对研学游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家长也要理性看待“研学热”,不要盲目跟风、盲目攀比。
③消费者的理性与市场的规范也是有正相关关系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游时,也要多问多想多记,做到“货比三家”,用行动剔除市场上的“劣币”。“研学热”要“热而有度”,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等各方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研学游,共同促进研学游走向“研学优”,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位。
(摘编自《莫让变味研学游伤了孩子》,“光明网”2024.5.13)
9.请根据【材料二】,说说在设计研学游产品时应该注意什么。(2分)
10.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4分)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学游将教育和旅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多种场景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B.市场和家长对研学游寄予厚望,两方需求叠加,增加了研学游产品的设计难度。
C.旅游市场的发展完全依靠研学游,白马滩镇就依托“研学+”的模式,助力全镇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D.个别团用名师做噱头,价格虚高,研学游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都说明了目前的研学游市场还不够规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1分)
黄河路过玛曲
马宇龙
①古老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来,越过青藏高原,像一台蒸汽列车,冒着白汽驶入陇原大地,开始了陇上的漫漫行旅。此刻,我就坐在这列火车上,我就是黄河的一朵浪花、一波微澜。河水一头扎入甘南,却猛地掉转方向,拐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是河流遭遇了群山的阻挡,折向西北而形成的。
②这里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玛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黄河。在我印象中,以黄河命名的县只此一家。自古河水东流,玛曲的黄河却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大江大河走向的一贯认知。黄河在这里不仅西流,而且来来去去,不断往复,由此滋生出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湿地。
③耳边回响着歌唱玛曲、歌唱黄河的民歌,我登上这片草原的制高点之一——像剑一样直插天边的尼玛梁山梁,远眺黄河蜿蜒曲折,柔美地逶迤远去。想起少年时,一个朋友第一次去兰州看黄河,回来后逢人就念叨:黄河一点都不咆哮,就跟咱家门前那条河一模一样。可见,《黄河大合唱》是何等深入人心,使人们忘记了黄河还有舒缓温柔的上游。
④顺着蜿蜒流淌的黄河行走,我觉得自己的血脉也开始升温,对于黄河“母亲”一般的感觉在我心中不断滋长。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抵达玛曲的黄河,经过宽阔草原的滋养补给,渐渐变得湍急,变得清澈明亮起来。因为河流不断复回,玛曲的土地大多是湿地。无数的支流,还有支流的支流,再加上丰茂的水草、肥壮的牛羊,点缀出草原的原始生态之美,广袤而苍凉。湿地辽阔,长河曲折。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
⑤这是不是她遇见的第一座大桥,我不清楚。但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源源不竭的水源补给赐予她巨大的力量,从此她再也不用惧怕下游那些传说中的崇山峻岭、高峡低谷了。
⑥站在桥上,我望见成群的牛羊,互相交错的雪山与湖泊,还有目光所及处那些红色屋顶的房子。云层低垂,阵阵风起,让一片辽阔苍茫多了秀丽与妩媚。不用问,那一定是牧民们生活的村庄,那里一定有好多身穿长袍的卓玛,弯腰弓背,在劳作,在歌唱,不紧不慢地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想着,果然看到两个穿绛红长袍的女子俯身从河中取水。她们先将水弹向天空,再弹向大地,最后抹一下头顶。她们感恩黄河,将黄河时刻呵护在手心,捧上额头,百般怜爱疼惜。她们是一群真正热爱黄河的人。
⑦在桥上站了太久,我的裤脚被风鼓鼓吹起,我知道黄河已经翘首远方,催我出发了。那么,走吧!与这条壮阔河流一道,且行且回顾,在一往情深地投身于苍茫群山间的谷地后,重新回到青海的怀抱。黄河以一颗奔赴之心,莽莽撞撞,在跌宕坎坷的旅途上,于此处以退为进,难道仅仅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命运与共的生态湿地吗?
⑧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与牦牛群和羊群相伴而生,好像已连上了天边涌动的白云。黄河就是一个丹青高手,左勾白云,右挑山脉,笔墨所到之处,画下一条条曲线,描摹出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一个个原始古朴的本真天地。我使劲地招手,黄河的背影漫漫汤汤、一望无际。她走了,我成了广袤草原上一个白色的点、一抹亮晶晶的水。
⑨我久久站在甘南,站在玛曲的湿地,期待西去的她再次东返,在另一个路口再一次与我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4.4.27,有删改)
12.阅读文章,梳理文脉,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行踪 所见之景 情感
①____________ 黄河蜿蜒,逶迤远去 惊奇
抵达玛曲的黄河 ②_________________ 赞美
站在桥上 牛羊成群,山湖交错 ③________
13.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如何理解“烙”的含义?)
