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上6.2轴对称图形(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上6.2轴对称图形(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1-25 17:23: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 轴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课题 轴对称图形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例3通过观察生活中物品、剪纸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 例4通过有趣的剪纸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体呈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操作中思考,发现。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2.学习内容分析: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
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图。 找不同,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这些物体左右两部分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轴对称现象,为认识轴对称图形做铺垫。
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认识物体对称。 出示:上面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我们经常看到。现在请大家看这里几个物体,(出示例3主题图)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找找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能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指出:我们观察这些物体的两边,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引导:我们把蝴蝶、天坛、和飞机沿着轮廓画下来,可以得到这样的3个图形。(出示)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这几个图形对折一下,比一比,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提问:图中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是以什么为界线的? 揭示:像这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动手操作,自行发现特征,组内交流。 通过说一说,初 步感知对称图形 的特点。
任务二:用剪裁法做轴对称图形。 1.操作深化:出示例4,明确要求。 (1)让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先想好准备剪什么,再剪一剪。 2.拓展延伸 (1)用剪裁法做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 一对折; 二画图; 三剪图; 四展开。 (2)蝴蝶、蜻蜓等昆虫能在空中自由的飞行,是因为它们都有一对或几对对称的翅膀。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你发现了没有?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通过画、折、剪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哪两个图形能拼成轴对称图形?把它们连起来。 2.判断题。 (1)数字“3”是轴对称图形。( )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3)圆是轴对称图形。( ) 3.在是轴对称图形的后面横线上画“T”,不是的画“F”。 拓展题: 做一做。 下面是菲菲在镜子中看到的钟面,你知道正确的时刻是多少吗? 文文站在镜子前,看到背后电子钟显示的时间如下图所示。你知道现在的时间吗? 收集一些轴对称的标识,分类整理后,贴在 教室的数学角里,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说说思考过程,体会推理过程。 通过师生回顾全课,说说本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升华认识。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等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苏教版)三年级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2课时 轴对称图形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任务一
04
任务二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练习
07
课堂小结
08
作业布置
09
板书设计
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01
教学目标
找不同,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风筝
剪纸
脸谱
抽象画
这些物体左右两部分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
02
新知导入
03
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观察下面的物体, 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蝴蝶
祈年殿
飞机
发现:以一条直线为界,如果物体具有两边的形状和
大小完全相同的特征,就说这个物体是对称的。
03
探究新知
把上面三个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
03
探究新知
从第107页选两个图形剪下来并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03
探究新知
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03
探究新知
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有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
03
探究新知
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03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
学习任务二
用剪裁法做轴对称图形。
把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4
04
探究新知
04
探究新知
04
探究新知
模仿:用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和同学交流。
我剪了一个五角星。
我剪了一个房子。
创作:你能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再想办法把它剪出来吗?
04
探究新知
一对折;
二画图;
三剪图;
四展开。
用剪裁法做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
04
探究新知
在操作的时候折纸的边缘要对齐,画图要准确,剪的时候要沿着边线剪。
蝴蝶、蜻蜓等昆虫能在空中自由的飞行,是因为它们都有一对或几对对称的翅膀。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你发现了没有?
05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些对称建筑,感受它们的美丽、雄伟和壮观。
赵州桥
人民大会堂
故宫
中山陵
巴黎艾菲尔塔
黄鹤楼
05
拓展延伸
05
拓展延伸
1.哪两个图形能拼成轴对称图形?把它们连起来。
06
课堂练习----基础题
2.判断题。
(3)圆是轴对称图形。( )
(1)数字“3”是轴对称图形。( )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都是轴对称图形。( )

×

06
课堂练习----基础题
3.在是轴对称图形的后面横线上画“T”,不是的画“F”。
(1)
(2)
(3)
T
T
T
06
课堂练习----基础题
4.做一做。
(1)下面是菲菲在镜子中看到的钟面,你知道正确的时刻是多少吗?
4:30
(2)文文站在镜子前,看到背后电子钟显示的时间如下图所示。你知道现在的时间吗?
10:51
06
课堂练习----拓展题
5. 收集一些轴对称的标识,分类整理后,贴在
教室的数学角里,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例如:
06
课堂练习----提高题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07
课堂小结
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现象: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等的现象。
1.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在是的下面的( )里画“ ”。
08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
(2)请你写出两个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________、______。
2.填空。
轴对称图形
(1)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 能够完全 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


08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
3.
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08
作业布置---选做题
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做出美丽的图案。
你能设计并剪出不同
的图案吗?先动手做一做,
再把作品贴在教室里,看看谁做的图案最美观。
08
作业布置---综合实践类作业
09
板书设计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等的现象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是“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方面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在“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在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直观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利用平移或旋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空间观念。”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教学,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或布置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长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感知特征,增强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第一道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的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很普遍,具有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道例题及“试一试”有两个教学任务: 一是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二是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例题的重点是观察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图形的平移。“试一试”则按要求平移图形,体会图形的运动。
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能真正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初步感知,并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和旋转。从生活中让学生理解不是很困难的。但是对图形移动了几个格不能真正理解,往往是把图形之间的距离看成是图形移动的距离。
单元目标拟定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事例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用合适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变换图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化的兴趣,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辨认轴对称图形、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难点
1.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受旋转与平移现象。
2.正确判断、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
3.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意识。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辨认轴对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图形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和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
2.设计多种多样的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如平移数学书、制作数学转盘、折纸和剪纸制作不同形状的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引导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给我们带来不同图案的美,并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了大量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建筑,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的美,还培养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6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认识平移、旋转 1
认识轴对称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6.1《平移和旋转》 目标: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区分、判断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任务一:认识平移现象。 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 任务二:认识旋转现象。 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 1.能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 2.能判断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6.2《轴对称图形》 目标: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任务一: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现在请大家看这里几个物体,它们分别是什么,找找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任务二:用剪裁法做轴对称图形。 (1)让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先想好准备剪什么,再剪一剪。 → 1.会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2.能用裁剪法做不同的轴对称图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