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跳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目的,这是由语言表层到文字内涵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本单元可以归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此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要求,还原人物的思维过程是《跳水》一课教学的重难点。
思维过程是动态地发生在人的大脑内部的过程,难以被他人觉知。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结合本课课后习题“船长是怎么想的”及“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交流平台”中“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等,教学本课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是将学习活动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情境关联,让学生感受到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困境;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行为表现的分析、品读,将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揭示出来,形成思维导图、表格等形象化的手段,从而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获得故事启迪,同时获得对课文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让思维看得见摸得着。
五年级学生对人的内心想法没有成年人那样系统、理性,所以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能过度讲解深奥的思维概念。但从语文要素的序列来看,本册第四单元就学过“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材前面也多次编排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从学生已有的“体会人物的内心”出发,从文本语言中沉潜进去,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获得对课文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启发,提升或改善自身的思维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用小标题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激活思维
(一)回顾单元任务——“思维碰撞之旅”
(二)学习了前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揭示新课学习内容,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二、识记生字,扫清障碍
(一)认读词语
第 1 组:桅杆 横木 甲板 船舱 顶端
第 2 组:放肆 龇牙咧嘴 撕咬帽子 逗他生气 扭着身子 钩着绳子
第 3 组:哭笑不得 眼巴巴 吓唬 边追边喊
1.学习第一组词语。
(1)指名读。
(2)对照图片,认读帆船部件。
(3)补充资料,了解远洋帆船的桅杆高度、横木宽度等。
2.学习第二组词语。
(1)指名读,重点读准“放肆”“龇牙咧嘴等词语。
(2)演示“肆”的笔顺,指导写好“肆”。
(3)做动作理解“龇牙咧嘴”的意思。
(4)引导学生发现“龇牙咧嘴”等5个词语是“放肆”的具体表现。
3.学习第三组词语。
(1)指名读。
(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哭笑不得”的意思。
4.整体关照三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分别描写帆船、猴子和孩子)
三、整体读文,理清脉络
(一)自由读文,理人物关系
1.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边读课文边做记号,想一想,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读文,勾画,思考。
3.全班交流,教师梳理。
(1)按照出场顺序,故事中出现了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一个关键字串联:
水手和猴子:水手笑猴子;
猴子和孩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水手和孩子:水手笑孩子,水手救孩子;
船长和孩子:船长逼孩子。其中,孩子是船长的儿子。
4.教师小结:读人物较多的小说,首先要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二读课文,理故事情节
1.再读课文,依据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一张故事情节图。
2.学生自读,思考,填表。
3.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4.根据故事情节图,完成课后习题一的填空,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三)三读课文,品故事细节
1.出示要求:关注课文对猴子、水手和孩子的描写,品读,感悟,思考,把自己的发现和问题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读,批注。(如有时间,可组织同桌交流。)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故事地图,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2.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处境的危险。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水手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内容
(一)导新,学生读课题。
(二)对照情节图示,指名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孩子追猴子遇险
猴子逗孩子生气 船长逼孩子跳水
水手拿猴子取乐 水手救孩子脱险
二、感受孩子险境
(一)用一个词形容读故事的感受。(如惊险,后怕,命悬一线……)
(二)默读第4自然段,找相关语句,用朗读感受。
1.学生默读,勾画,自由读。
2.全班交流,朗读评议。
(三)师生配乐合作朗读,感受孩子的险境。
三、体会船长智慧
(一)了解船长做法
1.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化解了危机?他是怎么做的?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2.聚焦语言,交流船长的做法。
船长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1)关注感叹号,理解船长不仅仅在喊,还是命令、威胁,指名朗读。
(2)教师引读,整体了解船长所见所为。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二)对比好在哪里
1.船长用什么办法化解了危机?(用枪逼孩子跳水)
2.除了船长的办法,我们还能想出哪些办法?
3.还有这么多办法可以救孩子,为什么船长没有用这些办法?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把所有办法和船长的办法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想出来的办法的弊端。
4.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安全、省时)
5.小结:在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三)还原船长想法
1.这么好的办法,船长是怎么想到的?先自学,后合作学,最后交流。
学习提示:
自学:再读全文,找找船长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思考船长选择这个办法的原因,完成学习单。
组学:开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派代表发言。
2.学生开展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还原船长的想法。
(1)小组代表发言。
(2)指名完整地还原船长的想法,感受船长思维的缜密。
4.追问:你知道船长从走出船舱到做出这一决定用了多长时间吗?
5.读第5自然段,抓“立刻”等关键词,感受船长思维的敏捷。
四、探究遇险原因
过渡:危机解除,孩子获救,可谓不幸中的万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历过后如果能及时反思,就会帮助我们成长。
(一)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一想: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入险境的?
(二)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三)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水手的描写,从中了解水手的推波助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弄明白:猴子是危机的始作俑者,水手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二者都是外因;孩子才是真正的内因,是他的一气、二气、再气,让自己陷入了险境。
(四)小结:这个危机是猴子、水手和孩子共同制造的。获救后的孩子如果认真进行反思,一定能从中吸取教训,获得生活的智慧。
五、获得生活智慧
(一)你对小说中谁的印象最深?说一说理由,获得生活的智慧。
猴子:不要随便开玩笑,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水手:不能笑的时候不要笑,要懂得预判可能发生的后果。
孩子:冲动是魔鬼,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船长: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像船长一样,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遇事不慌张。
(二)布置作业。
阅读列夫 托尔斯泰的另一篇小说《鲨鱼》。
板书设计
17跳水
向海里跳 思维缜密
船长
立刻 思维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