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22:4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易错题)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B.天皇任命幕府首领并掌握实权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隔绝,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德川幕府推行(  )
A.“尊王攘夷”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
C.锁国政策 D.全盘西化政策
3.假如你处于1850年的日本,你可能做的事情是(  )
A.与美国进行贸易
B.参加“王政复古”政变
C.同荷兰进行贸易
D.阅读政府颁布的《五条誓文》
4.1853年,一支外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日本的国门就此打开。这支舰队应属于(  )
A.俄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倒幕运动
5.(2024邯郸期中)右图所示日本这一社会等级状况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A.文艺复兴时期 B.新航路开辟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明治维新时期
6.在日本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放弃排斥外国影响的做法,转而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并组织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的中坚力量是(  )
A.新兴地主 B.中下级武士 C.大名 D.商人
7.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12世纪开始,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三个幕府近700年的统治,也因此导致日本封闭落后。为了结束这一统治局面,当时日本人发起了(  )
A.大化改新 B.改革开放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8.19世纪中期,新政府代替旧政府,并未对日本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造成多么大的动荡,恰恰相反,经过各藩主财阀之间的议论协商和谈判,达成了妥协性的合作协定,使得旧的政权平稳过渡给新政府,完成了日本的国家转型。这里的“新政府”是(  )
A.镰仓幕府 B.德川幕府 C.明治政府 D.广田政府
明治维新
9.(时空观念)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A.17世纪60年代 B.18世纪7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10.(2024保定月考)1863年,23岁的伊藤博文途经上海去英国留学,目睹了黄浦江上洋人桅杆林立的坚船利炮,也体验了英国的物质文明,逐渐认识到仅仅凭着保卫民族独立的热情去盲目“攘夷”,绝非上策。鉴于其所见,归国后他极力主张(  )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允许土地买卖
C.废除武士特权 D.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技术
11.1880年到1900年,日本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群开始发生转变,人口从3 500万增长到4 500万,但农村人口下降,工商业人口上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日本 B.明治维新促进社会转型
C.日本效仿中国进行改革 D.工业革命导致农业衰落
12.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对如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积极探讨。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B.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
C.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
D.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位历史人物。
     
         
材料二 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材料三 1873年,21岁的他剪掉发髻,在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后民众并未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有力促进了“头发革命”。自幕府以来有过海外经历的知识分子或积极宣传,或身体力行,其对“断发”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摘编自李卓《日本社会史论》
(1)材料二中的这段话是材料一中哪位历史人物说的?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统治者领导的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他”是材料一中的哪位历史人物?他的这一举动体现了该时期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3)综合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位历史人物领导的改革有哪些共同之处。
1.(跨学科·语文)下面诗句是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任驻日使馆参赞时所写的《樱花歌》。从中可知,当时的日本(  )
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鼙鼓闻管弦。呼作花王齐下拜,至夸神国尊如天。 …… 芙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
A.大化改新仿效隋唐制度 B.建立幕府,天皇大权旁落
C.锁国落后招致外来侵略 D.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2.回首1853年的美日关系,美国培里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次年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从此(  )
A.日美走上了互利合作道路 B.日美结成同盟遏制中国
C.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3.(2024沧州期中)“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撤销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由此可看出明治维新的重要目的是(  )
A.对外侵略扩张 B.实现富国强兵
C.全面学习西方 D.加强中央集权
4. (2024齐齐哈尔中考)“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建立了大批工厂;仿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材料反映了明治维新的(  )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内容
5.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中记述道:“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万人上升到1898年的300万人……日本从1881年到1893年,工厂数目由1 100家增加到3 340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两国(  )
A.实行的改革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B.都因民族危机引发了人口流动
C.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文化 D.都因政策调整带来了人口增长
6.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大量聘用外籍教师,在人文科学领域,聘用的英国人数量占第一位;在社会科学方面,聘用的德国人和美国人数目大约相等;在自然科学方面,聘用的德国人数占第一位。材料体现出日本改革的特点是(  )
A.选择性学习最优秀成果 B.侧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忽视培养本国优秀人才 D.与德国外交关系更密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70—1871年,西方服饰、太阳历法,以及星期天休假日就已经被采用了。1872年11月,一项法令确定西方服饰作为官方礼服,西服于是成为政府官员的规定服饰。1876年又颁布法令,规定双排扣长礼服为正式场合的标准盛装。
  1803年时,日本只有550所学校,到了明治维新时期已经有了超过1.1万所学校,用以满足大部分人口的教育需求。1872年,一份国民教育计划要求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三级公共学校网络。
——摘编自马里乌斯·B.詹森主编
《剑桥日本史(第5卷)19世纪》
材料二 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成为主导力量。至19世纪80年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后,很快就对东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的发展中,我们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
8.(史料实证)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它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变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那段顺应当时先进潮流的维新改革中吧!
