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主题情境卷
一、积累和运用(共9小题,计24分)
学校开展以“探寻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准备制作一期宣传册,请你完成任务。
【扉页】
第一小组打算用下面这段话作为宣传册扉页,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鲁迅记忆里那流水潺潺的村落中蒙着狡洁月色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吴伯箫文字里那静穆的、暖融融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讫立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1.请确认扉页内容中加点字的读音。(2分)
(1)潺潺(A.chán B.càn) (2)糜子(A.mí B.méi)
2.校对扉页内容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
(1)狡洁( ) (2)讫立( )
【元宵篇】
3.自古以来,正月十五赏花灯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第二小组在宣传册中设计了下面的内容,请根据花灯上的文字猜诗文原句,将句子写在下面。(8分)
花灯一:青青子佩,____________。
花灯二: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灯三: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花灯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灯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节篇】
第三小组为宣传册的制作搜集了下面资料,请你修改完善。
①春节文化,是深厚斑斓的。②它蕴含着三个最为关键的主题□团圆□祈福和迎春。③春节是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人们对团圆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④“福”字是最有代表性的春节符号,大门上贴的,吊钱上刻的,窗花上剪的,礼盒上印的,处处都是“福”字。⑤广义的“春”是新生活的开始,____________,祈福的内容也包含着迎春的意味。⑥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⑦春节的这三个主题,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
4.请在第②句□中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5.请在第⑤句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关联词,使语句通顺。(1分)
6.请提取第⑦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2分)
【端午篇】
7.第四小组同学搜集了关于端午的宣传海报,下面对画面主要内容、书体特点和人文内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海报一解说:远山如黛,一把青铜古剑跃然其上,配以瘦劲挺拔的篆书,既展现了端午日打造正阳之剑的习俗,也寓意着君子的刚正气节。
B.海报二解说:一把打开的折扇,扇面上角粽晶莹,扇下是行云流水的行书,端午赠扇既有驱邪避暑的意义,也有仁风清扬的美好寓意。
C.海报三解说:龙舟划手齐心协力,奋楫向前,配以纵任奔逸的隶书,既表现了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也让人感受到奋发向上的昂扬精神。
D.海报四解说: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而上,配以端庄方正的楷书,既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高尚人格,也能表现端午深厚的家国情怀。
【推荐资料】
8.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密不可分。为了解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民俗文化”的记载情况,请参考《经典常谈》的目录,分别推荐相关的章节阅读。(3分)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想了解八卦崇拜的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
(2)想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
(3)想了解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风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
【总结篇】
9.宣传册制作完成后,同学们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根据材料中同学们的对话,补全所缺内容。(2分)
小秦:从腊八到忙年,再到元宵,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春节的民俗也演变出了新的形式。
小语:是的。比如祭灶的仪式很难见到了,但在年货中,灶王爷的形象被做成了冰箱贴,直接“坐镇”厨房。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虽然民俗的形式在变,但人们过年的心理需求却始终不变。
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 春风和煦,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风筝飞舞……春日怎么少得了人们喜爱的活动——放风筝呢?同学们在快乐的放飞中,对风筝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搜集了一些资料,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活动,完成10-12题。(9分)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①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②宋代之所以成为发展阶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③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④如今,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⑤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清明节和重阳节是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较晚些。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⑥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材料二: 吉祥图案:民族的旨趣
