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1912年出版的《德国与下一次战争》中写道:“不用剑去冲击,我们的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和无法解决的。”这里所指的德国的“政治任务”是( )
A.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
B.组成三国同盟,扩军备战
C.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D.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2.(历史解释)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中,都有与原有的大国进行竞争的动力。到19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每个国家都在获取海外领土,也已开始建立一支现代化的舰队补充自己的常备军。到1902年时,每个国家都已变成某个老牌大国的联盟伙伴。材料中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目标是( )
A.成为军事霸主 B.建立地区新秩序
C.成为经济霸主 D.获得更多殖民地
3.(2024苏州中考)观察下面“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1913年)”,组成“三国协约”的是( )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④
4.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B.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C.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向美洲
D.世界贸易总额连年持续提高
5.下表数据可用于研究( )
四国建造新军舰的费用(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1909年 1 108 452 176 1 018
1914年 1 888 1 177 1 310 1 032
A.新航路开辟动机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C.三国同盟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
6.(2024唐山期末)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德国的11倍。然而,德国经济迅速增长,于是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对此,英国不能容忍。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
A.根本原因 B.直接原因 C.导火索 D.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这里的“火药桶”是指欧洲的( )
A.巴尔干地区 B.塞尔维亚
C.德国 D.奥匈帝国
8.“这个热血青年当场被警察逮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进行的暗杀活动并不能动摇帝国主义的统治,却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与这段话相关的影片是( )
A.《罗马帝国沦亡录》 B.《巴黎公社小英雄》
C.《萨拉热窝事件》 D.《血战台儿庄》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这表明德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 )
A.争夺世界霸权 B.扼杀巴黎公社
C.维护封建统治 D.打退反法联盟
10.(2024保定期末)民国五年《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皆联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文章中“击死奥大利之男女两青年”所指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
A.来克星顿 B.萨拉热窝 C.彼得格勒 D.慕尼黑
11.(2024石家庄月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在战争爆发后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这一事件最能说明一战的( )
A.性质 B.导火索 C.根本原因 D.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2.下图描绘了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展开的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异常惨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 )
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
A.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使英、法、俄最终结成了三国同盟
C.直接导致了德国战败,一战结束
D.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
13.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煦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他意在称赞中国劳工( )
A.大都成为冲锋在前的战士 B.有助于协约国对敌作战
C.在一战中对法国贡献最大 D.推进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14.《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美国、英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15.(跨学科·美术)下图是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于1918年在法国西部战线生活了4个月后,完成的绘画《毒气战》。该作品体现了( )
A.法国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C.凡尔登战役伤亡惨重 D.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1.下列对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渊源(部分)
观点1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观点2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
观点3 德国的崛起与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
观点4 巴尔干危机埋下战争祸根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
B.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C.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D.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2.(跨学科·化学)战争给整个人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关于一战的研究,下图是一战历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下列关于一战的历史论述不正确的是( )
S+O2===SO2
A.燃烧物表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氧化剂表示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军备战
C.点燃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D.燃烧产物表示一战的影响:它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正义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的现实背景是( )
1904年《沙岸之谜》:一位英国水手挫败了德国人利用驳船入侵英国的预谋。 1906年《1910入侵英伦》:德国将驳船改装为舰队,成功侵入英国。 1906年《海星》:英国特工潜入德国,对德国的新战舰实行先发制人。
A.欧洲积极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B.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两次工业革命后局势动荡不安
4.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情况(部分),由表中信息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获胜的原因是( )
参战国 经济所占世界比重 军队数量 人力资源 可利用资源地
德奥 19.2% 623万 1.45亿 本国和占领国资源
英法 27.9% 873万 2.88亿 本国、中立国、殖民地
A.协约国整体优势明显 B.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C.协约国武器装备先进 D.同盟国士兵十分厌战
5.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导致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B.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C.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 D.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被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而是沿着盛极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
(1)材料中的“战争”是哪一战争?材料表明战争给英国、法国和德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被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2)材料表明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美国、俄国在大战中同属于哪一方?
