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可见,推动俄国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是统治者( )
A.有效的策略方针 B.强烈的革新愿望
C.极高的执政能力 D.全面的改革举措
2.(2024邯郸期中)下图所示措施表明了彼得一世决心( )
彼得一世颁布“胡须税牌” 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
A.增加俄国财政收入 B.向西方学习
C.脱离亚洲融入欧洲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3.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特别是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就连一些著名的贵族家族中,所有的妇女、儿童几乎全是文盲。可见,彼得一世要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增加城市数量 B.提高贵族文化
C.改善妇女地位 D.推行文化教育
4.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由材料可知( )
A.俄国借鉴欧洲强国模式发展军事
B.彼得一世只针对军事进行改革
C.强化军事与发展经济和教育并重
D.彼得一世改革改变了国家性质
5.18世纪前期,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这主要归功于俄国( )
A.兴办手工工场 B.废除了农奴制
C.建立新式常备军 D.大力推行文化教育
6.(2024张家口期中)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欧洲强国的行列。”普希金的话旨在说明彼得一世改革( )
A.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实现了富国强兵
B.废除了农奴制
C.进行了对外扩张,夺取了殖民霸权
D.加强了东西方交流
7.17世纪中叶,某法令规定: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必须无条件地给领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法令的实施( )
A.导致了欧洲庄园的解体 B.给非洲带来了严重灾难
C.使美国建立起了奴隶制 D.进一步强化了俄国农奴制
废除农奴制
8.(回归教材)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材料介绍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B.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C.农奴制改革的过程 D.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9.(历史解释)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剥夺了贵族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的强烈抵抗,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据此可知,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
A.赋予农奴人身自由 B.减轻农奴经济负担
C.保护贵族经济利益 D.促进俄国工业发展
10.1862年的俄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农奴可以无偿得到一份土地
③地主不能买卖农奴
④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的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24保定期中)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量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了19倍多,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实力
B.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C.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D.俄国实现了工业化
12.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和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 彼得一世在英国考察后,在俄国实行改革 图二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图一注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1697—1698年,彼得一世率领“大使团”访问西欧各国,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他还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图二注 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地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根据《法令》,2 000多万农奴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赎买就是农民缴纳封建地租的赎金。虽然农民要向地主交付巨额现金,但实际上结束了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
(1)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改革方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2)根据图一和文字介绍,说出彼得一世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图二反映的是当时俄国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根据图二和文字介绍,分析这一事件的进步之处。(写出两点)
1.(2024承德月考)杜立克认为:彼得一世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对外奉行帝国政治,其结果是又拉大了俄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俄国在后来的200多年间长期落后于西方。据此可见,他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是( )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加速了俄国向亚洲的扩张
D.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易错题)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史学界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体现在( )
A.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C.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D.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3.以下内容节选自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法令。这说明这场改革( )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
A.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性质
B.完全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C.具有不彻底性和欺骗性
D.直接触及沙皇专制统治
4.(情景题)19世纪俄国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卡维林说,借着改良道路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似乎就可以在 500年内使俄国“一帆风顺地繁荣下去”。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称赞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产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完整全面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俄国农奴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并实施的
D.俄国农奴制改革从根本上牺牲了农奴主的自身利益
5.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9世纪中后期俄国工业产量表
项目 布匹 生铁 钢 煤炭
产量 增长2倍 增长近1.8倍 增长40.6倍 增长近20倍
时段 1861—1881年 1860—1890年 1860—1890年 1860—1890年
A.俄国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C.俄国社会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主题归纳)张华同学在学习某课后制作了如下示意图,示意图的主题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俄国沙皇废除了农奴制
C.推翻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 D.俄国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7.归纳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 )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都以富国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
C.都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都推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17岁的彼得宣布亲政,是为彼得一世。他为了改变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亲自率领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18个月。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创办俄国科学院、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纸等;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海军;改革国家机构,设立枢密院;等等。彼得一世意志坚强、身体力行,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促进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专制制度的统治危机。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俄国的哪两场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内容与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9.(唯物史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联学者与西方学者关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观点
项目 背景 评价
苏联学者 农奴制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可克服的障碍,因而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农民斗争和新生资产阶级及其在政治上代表的压力,实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 改革维护了地主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沙皇俄国已经向资产阶级君主制度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几步