吉祥图案是指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其创造方法主要有谐音法、象征法、文字法等,这些方法可互相结合。谐音法即用音同或音近汉字相互转借,表达特定的吉祥寓意。如蝙蝠,“蝠”与“福”谐音,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象征法即两个事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内涵,由此进行替代,用来表达它们共有的内涵,如石榴籽多,象征着多子多孙。文字法即直接用文字来表现吉祥寓意,这些文字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作为图案,代表着吉祥与美好。如“百福图”,就是用一百多种不同的福字写成。
材料三:
风筝的传说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高州刺史李迁仕、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下。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①,射而下之。”
【注释】①厌胜:以巫术制胜。
10.根据同学们整理的资料,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2分)
A.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出现的“风筝”。
B.《资治通鉴》里记载有一个放风筝向外求援并成功的例子。
C.材料一中“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通过举例子来补充说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较晚。
D.为了使风筝在空中产生更大的升力,并稳定地飞行,风筝的设计一定要包括一个凸起的中央部分和突出的边缘。
11.如果请你在风筝上画一幅寓意美好的画,你会选哪一幅?请参考材料二,在甲乙两图中任选一幅写出它的寓意。(3分)
我选____________图,
它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细读文本,思考:风筝除了有祈福避灾(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来福气,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放病根”)的功能外,还有哪些功能?结合材料整理。(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1分)
人勤春来早
乔忠延
①今年春来早。龙年紧着脚步往前赶,仍然落在立春节气的后面。迎着飞雪,顶着寒风,不少人构思着春天的蓝图,擘画着新一年的美景。而且,不是今年如此,年年都如此,代代都如此。人勤春来早,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俗谚,而是祖祖辈辈的传统。
②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腊月,奶奶都要去赶集,去置办年货。年货的多少,要看衣袋里钱的多少而定。钱多就多买,钱少就少买。但有一样,钱再少也必须买,那便是一张《春牛图》。《春牛图》是幅年画,但又不是普通的年画。这幅年画分为两个板块,上面画着一头高大的黄牛。黄牛迈着从容的步子,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头上是飞舞的燕子,脸前是曲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不再是冰封雪盖的寒瘦模样,绽露出初春的灵动。画的下面是日历,一年的日子和二十四节气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③儿时的我幼稚得很,总觉得《春牛图》没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年画热闹好看,为什么还要年年买《春牛图》回家?爸爸给我讲,农家过日子离不开《春牛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都在上面。屋里贴上这张画,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心中就有了数。家家便会早准备,早动手,不至于耽误农时。我又问,那为啥不画别的稀奇物,只画个看烦了的大黄牛?爸爸告诉我,黄牛能犁地,能拉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都要靠它卖力气。最有趣的是,这幅画还隐藏着打春牛的风俗。
④往昔立春这日,天色刚刚泛亮,乡亲们已经集聚在村东的田间。暖融融的太阳一露头,就有身穿锦袍的“春官”下令:“开打!”于是,身着武士装的“句芒神”①手持长鞭快步上场,左蹦右跳,啪啪的鞭炮声随之炸响。当然,这里的春官和句芒神都是村人扮演的。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就见句芒神旋舞到了“春牛”的身边,使劲抽打了一鞭。哗嚓一声响,“春牛”的肚子炸裂了,里面装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瞬间迸溅出来,散落一地。
⑤顿时,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早有眼疾手快者飞身上前捡拾,拾到了,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抢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的食物,五谷能丰登,家业能兴旺。因而,老老少少都在抢,抢得欢天喜地,抢得红红火火。儿时听说打春牛,只觉得好玩、有趣味,长大了才明白,看似在打牛,实际是鞭策自己。打春牛寄寓着乡亲们早行动、早发力、把握初春时光的美好心愿。
⑥别看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我的故乡却得益于龙祠泉源,被誉为北国江南。从泉源流出来的多条河水,灌溉着十万亩良田,年年五谷丰登。
⑦跃入新时代,乡亲们不仅要让良田长小麦,还要借助道道清泉,种水稻、栽莲藕,铺展观光游学的田园画卷。
⑧这边谈笑风生谋划新一年的光景,那头忽有威风锣鼓敲打起来。威风锣鼓就是威风,气势雄浑,惊天动地。我以为是有什么欢庆仪式,一问才知道,是过大年时要出门献艺,抓紧排练。这闻名神州的威风锣鼓,早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每逢节庆,多地争相请去助威添彩,春节当然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原先只是一枝红杏闹春意,几个鼓,几个钹,几张锣,就打得满堂喝彩。但一支队伍哪能应对得了多地邀请,于是再发展,再训练。如今,已经是十支、几十支队伍,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顺势而为,来他个“百般红紫斗芳菲”。这铿锵的锣鼓声,便来自拓展训练的场地上。
⑨威风锣鼓训练完一个曲牌,暂作歇息,就听见一阵欢声笑语飘过来。这是干啥?悄悄抽身,循声走去,宽阔的大厅里聚满了男男女女。有的扎龙灯,有的糊旱船,有的绑竹马。这不稀奇,都是为年节闹社火做准备。稀奇的是,龙灯、旱船和竹马,样样都已摆下一大摊,满大厅的人还在忙个不停。一村一队闹社火,哪能用得上这么多!更令人新奇的是,还有人在裱糊社火队伍中从未见过的“黄牛”,莫非是要来个别出心裁,拔个头筹?问出口来,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在时代后边。这些都是新开发的商品,见到订单才制作。那几头“黄牛”也一样,而且是我从未见过的春牛。如今传承了打春牛的民俗,再现传统风情,增添文化乐趣,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民俗的深厚精神内涵……我禁不住咂嘴吐舌,何曾想到乡村形成了节庆展演非遗的产业链!