材料三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
(3)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哪一方面影响?
7.(史料实证)“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战争给人们留下无数的震撼与伤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表。
国家 英 法 德 美
工业产值位次 3 4 2 1
材料二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材料四 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有“绞肉机”之称。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什么现象?
(2)结合材料一,你同意材料二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请加以说明。
(3)材料三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个塞尔维亚族青年的行为?
(4)材料四中的“绞肉机”指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5)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呼吁世界和平。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C 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德国”“不用剑去冲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德国实力上升,德国与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矛盾激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发动的。由此判断当时德国的“政治任务”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故选C。
2.D 解析:根据材料“每个国家都在获取海外领土”可知,德、意、日与原有大国竞争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更多的海外领土,即殖民地,故选D。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盟国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组成,其核心是德国,协约国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其核心是英国,因此组成三国协约的国家分别是图中的①③⑤,B项正确。②是德国,④是意大利,⑥是奥匈帝国,故选B项。
4.A 解析: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变化,英、法比重下降,美国有所上升,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5.B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英、法、俄、德四国建造新军舰的费用均有所增加,再结合表格中的时间“1909年”“1914年”可知,该表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扩军备战,可用于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故选B。
6.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大部分在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手里,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逐渐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争夺,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C项;一战的结果是同盟国失败,排除D项。故选A。
7.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火星四溅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故选A。
8.C 解析:根据材料“暗杀活动”“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可知,材料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C项正确;罗马帝国沦亡与一战的爆发无关,排除A项;《巴黎公社小英雄》反映的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排除B项;《血战台儿庄》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C。
9.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可知,这体现出德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故选A。
10.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五年为1916年,文章中的事件指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项正确。
1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背叛“盟友”,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因此这一事件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A项正确;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B项;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排除D项。故选A。
12.D 解析: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战役历时约10个月,伤亡近百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D项正确;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排除A项;英、法、俄建立起三国协约是在1907年,B项错误;1918年一战结束,排除C项。故选D。
13.B 解析:根据材料“(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可知,福煦称赞了中国劳工对协约国对敌作战的贡献,B项正确;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主要承担各种后勤工作,并不是作为士兵直接参战,排除A项;“华工在一战中对法国贡献最大”夸大了中国劳工的作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福煦称赞了中国劳工对协约国对敌作战的贡献,但没有体现其推进了战争的胜利进程,排除D项。故选B。
14.B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权受到严重削弱,世界权力的中心开始转移,国际格局发生改变,故选B。
15.B 解析:根据图片和材料时间“191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毒气战》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毒气造成严重伤亡,表明了战争的残酷性,故选B。
课后提升
1.C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A、B、D三项解读不全面,排除。故选C。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正义战争”表述错误,一战是非正义的战争,D项符合题意;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军备战是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在20世纪初,一跃而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它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家“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法的冲突不断加剧。小说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后来居上,英国与德国矛盾激化,局势动荡不安,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完成,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德矛盾,没有体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无关,排除C项。故选D。
4.A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协约国在经济所占世界比重、军队数量、人力资源、可利用资源地等方面比同盟国占优势,故协约国整体优势明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获胜的原因,A项正确;表中没有涉及美国,排除B项;表中没有涉及协约国武器装备先进,排除C项;表中没有体现同盟国士兵十分厌战,排除D项。故选A。
5.B 解析:根据材料“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这些地区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
6.(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影响:战争使英国对外贸易由盛转衰,使法国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使德国陷入经济困境。
(2)影响:战争使美国大发横财,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崛起。
一方:协约国。
(3)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7.(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观点:不同意。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最重要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评价:他是爱国的,但他的行为是不理智的,是恐怖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战役:凡尔登战役。
说明:战争死伤人数很多,战争很残酷。
(5)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珍爱生命,远离战争。(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