(2)难道仅仅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命运与共的生态湿地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
14.文章第⑥段写穿绛红长袍的女子有什么作用?(4分)
15.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来指代“黄河”,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6.文学社准备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这篇优秀游记,请你用恰当的语句补全导读语,并阐述理由。(6分)
导读语:跟着马宇龙“云游”玛曲的黄河,你能看到黄河的别样风景,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乘着作者思绪的翅膀,你也可以感悟到作者因黄河所引发的独特情思。阅读本文,你虽未到黄河,但已然感受到了黄河。 本质上,这是一场(1)____________之旅……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至山椒,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伙,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改)
17.请你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惟凉烟白草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西行约三里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鉴毛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掬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例句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濂闻其语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其真无马邪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正色邪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2)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
20.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是游记散文,都运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但景物特点、所抒感情并不相同。请比较简析。(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1.白居易《卖炭翁》中独特的心理描写历来被人称颂,请你参考批注示例,为画线句作批注。(2分)
《卖炭翁》诗句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批注 (1)示例:“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翁为了生存,不顾衣服单薄,反而希望天寒更易卖炭的矛盾心理。 (2)我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表达怎样的情感?
任务三:书少年游
三、写作(50分)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漫步于自然风景,欣赏四季花开花落;穿行在街头巷尾,体察市井众生百态;徜徉在茫茫书海,沉迷文学浪漫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才让我们顿悟、奋发、成长。
23.请以《行走在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
1. tiào shā
2. 沓 析
3. 顿号 逗号
4. 只有 才
5. 删去“使”。
6. ①溯游从之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④浮云游子意
⑤落日故人情 ⑥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⑦从今若许闲乘月 ⑧拄杖无时夜叩门
7. 示例:我认为《小石潭记》适合放在这个板块。
《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的美景,作者沉醉在清幽的美景中,并生发情感,山水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8. 示例:几经生死的保尔内心惆怅,无意间来到烈士公墓,感受到静谧庄严的气氛和春天的朝气,这使保尔冷静深思。他想到先烈们为革命而牺牲,顿悟了生命的意义,最终生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革命信念,突出了保尔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9. ①投入精力和成本进行前期调研、试游,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②要寓教于乐,研学游的有关设计、配置都应围绕其教育目的,而非一味顺应旅游逻辑。(每点1分)
10. ①加强对研学游市场的监管。②完善相关制度。③家长理性看待“研学热”,用行动剔除市场上的“劣币”。④各方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研学游,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位。(每点1分)
11. C
12. ①登上尼玛梁山梁 ②湿地辽阔,长河曲折 ③振奋(每空1分)
13. (1)“烙”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强调了玛曲黄河大桥给黄河带来的巨大影响。(1分)这次相遇让黄河补充了水源,得到了力量,即使下游有更多的崇山峻岭、高峡低谷,黄河也将无所畏惧。(1分)
(2)言外之意:黄河不仅仅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生态湿地,(1分)更是为了让中华儿女领会以退为进,不惧前路坎坷,勇往直前的精神。(1分)
14. 写穿绛红长袍的女子从河中取水的情景,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敬畏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2分)对她们弹水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牧民们对黄河的感恩、怜爱与疼惜,表达了牧民们对黄河感恩与热爱之情。(2分)
15. 将黄河拟人化,使得黄河的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对其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自然。(1分)“它”则没有这样的效果。(1分)
16. 示例一:(1)感受黄河别样风采。(1分) (2)黄河穿越甘肃玛曲县,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系统。这里的黄河不仅西流,还拐出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孕育出了广阔的湿地。黄河在玛曲得到了滋养,玛曲黄河大桥见证了黄河的成长,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重要纽带。(2分)作者在桥上远眺,看到了牛羊成群、雪山湖泊和村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2分)
示例二:(1)触动心灵之旅(1分) (2)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玛曲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玛曲黄河的成长也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2分)因此,虽然我们没有亲自踏上黄河流过的土地,但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已然感受到了黄河,这就是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之旅。(2分)
示例三:(1)催人奋进(1分) (2)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玛曲黄河的壮丽景色,更是在体验一种人文情怀,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2分)黄河以一颗奔赴之心不断向前,我们也要努力上进。(2分)
17. (1)只 (2)表示约数
(3)照 (4)双手捧取
18. A 点拨:A.代词,他;B.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代词,可译为其中;D.连词,表示选择。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他”,故选A。
19. (1)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2)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从高处分散流下,叫做让泉。
20. 本文描写了远山连绵、近水潺潺的清幽之景和丰乐亭、醒心亭、天宁寺等荒废苍凉之景,表达了作者对古今兴衰变化的惆怅、叹息;《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的环境,融入了作者被贬谪的孤寂、苦闷之情。
【参考译文】从驿站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的位置,远远望见丰山环曲连绵、高大雄壮,超过琅琊各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从紫微泉向上走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从丰乐亭径直往东走几百步,到山顶,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从高处分散流下,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近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刻在崖石上的四个大字。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进入醉翁亭。醉翁亭荒废了很长时间,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冶炼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覆盖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水是温的。
21. 示例:“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的炭被夺走后,吝惜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2.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揭露和控诉统治阶层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