西方学者 当时俄罗斯社会上层具有西方自由主义人文理念的知识精英和官僚群体与传统利益集团斗争 大改革是俄罗斯走向君主立宪制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步,也是一个传统社会试图应对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成功的努力
——摘编自王云龙《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
(1)根据材料,概括学者们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景的表述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们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评价的相似之处。
(3)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不同立场学者的观点?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C 解析:根据材料“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可知,推动俄国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是统治者极高的执政能力,C项正确;有效的策略方针、强烈的革新愿望、全面的改革举措都未能全面概括材料的内容,排除A、B、D三项。故选C。
2.B 解析:根据材料“彼得一世颁布‘胡须税牌’”“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可知,剪胡子属于变革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不允许男人留胡子,留胡子要交胡须税。因此,图片场景表明彼得一世决心向西方学习,B项正确;彼得一世的目的是加速改革进程,而不是增加俄国财政收入,排除A项;图片信息并不能说明俄国脱离亚洲融入欧洲,排除C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
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推行文化教育,D项正确;增加城市数量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提高贵族文化只涉及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改善妇女地位只涉及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故选D。
4.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在军事上借鉴了欧洲强国的模式,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和海军,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校培养专门的军事人才,A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经济”,排除C项;彼得一世改革没有改变国家性质,排除D项。故选A。
5.C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中实行征兵制,创建新式常备军,贵族、农民都要服兵役,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C项正确;兴办手工工场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经济措施,排除A项;1861年废除农奴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文化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
6.A 解析:根据材料“俄国……进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A项正确;废除了农奴制,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关,彼得一世改革是强化了农奴制,排除B项;夺取了殖民霸权,与材料没有联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加强了东西方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
7.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强化农奴制的措施,D项正确;欧洲庄园的解体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租地农场等的出现,排除A项;给非洲带来了严重灾难的是欧洲的殖民侵略,排除B项;美国建立起了奴隶制是因为三角贸易和西方殖民者发展种植园经济,排除C项。故选D。
8.B 解析:根据材料“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介绍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B项正确,排除C、D两项;彼得一世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故选B。
9.C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使地主获利丰厚,C项正确;赋予农奴人身自由、减轻农奴经济负担只是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A、B两项;改革主要是针对农业方面,无法得出促进俄国工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
10.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①③④正确。故选D。
11.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材料反映的就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C项正确;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与“1860—1890年”不符,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俄国实现了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C。
12.(1)改革(颁布政令)内容;改革者;改革背景;改革国家。(写出三点即可)
(2)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俄国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农奴制改革)。
(4)解放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写出不重复的两点即可)
课后提升
1.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立克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一方面全面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却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这导致俄国在随后的200多年中,遇到了很大的发展阻力,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西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彼得一世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排除A项;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彼得一世改革政治上的评价,并未体现“加速了俄国向亚洲的扩张”,排除C项。故选D。
2.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顺应历史潮流,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近现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体现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项正确;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A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未涉及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
3.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在获得份地的时候,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而且地主分给农民的一般都是贫瘠的土地,说明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和欺骗性,C项正确;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性质,排除A项;“完全满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次改革未直接触及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
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政府领导自上而下实施的,排除C项;农奴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农奴主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
5.D 解析: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俄国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排除A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没有使俄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俄国社会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排除C项。故选D。
6.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彼得一世统治时期,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说明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7.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说明两次改革都推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排除A项;B项只适合彼得一世改革,排除;C项只适合1861年改革,排除。故选D。
8.(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
(2)相同点:目的都是摆脱内外交困;内容都涉及政治、军事改革;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最大不同之处: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3)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等等。
9.(1)苏联学者强调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以及俄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改革;西方学者强调的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3)采取兼容并包、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与存在,认识到学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会影响其观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