【危机·改革背景】
材料一 锁国令。
1633年,颁布“锁国令”,规定除持有幕府发放的证书的船只外一律不得出海;1635年,禁止一切日本船只出海。1633—1639年,德川幕府发布过5次“锁国令”。
美国海军在横滨登陆
(1)结合锁国令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到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着怎样的状况。这种状况是怎样得到改变的?
【图强·改革内容】
材料二 藩:大名的世袭领地。县:由中央任命官员管理的行政区域。
(3)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的哪项改革措施?
【发展·改革影响】
材料三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世界上也很罕见。1868—1873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2%。
(4)分析材料三,你认为日本的维新改革有何影响?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国家政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B项符合题意。
2.C 解析: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幕府将军掌握了实权。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只允许日本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C。
3.C 解析:根据材料“1850年的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推行锁国政策,只允许日本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C项正确;1853年美国武力威胁日本开放港口,排除A项;1868年,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改年号为“明治”,排除B项;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排除D项。故选C。
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1854 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故选D。
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武士构成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在他们的上面,是天皇、将军和各藩的首领“大名”,C项正确;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时期与西班牙、葡萄牙有关,排除B项;明治维新时期,幕府将军已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C。
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故选B。
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结束幕府统治,当时日本人发起了倒幕运动,C项正确;大化改新是在7世纪进行的,排除A项;改革开放发生在中国,排除B项;明治维新发生在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排除D项。故选C。
8.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新政府代替旧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代替德川幕府,并于1869年迁都东京,C项正确。
9.C 解析: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1868年是19世纪60年代,C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藤博文极力主张日本要进行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强国,D项正确;废藩置县、允许土地买卖和废除武士特权都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与材料强调的“坚船利炮”“物质文明”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
11.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转型,B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日本”无关,排除A项;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是日本效仿西方进行的改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革命导致农业衰落,排除D项。故选B。
12.B 解析:明治维新是天皇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因此“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的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
13.(1)人物: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目的: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挽救统治危机。(意思相近即可)
(2)人物:日本明治天皇。
措施:“文明开化”。
(3)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旧制度残余;等等。(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课后提升
1.C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黄遵宪”“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轮舶炮声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使日本遭遇西方侵略,被迫开放港口,C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排除A项;建立幕府,天皇大权旁落,与锁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因锁国导致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
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次年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继美国之后,其他西方国家也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此,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C项正确;美国侵略日本,并不是互利合作,排除A项;当时日美没有结成同盟遏制中国,排除B项;明治维新后,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C。
3.B 解析:材料是明治维新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采取的措施。由此可知,明治维新的重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侵略扩张,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全面学习西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措施中的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
4.D 解析:材料属于明治维新的措施,如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D项正确;明治维新的背景为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经济的发展,美国海军舰队入侵,民族危机加剧,等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治维新的经过为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之后开始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治维新的性质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俄国”“1865年”“日本”“1881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所以出现材料中工厂增加、工人变多的原因是两国实行的改革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A项正确,因民族危机引发了人口流动和因政策调整带来了人口增长与材料不符,排除B、D两项;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只是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排除C项。故选A。
6.A 解析:材料体现了日本选择性学习最优秀成果,A项正确;材料表明日本改革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均涉及,排除B项;聘用外国人是为了培养本国优秀人才,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改革的特点,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
7.(1)学习西方生活方式,重视发展教育(或“文明开化”)。
(2)积极影响:使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民族危机,迅速崛起。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或大量封建武士保留下来、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给东亚弱小邻国带来灾难。
(3)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重视教育。
教训:改革要彻底;走和平崛起之路。
8.(1) 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实行锁国政策,德川幕府掌握实权。
(2)状况: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幕府统治出现危机;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加深。
改变: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进行维新改革。
(3)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4)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