⑩走出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的场馆,我背后仍然回荡着乡亲们的阵阵笑声。此时,威风锣鼓又敲响了,欢笑声、锣鼓声融为一体,像是滚滚春潮激荡着乡村大地。人勤春来早,新时代,争朝夕,和着鼓乐声、欢笑声,加快了节奏,加快了步履——
春天,热热闹闹地来临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5日,有删改)
【注释】①句芒神: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
13.阅读选文,仿照示例,简要概括选文写到的家乡民俗。(2分)
——————
14.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3分)
15.选文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说说你的理解。(4分)
16.根据【链接材料】,概括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当地“依托自身优势”来拓展农业功能。(4分)
【链接材料】赵坤宇委员建议: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依托自身优势……强化农旅融合,建设田园综合体,打造创意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
——摘自《人民日报》
17.小秦认为可将选文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赞同吗?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下面的单元导语和课文目录,发表你的观点。(5分)
单元导语 目录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1 社戏/鲁迅 2 回延安/贺敬之 3 *安塞腰鼓/刘成章 4 *灯笼/吴伯箫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2分)
王大将军既为逆,顿军姑孰。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著戎服,骑巴马,赍①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帝过愒②之,谓姥曰:“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劳③晨夕,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行敦营匝而出。军士觉,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动,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追士因问向姥:“不见一黄须人骑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复及。”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赍(jī):携带。②愒(qì):休息。③劬(qú)劳:辛苦,劳累。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阴察军形势__________________
(2)行敦营匝而出__________________
(3)去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骑人息意而反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晋明帝以英武之才 可以为师矣
B.姥其匿之 其如土石何
C.便与客姥马鞭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D.命骑追之 春冬之时
2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
(2)去已久矣,不可复及。
21.你认为晋明帝可以成功脱险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首联“城阙辅三秦”的“辅”改为“依”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作文(50分)
24.民风民俗、民间技艺、名胜古迹、节庆礼仪……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是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结合亲身体验,记录你与“民风民俗”的故事,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
一、1. (1)A (2)B
2. (1)皎 (2)屹
3. 悠悠我思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无为在歧路
便邀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4. : 、 5. 示例:所以 6. 主题寄托着基因。
7. C 点拨:C.海报三中的“端午”二字笔画相连,纵任奔逸,字体为草书,并非隶书。隶书的特点是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本项“配以纵任奔逸的隶书”有误。
8. (1)《〈周易〉第二》 (2)《〈诗经〉第四》
(3)《“三礼”第五》
9. 示例:张贴年画的或许少了,但“福”字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二、 10. C 点拨:A.材料一提到“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B.结合材料三“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可知,《资治通鉴》里记载的这个放风筝向外求援的例子并未成功。D.选项说法在文中并未体现,于文无据。
11. 示例一:甲(1分) “瓶”音同“平”,代表平安之意;花是美的化身。这个花卉插瓶的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生活幸福、平安美好的期盼。(2分)
示例二:乙(1分)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是富贵的象征,美丽的化身。这个牡丹花开的图案,寓意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幸福美满。(2分)
12. ①娱乐功能;②测量距离;③传递消息;④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每点1分)
13. ①打春牛 ②敲威风锣鼓
14. (1)不能删掉。(1分)画线部分详细描写了《春牛图》的内容,表明《春牛图》不是普通的年画,表现了人们对春的期盼,(1分)为后文写“打春牛”的风俗做铺垫。(1分)
(2)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人扮演的句芒神打春牛的过程,(1分)写出村人的刚健有力,表现出劳动人民对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1分)表达出作者对村民们打春牛民俗的喜爱和赞美。(1分)
15. 人们勤劳,在春天刚到时就早行动,早发力;在新时代,人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惜时努力,热爱生活,富裕幸福的生活也会早早到来。(每点2分)
16. 示例:乡亲们不仅让良田长小麦,还利用多条河水流经的天然优势,种水稻、栽莲藕,开展观光游学;借助文化消费增长,再发展、再训练威风锣鼓,节庆生意火爆;新开发商品,传承打春牛的传统民俗,形成节庆展演非遗的产业链。(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7. 示例:赞同。(1分)选文介绍了“打春牛”这一富有浓郁特色的习俗,打春牛寄寓着乡亲们早行动、早发力、把握初春时光的美好心愿。(2分)选文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价值和意义。(2分)
18. (1)暗中 (2)巡视,巡察 (3)离开 (4)返回
19. A 点拨:A项都是介词,凭借。B项,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20. (1)王敦起兵图谋叛乱,猜忌并且陷害忠臣良将,朝廷惊骇危惧,国家的命运实在令人担心。
(2)已经离开很久了,再也追不上了。
21. 示例:晋明帝以国家命运为由请求卖小吃的外乡老妇人帮忙隐匿行踪,最终脱险。
【参考译文】大将军王敦已经发动叛乱,把军队驻扎在姑孰。晋明帝纵有文才武略,也还疑惧他,于是就穿上军装,骑着巴良马,携带一条金柄马鞭,暗中去察看王敦军队的情况。离王敦的军营还差十多里,有一外乡老妇在店里卖小吃,晋明帝经过那里停下来休息,对她说:“王敦起兵图谋叛乱,猜忌并且陷害忠臣良将,朝廷惊骇危惧,国家的命运实在令人担心。所以早晚辛劳,来窥视侦察(王敦的动向)。恐怕我的行迹败露,也许会很狼狈,我被追逼的时候,老人家可要为我隐瞒行踪啊!”于是把金马鞭送给这位外乡老妇就离开了,沿着王敦的军营走了一圈就出来了。王敦的士兵发现了,说:“这不是普通人啊!”王敦躺在床上,忽然心跳,说:“这一定是黄胡子的鲜卑奴来了!”命令骑兵去追赶他。已经感觉相距好几里路,追击的士兵就问刚才那位老妇:“没看见一个黄胡子的人骑马从这里经过吗?”老妇说:“已经离开很久了,再也追不上了。”于是骑兵打消了追赶的念头返回了。
22. 不好。“辅”是辅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依”字意为“紧挨着”,表现不出首句的开阔意境。
23. 不用,无须 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三、2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