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1917年俄历2月,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需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2.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导致这一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农奴制危机
B.克里木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
C.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人起义
3.(2024廊坊月考)《全球通史》中写道:“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彼得一世改革
4.(2024保定期末)由于参加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国内革命,导致政权颠覆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奥匈帝国 B.俄国 C.土耳其 D.意大利
5.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30多万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后( )
A.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建立 B.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掌握了主要权力
C.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
十月革命
6.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问题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情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
A.发生二月革命
B.革命性质发生转变
C.退出一战
D.通过《和平法令》
7.(2024邯郸期中)某张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印有“伟大的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的文字。该邮票发行于( )
A.1917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52年
8.(2024邢台月考)他的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应该是( )
A.马克思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恩格斯
9.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起义者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俄国十月革命特点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B.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0.(2024石家庄月考)提到“斯莫尔尼宫”“攻占冬宫”“阿芙乐尔号”“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些关键词,你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三年国内战争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11.(家国情怀)1917年10月12日(俄历9月29日)列宁撰写《危机成熟了》一文,强调“革命的转折时机显然已经到来”,错过时机,“就是十足的白痴”。他号召应抓住时机,武装夺取政权。随后,他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十月革命胜利得益于( )
A.临时政府失去了民众支持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沙皇势力在一战中被削弱 D.革命领袖发挥重大作用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2.如果为下面的学习卡片设计一个主题,那么下面最合适的是( )
主题:____________ 政治上: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 军事上:组建了红军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外交上: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临时政府的成立
B.苏维埃政权的建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13.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这一规定旨在( )
A.应对巴黎和会的阻挠
B.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
C.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D.加快世界大战的结束
14.“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关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有误的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5.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李大钊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
A.促使俄国由专制统治走向民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1.(2024唐山期末)下图所示内容可以用来印证( )
A.士兵是俄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B.革命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俄国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D.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俄国革命
2.“由于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3.(历史解释)当两万多名武装工人和士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见,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掌握了优势的军事力量
B.赢得了市民的支持
C.改变了历史进程
D.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十月革命以前,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革命,但是,过去任何一次革命都不能同十月革命相比。过去发生的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劳动人民依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材料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
C.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
5.下面是1917年上海《民国日报》对某一事件的报道节选。该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倒克伦斯基政府……美克齐美尔(即“过激主义”)党占据都城……主谋者为里林氏(即列宁)……
A.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
B.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D.为墨西哥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6.(史料实证)“红旗一展天下定,春秋几度风雨变。谁沉谁浮后人说,花开花落九十年。”这是作家闻一在其作品《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中的一首诗。让我们回顾那段辉煌的历史,从已经凝固的历史中寻觅出有益于时代发展的经验。
【帝国大厦的坍塌】
材料一 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亲临战争前线指挥俄军东线作战,却再也没有回到冬宫……他成为俄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沙皇。
(1)材料一中,尼古拉二世亲临哪一次战争前线指挥作战?他“再也没有回到冬宫”的原因是什么?
【震撼世界的革命】
材料二
图一 “历史的见证者” 图二 攻占冬宫
(2)图一中“历史的见证者”指什么?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直接推翻了哪一政府的统治?
材料三 (它)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毛泽东选集》
(3)结合材料,说说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殊途同归的启示】
(4)比较中、俄两国的革命历程,说明中、俄两国革命所选择的不同道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史实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B 解析:根据材料“打倒战争”可知,人们希望实现和平;根据材料“受失业和饥饿威胁”“反对饥饿”可知,人们有发展经济的需求,故选B。
2.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故选C。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机构倒塌下来”的直接表现,B项正确;A、C、D三项都与沙皇专制统治的倒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故选B。
4.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项正确。故选B。
5.D 解析: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故选D。
6.B 解析:根据材料“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情却解决得不好”可知,这促使俄国革命性质发生转变。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综上,B项正确;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A项;退出一战和通过《和平法令》是在十月革命后,即俄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后,排除C、D两项。故选B。
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结合材料“十月革命35周年”,通过计算可知,这张邮票发行于1952年,D项正确。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他”是列宁,故选C。
9.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选C。
10.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中,总指挥部设在斯莫尔尼宫,列宁担任总指挥,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C项正确。
11.D 解析:根据材料“他号召应抓住时机,武装夺取政权。随后,他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得益于革命领袖发挥重大作用,D项正确;临时政府失去了民众支持、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沙皇势力在一战中被削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
1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措施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主题应是苏维埃政权的建设,B项正确;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中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关,排除A项;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排除D项。故选B。
1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正确。
1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5.C 解析:根据材料“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可知,李大钊旨在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之后德国等国也相继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项;德、奥、匈诸国都属于欧洲国家,并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李大钊这番话旨在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C。
课后提升
1.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引发了俄国革命,D项正确;俄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士兵是支持力量,排除A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俄国革命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排除C项。故选D。
2.B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没有接受民众退出一战的主张,因此被民众抛弃,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奉,B项符合题意;“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发生于二月革命之前,A项不符合题意;“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表述片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是武装工人和士兵的数量远远多于临时政府的武装,在力量对比方面占据了优势,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民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改变了历史进程”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不是胜利原因,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A。
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C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但材料强调十月革命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排除D项。故选C。
5.C 解析:根据“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主谋者为里林氏(即列宁)”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C项正确;“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与十月革命无关,排除A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为墨西哥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与十月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C。
6.(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历史的见证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历史事件:十月革命。
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不同道路: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言之有理即可)